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早 读读 材材 料料一、古诗文背诵一、古诗文背诵1.1.竹里馆竹里馆王王 维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独自闲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幽深竹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2.2.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李 白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3.3.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岑 参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向东望着故乡,路途那么漫长
2、,热泪洒满了两袖,湿漉漉的没有干。在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就烦劳您给我家里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4.4.晚晚 春春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5.5.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6.6.望望 岳岳杜杜 甫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
3、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7.7.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8.8.游山西村游山西村陆陆 游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4、拄杖无时夜叩门。【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红,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9.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到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10.泊秦淮泊秦淮杜杜 牧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11.贾贾 生生 李商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1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6、。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13.约约 客客赵师秀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定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14.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7、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官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
8、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一、文言词汇一、文言词汇1.通假字(1)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1.孙权劝学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成语“吴下阿蒙”出自孙
9、权劝学,其原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成语“刮目相看”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5.木兰诗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
10、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着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
11、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代替父亲去出征。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天子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
12、书郎,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的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一、文言词汇一、文言词汇1.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
13、勋十二转(“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1)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的句子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木兰诗中写木兰为出征做
14、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途中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7.木兰诗中面对天子的赏赐,木兰的反应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
15、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作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后的愿望的句子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6.卖油翁卖油翁欧阳修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
16、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
17、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一、文言词汇一、文言词汇1.通假字(1)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2.词类活用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1)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2)尔安敢轻吾射(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安静)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1.卖油翁
18、中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无他,但手熟尔。2.卖油翁中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两个句子是: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3.卖油翁中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屑一顾的句子是:但微颔之。17.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到这里
19、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文言词汇一、文言词汇1.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形容词用作动词有龙则灵(显出有灵气)(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劳,劳累)(4)方位名词作动词苔痕上阶绿(长上)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的样子)(2)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无
20、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演奏乐器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暗示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虚实相结合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18.爱莲说爱莲说周敦
21、颐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
22、赏(莲),而不可靠近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一、文言词汇1.通假字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不蔓不枝(长枝蔓)不蔓不枝(生枝节)(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陶后鲜有闻(古义:很少,稀。今义:新鲜)(3)晋陶渊明独爱菊(古义:单单,只。今义:独自,一个)(4)香远益清(古义:副词,
23、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好处)(5)可爱者甚蕃(古义:值得喜欢的。今义:乖巧可爱)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表现作者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人们常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24、不妖。19.河中石兽河中石兽纪纪 昀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
25、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癫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
26、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扩大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癫;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向下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癫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文言词汇一、文言
27、词汇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4)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5)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6)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7)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一门学科)(8)沿河求之(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二、理解性默写二、理解性默写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于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则判断其会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要求之于上流,是因为“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