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377013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8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指南01 教材简析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峡,教读课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抓住三峡山、水

2、的特点,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不同季节的三峡风貌,突出山的雄奇险峻和水的湍急秀丽。学习本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在理出文章清晰思路的前提下,体察作者笔下的自然之趣以及作者融于山水美景中的感情。 短文二篇,教读课文。两篇各异其趣的短章都描摹了自然美景,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出“山川之美”,笔调清隽,对仗工整,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水的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记” 为体,用妙笔写月色,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如梦如幻的意境,流露出贬谪期间借自然抒发胸中块垒的复杂心境,美在散淡自然。学习这两篇文章,要通过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融情于景的共性艺术特色,体

3、会骈文和散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 与朱元思书,略读课文。文章骈散相间,以书札形式写出富春江清丽的山水美景,使人如临其境,是山水小品文中的上品。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奇”“异”“独绝”等关键词,把握作者吴均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还要学会欣赏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发挥想象联想,进入情境,体会诸多写景手法的表达效果。 唐诗五首,教读课文。所选均为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适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这些名家之作充分体现了唐诗风貌:或清冷,或雄浑,或壮阔,或秀丽学习时宜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感受诗人在山水田园、边塞江海等美景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4、;并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整本书阅读”板块选取了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习得阅读纪实作品的方式方法,学习航天精神,丰富精神世界。 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点为“学习描写景物”。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状态的景物进行描写,有序地呈现景物特征,同时融入情感, 写出富有感染力的风景。02 目标分解人文要素:阅读本单元诗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要素: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

5、、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3.学习抓住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做到情景交融。八上第三单元整体规划#1阅读篇目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写作主题:学习描写景物名著阅读:飞向太空港#2单元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

6、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3写作要求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点为“学习描写景物”。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状态的景物进行描写,有序地呈现景物特征,同时融入情感, 写出富有感染力的风景。#4课时安排第1课时 单元预习课【学习内容】教材:三峡短文两篇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3.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课文,体会骈体文的句式整齐、声韵和谐之美。【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7、。”古人寻山访水,游目骋怀,留下了许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八上第三单元,跟随着古人的经典美文,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读这几篇经典之作,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二)文学常识1关于“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2.将文学常识补充完整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作品分析】【学习内容】

8、教材:三峡【作品分析】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三峡雄奇险拔的气势、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水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天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是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变奏。【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学生文言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文中某些疑难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品析语言

9、等环节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3.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领略祖国的山川之美。【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之美。【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设想】本节课的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赏析”的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其对文本的理解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品味赏析”即通过学

10、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句的品味、揣摩,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感受三峡熊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江,中华民族的一条巨龙,而三峡,就是这条巨龙身上一片最闪亮的鳞片,它重岩叠嶂、遮天蔽日的山,它四季各异、奇丽多姿的水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多少游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三峡,开启我们的浪漫之旅吧。请同学们欣赏三峡风光片(二)新授课文1.朗读,整体把握(1)朗读回顾,读出音韵(2)译读课文,理解大意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绝沿溯阻

11、绝(动词,断)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3)齐读课文,读出情感。2.精读,分析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文章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山高峡窄的特点?(2)分别找出正面和侧面描写江流迅疾的句子。(3)三峡四季之景各有什么特点?(4)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本文有哪些关联之处3.品读,欣赏妙处本文语言凝练,极善突出景物特点,历历如绘,请同学们赏析下面语言的妙处(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故渔者歌曰:“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熟读,争取成诵(三)交流分享学习了本文之后,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去三峡旅游?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12、。(四)拓展阅读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宜都山川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注释:本文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在宜都游三峡时所作。其石采色形容 (状态,

13、样子)书记及口传(书本记载)及余来践跻此境(登临)其叠崿秀峰(层叠的山崖)1.解释加点字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忘路之远近/梁之上有丘焉B.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潭西南而望D.不足为外人道也/争为奇状者3.选文和三峡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五)课堂小结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同时又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这就使得水经注这部地理专著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正因为这样,以三峡为代表的水经注中的山水散文,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突起的奇峰,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将其成就放在柳宗元之上。明人张

14、岱曰:“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六)布置作业1.自选水经注中的两篇散文阅读。2.走进大自然,写一篇山水散文。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阅读篇目】宜都山川记(节选)河水龙门与顾章书【作品分析】 宜都山川记(节选)河水龙门与顾章书这三篇文章都是著名的山水名篇,作者分别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南朝梁文学家吴均。这三篇散文,都是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既有优美的写景,又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阅读这些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进入作品情境,跟随古人一起去探访名山胜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根据注释利

15、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但在一些文言词汇的特殊意义或用法方面还是有些困难,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组文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欣赏山川之美,体会作者情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3.了解古人思想、志趣,体味其笔下的美好境界。【教学重难点】运用批注法,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教学方法】自学导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一段美文,品一盏香茗,听一曲琴音,拾一抹心情。这节课,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走进千年前的大自然,跟随文人雅士一起去探访名

16、山胜水。(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来自读三篇文章。(1)宜都山川记袁山松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注释:.本文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在宜都游三峡时所作。书记及口传(书本记载)及余来践跻此境(登临)其叠崿秀峰(层叠的山崖)离离蔚蔚(排列的样子)流连信宿 (连宿两夜)(2)河水龙门郦道元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

17、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漱:冲击。素气:白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赑(b)怒:发怒。山腾:像山腾起。浚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3)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18、,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仆:自己的简称 去月:上月。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森:众多的样子。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遂:就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宇:房子。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多,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

19、。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三)赏读文章,体味语言之美仔细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进行批注,体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参考示例:1.宜都山川记“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批注: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描写树木,不写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2.

20、河水龙门“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批注:排偶整齐,比喻、夸张并用,创造了一种势不可挡的雄浑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在用词上,“崩浪”、“悬流”、“浑洪”等变化使用,也给人以新鲜感,“万寻”、“千丈”、“赑怒”、“山腾”等又给人以非此莫属的个性。前人评说,在水经注中,黄河沿线诸峡谷中描写得最为生动细致的,就是龙门一节。正由于此,龙门才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3.与顾章书“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批注: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化静为动,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

21、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批注: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而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四)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志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篇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从景物或场景描写中体味作

22、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志趣,把握文章的主题。(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六)结束语古代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水情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终其一生都会将目光投向山林湖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人追寻大自然、探访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浪漫情怀。今天的我们,会继续走进大自然,谛听它的呼唤,感动它的美丽。【板书设计】写景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巧用修辞,润色语言。情景交融,景中传情。第

23、4课时 精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

24、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二)课文学习 1.原文及翻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5、。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积累文言知识(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自康乐以来( 从 )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4.“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第一个“书

26、”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指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5.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

27、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

28、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俯仰、色彩、晨昏、动静情感志趣:热爱山林第5课时 精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29、【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二)课文学习 1.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元丰六年

30、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积累文言知识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

31、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寻张怀民(找);未果,寻病终(不久)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

3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6.“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句子:比喻闲人的心境第6课时 略读实践课【教学内容】教材: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方位词的用法。2.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常常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写景,这类作品

33、我们一般称为“尺牍小品”,比如本单元的答谢中书书就属此类。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尺牍小品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同样借书札写美景,与友人分享自己看到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二)把握文意1.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组织文言阅读通关挑战活动:(1)找出文中的方位词,解释并分析其用法。参考示例:任意东西:东西,向东或向西,名词作动词。负势竞上:上,向上,名词作动词。横柯上蔽:上,在上面,名词作状语。(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参考示例: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参考示例:互相轩邈: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作动词。(4

34、)翻译下列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三)问题探究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与朱元思书,如果让你根据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给课文换个标题,你会用什么标题?为什么?参考示例:富春江的奇绝山水。这个标题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所写景物为富春江山水,又点出了山水奇绝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创新。)2.课文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什么特点,具体体现在哪里?参考示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独特奇绝。山水独绝体现在山奇水

35、异:水既有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也有急如奔马和快箭的动态美;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富有生机,万物欣欣向荣。3.本文所写富春江山水,与三峡的景物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对照,找出内容相似的句子。参考示例:比如写水的清澈,三峡是“回清倒影”,本文则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二者都以侧面烘托突出水清。比如写水急,三峡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则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二者都以类比突出水急。(四)品析景语1.安排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选取最富诗意的写景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句子,分析、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妙处。(学生任选句子进行品读,教师不

36、必过多讲解赏析,但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景语之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景物新奇的美感。拟声词“泠泠”和“嘤嘤”,使用叠词,和谐动听,让人如临其境,亦如聆听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预习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两篇文章。【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水:清可见底、急湍甚箭奇山异水,天下独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山:连绵高耸、生机勃发第7课时 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

37、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二)教学新课野望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

38、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4.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生2:我也喜欢这两

39、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

40、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

41、,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

42、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

43、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钱塘湖春行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

44、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板书设计】秋景野望 心情:孤独落寞黄鹤楼愁使至塞上写景激动开朗()豪迈向上(积极乐观)钱塘湖春行花乱草绿()第8课时 读写联动【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导入】春有春的生机、萌发,夏有夏的热烈,生长,秋也有秋的淡远、收获,冬又有冬的肃穆、蓄藏春发夏长秋收冬藏 每一帧都美如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2.能力目标:学习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表达自己

45、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教学难点:通过教材中景物描写的范例,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实现景物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景物描写1景物描写所谓的景物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2.仔细观察,抓住特征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小鸟怎样飞翔、清晨的小花开放时的姿态、闪动着繁星的静谧的夜.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过程,比如树木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二、写法指导抓特征一:形色声1.春中对雨的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