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细菌 宿主宿主感染感染(infectioninfection)健康健康 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 2 2、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3 3、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 人的机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病人的机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病原菌要感染人体引起疾病,通常需要:原菌要感染人体引起疾病,
2、通常需要: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适应内环境,增殖和扩散适应内环境,增殖和扩散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组织损伤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组织损伤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毒力毒力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 粘附是细菌引起粘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步感染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步骤骤(1 1)黏附与定植)黏附与定植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 细菌黏附至宿主细胞可由黏附素细菌黏附至宿主细胞可由黏附素(adhesin)(adhesin)介导。介导。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普通菌毛普通菌毛(如如P P菌毛菌毛)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毛发样突出物毛发样突出物(A A
3、群链球菌的的磷壁酸群链球菌的的磷壁酸)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 细菌细菌黏附素黏附素与宿主上皮细胞表面的与宿主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相应受体受体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从而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从而决定了细菌感染的组织特异性。决定了细菌感染的组织特异性。(高度选择性:脑膜炎球菌(高度选择性:脑膜炎球菌 血管内皮和脑血管内皮和脑膜;淋球菌膜;淋球菌 泌尿生殖道或眼结膜)泌尿生殖道或眼结膜)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 一些细菌一些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霍乱(如白喉棒状杆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百日咳鲍特菌、肺弧菌、幽门螺杆菌、百日咳鲍特菌、肺炎支原体等)炎
4、支原体等)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而不播散至全身面而不播散至全身(“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在鼻咽部等处在鼻咽部等处黏黏膜膜上繁殖,产生白喉毒素,引起局部黏上繁殖,产生白喉毒素,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渗膜上皮细胞坏死、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形成灰白色的假膜,导致白喉病。出,形成灰白色的假膜,导致白喉病。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依靠菌毛等小肠黏液层,依靠菌毛等黏附黏附于黏膜上皮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细胞表面,在
5、此生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水和电解质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霍乱)。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霍乱)。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9 百日咳鲍特菌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血凝素等,黏附黏附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殖,产生百日咳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百日咳)。(百日咳)。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0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借助鞭毛运动,
6、穿借助鞭毛运动,穿越胃黏液层,并通过黏附素越胃黏液层,并通过黏附素黏附黏附于胃黏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氨、黏多糖酶、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氨、黏多糖酶、空泡毒素等,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导空泡毒素等,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1 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借助特殊的顶端结借助特殊的顶端结构,构,黏附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吸取宿主细胞的养料进行生长繁殖,并吸取宿主细胞的养料进行生长繁殖,并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引起支气管上皮细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胞肿胀、坏死、脱落等,
7、引起原发性等,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2 变异链球菌变异链球菌对基牙的光滑面和义对基牙的光滑面和义齿基托表面具有特殊的亲合力,并能合成齿基托表面具有特殊的亲合力,并能合成不溶于水的葡聚糖(胞外多糖),籍此将不溶于水的葡聚糖(胞外多糖),籍此将口腔中数量众多的正常菌群口腔中数量众多的正常菌群粘连并附着在牙齿表面,粘连并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3 乳杆菌等致龋菌能分解葡萄糖,乳杆菌等致龋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甲酸与乙酸,造成牙釉产生大量乳酸、甲酸与乙酸,造成牙釉质中钙、磷离子的丢失,形成龋损。质中
8、钙、磷离子的丢失,形成龋损。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4 生物膜生物膜与许多慢性难治性细菌与许多慢性难治性细菌感染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生物医学植感染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生物医学植入物如中央静脉插管、导尿管、人工心入物如中央静脉插管、导尿管、人工心脏瓣膜、关节替代物等可被细菌(表皮脏瓣膜、关节替代物等可被细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黏附并形成生物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黏附并形成生物膜(膜(biomembranebiomembrane),引起慢性感染。),引起慢性感染。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5 一些细菌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一些细菌感染仅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而不播散至全身,但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侵
9、而不播散至全身,但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侵入宿主细胞内,或发生全身感染,到达特入宿主细胞内,或发生全身感染,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定靶器官、组织。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6 痢疾志贺菌痢疾志贺菌产生侵袭素产生侵袭素(invasininvasin),介导病菌侵入上皮细胞,介导病菌侵入上皮细胞,并向邻近的上皮细胞扩散,释放内毒素并向邻近的上皮细胞扩散,释放内毒素等,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造成黏膜等,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造成黏膜下层炎症、毛细血管血栓,以致坏死、下层炎症、毛细血管血栓,以致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脱落、形成溃疡,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便(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感染与
10、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7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A A群群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等穿过粘膜上皮等穿过粘膜上皮细胞或通过细胞间质,侵入深层组织或血液细胞或通过细胞间质,侵入深层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而致病。中,进一步扩散而致病。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8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氏菌鼠疫耶氏菌、布布鲁菌鲁菌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随着等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随着吞噬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和血液中,很快扩吞噬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和血液中,很快扩散至宿主全身。散至宿主全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19 当病原菌在感染原始部位向四周扩散当病原菌
11、在感染原始部位向四周扩散时,必然要受到正常机体的屏障作用的限时,必然要受到正常机体的屏障作用的限制。制。侵袭性酶侵袭性酶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0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原)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原)链道酶(链道酶(DNADNA酶酶)A A族溶血性链球菌族溶血性链球菌:脑血栓脑血栓:脓胸脓胸:心肌梗死、癍痕心肌梗死、癍痕 引起扩散性很强的化脓性感染,引起扩散性很强的化脓性感染,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1 (3 3)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 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抗吞噬和消化作用 产生产
12、生IgAIgA蛋白酶蛋白酶 抗原变异抗原变异免疫紊乱:免疫紊乱:超抗原超抗原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2 破坏吞噬细胞:破坏吞噬细胞:一些病原菌能引一些病原菌能引起吞噬细胞凋亡起吞噬细胞凋亡 抗吞噬和消化作抗吞噬和消化作用用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3 抑制吞噬作用:抑制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具有荚膜,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具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4A A群链球菌群链球菌M M蛋白蛋白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ViVi抗原抗原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K K抗原抗原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菌毛菌毛具有
13、抗吞噬功能具有抗吞噬功能类似荚膜物质类似荚膜物质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5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能使血浆中的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抗吞噬。沉积于菌体表面,抗吞噬。沉积于病灶周围,阻止病菌扩散,沉积于病灶周围,阻止病菌扩散,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与周围组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与周围组织界线分明,脓汁粘稠。织界线分明,脓汁粘稠。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6 产生产生IgAIgA蛋白蛋白酶酶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淋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淋病奈瑟菌奈瑟菌可产生可产生IgAIgA蛋白酶,水解宿主粘蛋白
14、酶,水解宿主粘膜表面的膜表面的sIgAsIgA,从而降低机体的防御机,从而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增强病原菌在粘膜表面生存能力。能,增强病原菌在粘膜表面生存能力。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7 抗原变异抗原变异 可协助某些病菌逃避宿主体液可协助某些病菌逃避宿主体液免疫反应免疫反应 如如淋球奈瑟菌淋球奈瑟菌感染的保护性免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主要是针对菌毛抗原和外膜蛋白疫主要是针对菌毛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抗原PP。菌毛和外膜蛋白。菌毛和外膜蛋白不断改不断改变其抗原性,使原有抗体失效。变其抗原性,使原有抗体失效。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8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黏附并定植于某一组织适应内环境,增殖和扩散适应内环境
15、,增殖和扩散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抵抗或逃避机体防御功能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组织损伤释放毒素引起机体组织损伤侵袭力侵袭力毒毒 素素毒力毒力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29 产生毒素:产生毒素: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病理损伤(4 4)损伤机体组织细胞)损伤机体组织细胞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0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P76P76)来来 源源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和 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少数革兰阴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区别要点区别要点 外外 毒毒 素素 内内 毒毒 素素存在部位存在部位
16、 大多从活菌分泌大多从活菌分泌 细胞壁组分,细胞壁组分,细菌细菌 死亡裂解后释放死亡裂解后释放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蛋白质蛋白质 脂多糖脂多糖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1 内毒素由非特异性多糖、内毒素由非特异性多糖、O O抗抗原和脂质原和脂质A A(lipid Alipid A)组成。组成。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2稳稳 定定 性性 606080 80 160 160 30min 30min被破坏被破坏 2-4h2-4h才被破坏才被破坏区别要点区别要点 外外 毒毒 素素 内内 毒毒 素素毒性作用毒性作用 较强,对组织有较强,对组织有 选择性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作用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3 A
17、A链:链:执行毒素生物学活性,即毒性执行毒素生物学活性,即毒性中心,决定毒素作用方式及致病特点。中心,决定毒素作用方式及致病特点。外毒素大多为外毒素大多为A-BA-B型毒素,即由两种型毒素,即由两种不同功能的肽链构成完整毒素。不同功能的肽链构成完整毒素。B B链:链: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并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并与之结合,介导与之结合,介导A A链进入靶细胞,决定毒链进入靶细胞,决定毒素对宿主细胞的选择亲和性。素对宿主细胞的选择亲和性。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4ETECETEC不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肉毒毒素A A:活性亚单位:活
18、性亚单位B B:结合亚单位: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可提纯制疫苗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5 根据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根据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外毒素可分为:方式等,外毒素可分为:肠毒素肠毒素(enterotoxinenterotoxin)神经毒素神经毒素(neurotoxinneurotoxin)细胞毒素细胞毒素(cytotoxincytotoxin)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6 肠毒肠毒素素 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局部或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局部或全身性症状。全身性症状。霍乱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霍乱肠毒素、金黄色葡萄
19、球菌肠毒素、志贺毒素等。毒素、志贺毒素等。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7 是目前已知的致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可激活细胞可激活细胞内腺苷环化酶,超量合成内腺苷环化酶,超量合成cAMPcAMP,造成靶,造成靶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腹泻。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38 可直接损伤结肠粘可直接损伤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组织炎症、溃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组织炎症、溃疡、坏死、出血等。疡、坏死、出血等。痢疾志贺菌:痢疾志贺菌: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H7O157H7:出血性腹泻出血性腹泻 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
20、39随食物进入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再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系胃肠道,再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的统,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0 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神经肌肉麻痹神经肌肉麻痹 神经持续兴奋和神经持续兴奋和 骨骼肌痉挛骨骼肌痉挛 神经毒素神经毒素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1 痉挛毒素可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痉挛毒素可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致使屈肌、伸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递,致使屈肌、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
21、。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2 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某种酶或细胞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因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器,致使细胞因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细胞毒素细胞毒素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3 对鼻咽部黏膜上皮细对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高度亲和性,胞、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高度亲和性,可抑制靶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白喉、外可抑制靶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白喉、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4毒性作用毒性作用 较强,对组织有较强,对组织有 较弱,各菌
22、的毒性较弱,各菌的毒性 选择性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作用 效应大致相同效应大致相同区别要点区别要点 外外 毒毒 素素 内内 毒毒 素素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5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6 不同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不同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A A的化学组成虽有差异,但较相似,的化学组成虽有差异,但较相似,故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故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同。发热反应发热反应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低血压低血压 内毒素休克内毒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反应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7抗抗 原原 性性 强。强。外毒素经甲外毒素经甲 弱。不能用甲醛弱。不
23、能用甲醛 醛脱毒成类毒素醛脱毒成类毒素 脱毒成类毒素脱毒成类毒素区别要点区别要点 外外 毒毒 素素 内内 毒毒 素素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8抗毒素的使用原则:抗毒素的使用原则:外毒素外毒素类毒素(抗原)类毒素(抗原)抗毒素(抗体)抗毒素(抗体)(toxoidtoxoid)预防接种预防接种(antitoxinantitoxin)治疗或紧急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49 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用菌体表面结构用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荚膜)(菌毛、荚膜)和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侵袭性酶类、内毒素、(侵袭性酶类、内毒素、外毒素)外毒素)使人致病。使人致病。侵
24、袭力毒素侵袭力毒素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毒素为主毒素为主 (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侵袭力为主侵袭力为主 (肺炎球菌)(肺炎球菌)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0 由于细菌结构、代谢产物、生由于细菌结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所需条件,以及侵入和定植部位长繁殖所需条件,以及侵入和定植部位的不同,各种细菌的致病性有很大的差的不同,各种细菌的致病性有很大的差异。异。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1 1 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3 3、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2 病原
25、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够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相反则需要起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相反则需要的菌量大。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感染所的菌量大。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感染所需的菌量亦随之减少。需的菌量亦随之减少。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3 1 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2 2、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4 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合适的侵入途径是完成感染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26、创伤、厌氧微环境创伤、厌氧微环境 粪粪-口途径口途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5为什么在传染病流行时,有的为什么在传染病流行时,有的发生发生“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有的发生?有的发生“显形感染显形感染”?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6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 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2 2、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3 3、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7细菌细菌真菌真菌病毒病毒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8物理屏障: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皮肤黏膜屏障 血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屏
27、障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化学屏障:化学屏障:胆汁、溶菌酶、胆汁、溶菌酶、脂肪酸、补体、抗菌肽脂肪酸、补体、抗菌肽正常菌群屏障:正常菌群屏障:屏障结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抗感感染染免免疫疫组组成成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B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59(native immunitynative immunity),亦称固有免疫亦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innate immu
28、nity),),是人是人体体“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在长期的种系发育,是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机制。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机制。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以下特点:出生后即有,可代代相传;出生后即有,可代代相传;作用迅速;作用迅速;无特异性,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无特异性,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nonspecific immunity)。)。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0(acquired immunityacquired immunity),亦亦称适应性免疫称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adaptive im
29、munity),),是人是人体体“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通过接触病原微生,是通过接触病原微生物而形成的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物而形成的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后天获得,不遗传;后天获得,不遗传;有高度特异性,故称为特异性免疫有高度特异性,故称为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specific immunity););需抗原诱导,反应慢;需抗原诱导,反应慢;有记忆性,引起强烈的再次免疫应答有记忆性,引起强烈的再次免疫应答。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1物理屏障: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皮肤黏膜屏障 血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屏障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化学屏障:化学屏障:正常菌群屏障:正常菌群屏
30、障:屏障结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2(1 1)物理屏障)物理屏障机械阻挡和排机械阻挡和排除病原菌的入侵。除病原菌的入侵。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3 主要借助脑毛主要借助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和星形胶质细胞层的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和星形胶质细胞层的紧密连接,阻挡微生物紧密连接,阻挡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4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组成,基蜕膜
31、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组成,防止母体血液中的病原体及其防止母体血液中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进入胎儿体内。有害产物进入胎儿体内。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5 皮肤和粘膜分泌多种杀菌物质,皮肤和粘膜分泌多种杀菌物质,如胃酸、胆汁、乳酸、脂如胃酸、胆汁、乳酸、脂肪酸、溶菌酶、防御素,肪酸、溶菌酶、防御素,以及免疫细胞分泌的免以及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分子疫分子(如补体)(如补体)等。等。(2 2)化学屏障)化学屏障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6 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菌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菌膜屏障,与病原菌竞争黏附部位和营养物膜屏障,与病原菌竞争黏附部位和营养物质,并产生抗菌物质,抑制质,并产生抗
32、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定植,成为宿病原菌的定植,成为宿主抵御外籍菌感染最重主抵御外籍菌感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要的防御系统之一。(3 3)微生物屏障)微生物屏障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7 这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有效的效这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有效的效应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应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4 4)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8 募集和迁移:募集和迁移:当致病菌侵入人当致病菌侵入人体内,中性粒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迅速逸体内,中性粒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迅速逸出,聚集到致病菌所在部位。出,聚集到致病菌所在部位。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69 识别:识
33、别:吞噬细胞主要通过表面吞噬细胞主要通过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的模式识别受体(PRRPRR)识别结合病原菌)识别结合病原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AMP),启动吞噬),启动吞噬效应。效应。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0 吞噬与杀菌:吞噬与杀菌:吞噬细胞伸出伪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将病原菌包绕,形成吞噬体,继而与溶足将病原菌包绕,形成吞噬体,继而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通过氧依赖或氧非依通过氧依赖或氧非依赖途径杀灭病原菌。赖途径杀灭病原菌。少数未被吞噬的少数未被吞噬的病原菌由淋巴结内的病原菌由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杀灭。吞噬细胞吞噬杀灭。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
34、病作用71 病原菌被消化降解后,大多通过病原菌被消化降解后,大多通过胞吐胞吐方式排出体外。但有些被加工成抗原肽,与方式排出体外。但有些被加工成抗原肽,与MHC MHC 类分子结合,以抗原肽类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MHC类分子复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吞噬细胞表面,提呈给合物的形式表达于吞噬细胞表面,提呈给T T细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2 天然免疫可启动获得性免疫应天然免疫可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通常发生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答,通常发生于病原微生物感染96h96h之之后。后。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3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35、)(获得性免疫)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B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4 获得性免疫担负获得性免疫担负“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作用。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粘膜免疫系统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5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弥散弥散在粘膜上皮内或粘膜下固有层。在粘膜上皮内或粘膜下固有层。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呼吸道、消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由单个或多个淋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由单个或多个淋巴滤泡聚集成的。巴滤泡
36、聚集成的。最终产生最终产生sIgAsIgA等抗体,阻止病原等抗体,阻止病原菌黏附与定植。菌黏附与定植。(1)(1)粘膜免疫系粘膜免疫系统统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6 由特异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由特异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作用于答,主要作用于胞外菌胞外菌及其及其毒素毒素。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粒细葡萄球菌、链球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抗体的溶菌)胞的吞噬、抗体的溶菌)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中毒(抗毒素的中和作用)毒中毒(抗毒素的中和作用)(2)(2)体液免体液免疫疫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
37、的致病作用77 以以T 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在抵御在抵御胞内菌胞内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3)(3)细胞免细胞免疫疫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8外毒素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感染,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肉毒中毒等,机体对这些疾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肉毒中毒等,机体对这些疾病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病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IgGIgG)的中和作用。)的中和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38、,可被吞噬细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清除。根据外毒素免疫的特点,临床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清除。根据外毒素免疫的特点,临床上平时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应用抗毒素血清进行早上平时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应用抗毒素血清进行早期治疗与紧急预防。期治疗与紧急预防。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感染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感染主要以噬中性粒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及抗体的溶菌作用为主要以噬中性粒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及抗体的溶菌作用为主。无荚膜的病原菌易被吞噬消灭,有荚膜的病原菌则需主。无荚膜的病原菌易被吞噬消灭,有荚膜的病原菌则需要通过
39、调理作用。要通过调理作用。胞内菌的免疫:胞内菌的免疫: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侵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非但不能将其杀灭,反而成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非但不能将其杀灭,反而成为繁殖场所或起到搬运作用。对于胞内寄生菌主要靠细胞为繁殖场所或起到搬运作用。对于胞内寄生菌主要靠细胞免疫。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79物理屏障: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皮肤黏膜屏障 血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屏障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化学屏障:化学屏障:胆汁、溶菌酶、胆汁、溶菌酶、脂肪酸、补体、抗菌肽脂肪酸、补体、抗菌肽正常菌群屏障:正常菌群屏障:屏障结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自然杀
40、伤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抗感感染染免免疫疫组组成成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B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0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1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1 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2 2、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3 3、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2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exogenous
41、infectioninfection):病原体来自体外。如患者、病原体来自体外。如患者、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endogenous infectioninfection):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1 1、感染源、感染源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3注射、输血注射、输血消化道消化道昆虫叮咬昆虫叮咬呼吸道呼吸道创伤创伤尿路尿路性接触性接触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4带菌状态带菌状态3 3、感染类型(、感染类型(P84P84)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病情:病情: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部位: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毒 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5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作用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