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
2、,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
3、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九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4、。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
5、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
6、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清时期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
7、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
8、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后来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命题均以“四书五经”为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
9、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上天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
10、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对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鸭的喜剧鲁迅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
11、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
12、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哦”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
13、哦!”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
14、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唔,虾蟆?”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
15、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唉,唉!”他说。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一九二二年十月注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1921年在日本因参
16、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科斗子:小蝌蚪。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3分)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8.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9.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鉴赏。(6分)
18、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
19、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
20、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
21、/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老”泛指佛教。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谈论治国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
22、”、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逢故人杜牧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的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16.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
24、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2)师说一文不仅论证思路严密,而且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心态。(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
25、之接,接则事犹成。,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26、18.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B.,”。,C.,。”,D.:。”。、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它是一种黏稠的液体,在树脂道中流动,松脂都是一滴一滴往外流,这个过程很耗时,可以
27、延续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松脂是松树光合作用的产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而生成的糖类等物质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所以,若要增加松脂产量,则需要松树有繁茂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充足的光照,为松树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增进树木的生理代谢,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才能获得更多的松脂。21.作诠释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请根据材料第1
28、段内容尝试用一个判断单句对“松脂”作诠释,不超过50字。(4分)22.下列是根据材料第2段概括松脂形成过程的流程图,请写出序号处应填入的内容,每处不超过6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马戏团里表演的大象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小时候的小象很调皮,玩性又大,故用绳子把小象拴在木桩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它都无法将木桩拖动。当时间久了之后,只要把它系在木桩上,它知道自己无法挣脱,也就安分了。当小象长大变成了大象,在马戏团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无穷,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地被拴在木桩上。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29、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可见并非都“发展”。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一是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二是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取代”。C项,“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在中庸中,儒家德行
30、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2答案:B解析: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说的是“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并非孔子提出来的,他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3答案:C解析:A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B项,表达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孝”无关。D项,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但“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才是论述重点,D项中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4参考答案: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综合
31、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5参考答案:“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6答案:A解析:A项,由文中“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我”不是不认同,但因为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7答案:A解析:A项,“情节曲折生动”有误,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散文特色,细腻温婉,情节性不强。8参考答案: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
32、,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9参考答案: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
33、界。解析: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了解了反衬的特点,便于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10答案:B解析:动词“幽”的宾语是“其主”,在“其主”后断开,排除A、C两项;动词“得”的宾语为“人”,应在“人”后断开,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C项,“释老,指释迦牟尼”解说有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12答案:B解析:B项,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吕公著并没有趁机劝说。13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最终被
34、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都一一加以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14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爱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为奉礼郎,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门使。吕公著又说:“皇帝的诏令不通过门下省,那么门下省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
35、。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律纲常。”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治国之道,于是谈到了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哪能不知道?”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任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吕公著说:“如果试了
36、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作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君主,宋朝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哲宗即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
37、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都一一加以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说话直率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他仅被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将来有人进邪言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预先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15答案:C解析:C项,“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不正确。本诗颈联中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16参考答案: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白发如丝
38、,容颜已老的悲叹;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要结合诗中关键字词分析。“不相见”是“悲”,“发似丝”是“悲”,“落花”让人“悲”,“忽忽期”还是“悲”。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即可。17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8答案:C解析:第一处是间接引用,不能用冒号,排除A、D两项;第二处,“先事虑事”“先患虑患”为对偶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与后面的内容为对偶句,因此,该处应用句号;第三处是荀子引文的结束,应用句号加引号;第四处“站稳脚跟”和“求得生机”
39、都是动词短语,中间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19参考答案:修改后的句子更好。“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故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紧密,表达也更准确。20参考答案:而是在发展变化先患虑患谓之豫21参考答案:松脂是松树中含有的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被用作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的一种黏稠液体。22参考答案: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光能)有机化合物生物化学反应松脂四、写作23写作指导于对比之中彰显了比较明显的立
40、意倾向,即大象“很安分地被拴在木桩上”,是受到“心理定式”的影响,因此不敢越雷池半步。大象其实是被自己以前的观念所束缚,不了解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放弃了想要移动木桩的念头。在很多情况下,人也跟大象一样。面对一个目标,人们可能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没有达到目标,就会灰心丧气,认为这个目标是自己永远都不能达到的。于是,自己便被心中的“木桩”拴住了。由此忽视了自身潜能的激发,忽视了自身力量的壮大,忽视了外界条件的改变,忽视了一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终放弃了尝试和努力,失去了希望和信心。这便是“心理定式”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影响,往往会让人陷入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成功的机会。在审
41、题时,大家也要避免以下误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象”这个形象,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青少年,于是脱离材料整体的寓意,大谈“家庭教育”问题,主张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倡导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是培养安分守己的懦夫。材料并没有这种意思。坚持就是胜利。考生若凭主观想象,很可能认为小象没有坚持挣脱束缚,以至于长成大象后放弃努力,就范于一根木桩,于是提出“坚持就是胜利”的观点。这种审题也有失偏颇。材料反映的是“心理定式”现象,却提出“永不言弃”的观点。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能有考生认为,大象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力量,以为自己无法挣脱木桩的束缚,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于是提出“要有自知之明”的观点。这种观点偏离材料的寓意,陷入了想当然的泥淖之中。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