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2035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科教学查房什么是中医?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证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2、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辨证

3、论治治。中医特点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中医与西医的不同西医的特点西医的特点 医疗界常这样比喻,如果把看病比作观察一棵大树,西医重视树木本身的变化,可不断切割、定格到最精细程度,但

4、没办法处理不确定或看不到的东西。中医的特点中医的特点 中医是整体性的归纳整合,看的是大树所处的周遭环境,包括泥土状态如何、这棵树在整片森林中占有的位置及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等,很注重动态平衡。适宜中医治疗的病症 1.病毒感染 2.慢性炎症 3.免疫性疾病 4.老年慢性病 5.疾病恢复期 6.疾病预防 7.妇科疾病 8.亚健康状态 9.儿科疾病中医与西医的不同 中西理论方式不同,看病也各有所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

5、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清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的方法,只有辨证清楚,才能治疗得当。治疗方法 中药 针灸 拔火罐 推拿按摩 运动养生 食疗中医诊疗手段 望 闻 问 切 四诊合参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望舌

6、 望舌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临床上根据具体病人向规培学员讲解。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浊清测知病性的方法。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证之首务。”十问歌 明代医家张仲景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

7、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为问诊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的询问,不能机械套问。切诊 切 摸脉象。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波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

8、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中医胃痛病 定义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内克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病因病机 饮食伤胃

9、饮食不节,或过肌过饱,致胃失和降。素问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因病机 肝气犯胃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 脾胃为仓癝之官,主收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类证鉴别 临床上,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真心痛、胁痛、腹痛等病证进行鉴别。真心痛系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胁痛是以两胁

10、胀痛为主证。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总之,必须根据临床具体证候而辨,要细心询问,详审病情,是不难分辨的。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腕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 2.饮食停滞饮食停滞: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3.肝气犯胃肝气犯胃: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腕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方药:柴胡疏肝散为主方。4.肝胃郁热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

11、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疏肝邪热和胃方药:化肝煎为主方。5.瘀血停滞瘀血停滞: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虚证用调营敛肝饮。6.胃阴亏虚胃阴亏虚: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犯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为主方胃为水谷之海,仓禀之官,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等,皆

12、能直接影响胃之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胃为燥土,其性喜润勿燥,因而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食饮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在饮食上须少吃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病例分析 患者乔#,女,58岁,主因“间断中上腹部疼痛30余年,加重伴纳差、恶心4天”入院。既往10余年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患者于30余年前间断出现中上腹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每次发病均与情绪有关,多伴口苦。4天前生气后腹痛加重,伴纳差、恶心,偶有呕吐,呕吐酸苦水。发病以来无胸闷、胸痛等症伴随,为求系统诊治,经门诊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收住入院。现患者精神一般,纳差,夜眠欠佳,大便干,小便黄。查体:T36.6 P62次/分

13、 R18次/分 BP110/70次/分,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部平软,中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黄腻,脉弦。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心梗三项、甲功五项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胸片、腹部平片、腹部彩超、心脏彩超:正常。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胃角)黏膜慢性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肝胃气滞)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腹痛亦可牵连于胃,应加以鉴别。治疗方法 中药给予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剂,方药如下:方药: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郁金10g 香附10g陈皮10g半夏9g枳壳10g 佛手10g延胡索10g黄芩10g旋覆花10g包煎 煅瓦楞10g 3剂 用法: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科现拥有:中药结肠透析仪、中药四肢熏蒸仪、失眠治疗仪、扶阳罐、艾灸等多种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门诊配有成人及小儿推拿按摩师各1位,并开展推拿、穴位贴敷、针灸、拔罐等多种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科教学查房竞赛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