1、第一章 农业与农业经济学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农业与农民、农村 本章要点本章要点学完本章,你应该做到掌握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了解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二、农业的特点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一、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们
2、通过土地、水、太阳能等资源培育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生物的生命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力和经济投入,利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以人工培育而获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活动。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化的产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培育业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我国农业的定义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和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的第一性生产: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进行有机物物质生产的过程;农业的第二性生产:指动物生产,既要以第一性生产为基础,又要以土地为生产场所,表现为动物和其它生物体生长
3、、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二、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概念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一、农业的概念n(一)农业的本质特点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利用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交织: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自然再生产,亦或仅是人类有目的参与的经济再生产,而是两者的有机交织、融合。二、农业的特点 社会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机能,改变或改造自然环境条件,借助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出而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第一节
4、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n(二)农业的具体特点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n(三)农产品的特征 生活的必需品;品种繁多,数量庞大,易腐烂,不易保存;供求弹性较小;一、农业的概念二、农业的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三、农业的多功能性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
5、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n(一)产品贡献 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n(二)市场贡献 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贡献;农民作为商品提供者的市场贡献;三、农业的多功能性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n(三)要素贡献 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劳动力;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土地资源;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资金;n(四)外汇贡献n(五)增长贡献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功能(一)生态环保功能 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土壤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二)社会稳定功能(三)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为农村居民提供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为第
6、二、三产业适时提供或吸收劳动力;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三、农业的多功能性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农经学科三、现代农经的发展五、农经研究的内容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农经学科四、农经研究对象萌芽和独立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农业志论农业17世纪-18世纪;农业经济论合理的农业原理孤立国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概论20世纪初;农业生产经济学导论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农业经济学概论农业经济学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农立国”思想“农本工商末”“重农抑商论”“农工商并重”20世纪初,用
7、西方观点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一般理论应用在我国农经研究领域三、现代农经的发展五、农经研究的内容一、西方农经学科四、农经研究对象二、中国农经学科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不断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一、农业经济学不断分化和细化,而且各学科之间不断相互交叉和渗透,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第二、农业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注重以一般经济理论为指导,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五、农经研究的内容一、
8、西方农经学科四、农经研究对象二、中国农经学科三、现代农经的发展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经济学是在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要素的约束条件下,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出发,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五、农经研究的内容一、西方农经学科四、农经研究对象二、中国农经学科三、现代农经的发展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p 农业生产要素;p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p 农产品市场;p 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一、西方农经学科四、农经研究对象二、中国农经学科三、现代农经的发展五、农经研究的内容第
9、四节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农业与农民、农村二、“三农”问题成因三、“三农”问题的破解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三农”问题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中国更为突出;p“三农”问题的形成始于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p 到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工农对峙的局面。p 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矛盾尖锐。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10、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一、“三农”问题的缘由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二元经济结构: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二、“三农”问题成因(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1、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念p 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p 落后的农村相对发达的城市;p 落后、愚昧的农民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2、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孕育阶段1949-1952年1953-1977年全面形成阶段缓和阶段1978-1988年1989-2003年强化阶段逐步解决阶段2004年至今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
11、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3、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二)促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安排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1、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颁颁 布布 时时 间:间:1958年年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实施时期:
12、实施时期:1950年代到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 制度弊端:制度弊端:p 忽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p 忽视农产品供求调节的市场作用p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实施时期:实施时期:1950年代到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 制度弊端:制度弊端:p 忽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p 忽视农产品供求调节的市场作用p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13、 农业与农民、农村3、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特特 征: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村)、生产三级:人民公社(乡镇)、生产大队(村)、生产队(社或组)队(社或组)-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队:生产队为基本的生产和分配实体实施时期:实施时期:20世纪世纪60年代年代-80年代初年代初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4、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通过这两种方式抽取农业剩余,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资金
14、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金积累,完成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单位:亿元单位:亿元81.5万万17551979-1994551009781950-1978(2)为)为(1)的倍数)的倍数“剪刀差剪刀差”(2)农业税农业税(1)时期时期三、“三农”问题的破解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一)“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基本症结:在于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采取的向重工业倾斜战略,以及由此构建的阻止城乡、工农要素流动的一系列制度。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想进入城市,但政府仍未
15、改变分割城乡、限制要素流动的政策取向。三、“三农”问题的破解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二)“三农”问题的破解逻辑“外部战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内部战略”:改善农业的内部分工,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具体的解决思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三、“三农”问题的破解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1、政策背景2、政策内涵 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三、“三农”问题的破解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3、政策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4、制度变革的路径一、“三农”问题的缘由二、“三农”问题成因三、“三农”问题的破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