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一、中医学的定义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三、如何辨证论治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一、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一、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
2、、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艾灸、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文特色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二、中医学科的特点整体观念 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外 人与社会的相融性 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4、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人与自然的相通性天人相应 日月、四季、昼夜、地域等 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人与社会的相融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会发生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对临床全部活动的总概括,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模式。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首先要明确病、症、证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
5、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就病与证而言,两
6、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二、中医学科的特点 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
7、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是论
8、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特色和文化属性上。中医的传统理论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文特色人文特色 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色体现在:核心价值:仁、德、精、诚 行为规范:礼、义、敬、孝 环境氛围:静、素、雅、韵三、如何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
9、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证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而采用相同的治法。三、如何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风温早期,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中期,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
10、受伤,治以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异病同治:久泻之后出现脱肛,属于中气下陷;而产后调理不当,出现子宫下垂,也属于中气下陷。因此这两种疾病都采用益气升提的治法。三、如何辨证论治 常见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 三、如何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基本的辨证方法,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三、如何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
11、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属于阳证。三、如何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因素反应
12、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虚证表现为正气不足,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耗伤气血营阴,大汗、大吐、大泻、出血等耗气伤营;实证是邪气有余,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以阳、热、滞、闭为主。三、如何辨证论治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包括六淫邪气、毒证、脓证、食积、虫积等。三、如何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气病辨
13、证一般概括为气虚类和气滞类。血病辨证包括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三、如何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气陷证是气虚的发展,以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状。气不固,卫气不固可见自汗易感外邪;肾气不固则见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气脱,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倒,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三、如何辨证
14、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气滞类包括气滞、气逆、气闭。气滞以胀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表现为胀痛、串痛、攻痛,脉弦。气逆可见咳嗽,喘息,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症,或见昏迷,昏厥,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有力等症。三、如何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血虚类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血瘀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疼痛固定不移,妇女经闭或崩漏,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象多细涩,或结或代。
15、血热证:各种出血及疮痈,以发热,舌质绛,脉滑数或弦数。血寒证:手足冷痛,肤色紫黯发凉,少腹拘急疼痛,得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三、如何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病包括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痰证: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块,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饮证: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
16、机,则脉弦。三、如何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辨证 水停证:水肿,或见于下肢,或见于面睑,甚或全身皆肿,按之凹陷不易起,往往并见小便短少,舌苔润滑,脉象濡缓。津液亏虚证: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皮肤干燥甚或枯瘪,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而数。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五脏辨证以心为例。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
17、心神、痰火扰神、瘀阻脑络。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心火亢盛: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或见口舌赤烂疼痛,或兼见小便赤、涩、灼、痛,或见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等。心脉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黯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判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自汗出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淡,脉虚;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面色淡白或面唇青紫,舌淡胖,脉弱或结代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健忘、面色萎黄,
18、唇舌色淡,脉细弱等。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六腑辨证中腑病中以胃为例,实证:胃热炽盛证、寒滞胃肠证、饮留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等。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食滞肠胃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胃气虚证: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胃阴虚
19、证: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三、如何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脾两虚: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辨证为心脾两虚证。三、如何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三、如何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20、 太阳病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头项疼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太阳蓄水证: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太阳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三、如何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阳明病证(包括阳明经证、阳明腑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或心烦躁,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
21、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三、如何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少阳病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太阴病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三、如何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少阴病证:包括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少阴寒化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厥阴病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三、如何辨证论治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热病常用的
22、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的变化规律。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气分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见心烦懊恼,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利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三、如何辨证论治 卫气营血辨证 营分证: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血分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昏狂,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
23、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脉弦数;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或见手足蠕动、瘈疭等。三、如何辨证论治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上焦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如何辨证论治 三焦辨证 中焦病
24、证: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见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下焦病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大;或见手足蠕动,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三、如何辨证论治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经络病证包括有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十二经
25、脉循行图三、如何辨证论治 经络辨证 十二经脉病证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与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侯与经脉所属部位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胸胁满,呕逆,飧泄,隆闭等病症。三、如何辨证论治 经络辨证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阴跷、阳跷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相关,并反应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滑胎等,温养督脉可以治疗生殖机能减退。带脉环绕腰腹,常见
26、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阴跷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萎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小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的病理变化 小儿多动症分型施治 几点体会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小儿的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气,不耐寒暑,嫩指嫩弱;形指形体结构,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动。脏腑娇嫩是针对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不足而言;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臻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
27、了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主要表现:脾常不足。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所以相对的感到“脾常不足”,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临床上常见到婴幼儿食滞、疳积、呕吐、腹泻等症。肾常虚。小儿肾气未盛,所以“肾常虚”。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生肉,肉生肺”,小儿健壮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亦弱,肺气弱则卫外功能不固,外邪容易乘虚而入。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
28、生机蓬勃之象。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清吴鞠通创立“稚阴稚阳”学说。“稚”是指幼小,“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与活动。“稚阴”指的是精、血、津液等有形之质皆未充实、完善;“稚阳”指的是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属幼稚不足和不稳定状态。“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小儿生理上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实质是指“稚阴稚阳”而言,阴阳二气皆处于幼稚的阶段。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
29、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针对小儿的体重、身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言。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处于蓬勃发展的势态,这种现象体现了儿之初生,犹如春天,万物向荣,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古代医家把这一特点理论上用“体属纯阳”或“纯阳之体”来概括。纯阳学说是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成为生理特点的理论依据之一。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小儿的病理变化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四、小儿
30、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患病之后变化迅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上,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面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女损伤积痼痴顽者可比,余故谓其易。”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的概括。四
31、、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小儿多动症的概况:小儿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 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小儿多动症分型施治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心阴亏虚,热扰心神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湿热内蕴,痰火扰心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 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神志不宁、多动多语、急躁易怒、行
32、为冲 动、精神不专、难以自控、易惊少寐、心神不宁、兴趣 多变、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颊发红、指甲毛发欠 光泽、唇舌干红、苔少、脉弦细数。此证多见于患儿禀赋较弱,形气未充,肾阴本虚无以制阳,虚阳浮 亢,水不涵木,木火亢盛,肝风内动;又阴虚无以上 济心火,神不足以为用所致,故出现一派阴虚阳亢 之候,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滋补肝肾、益阴潜 阳为主,宁神益智为辅。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茯苓、山药、牡丹皮、钩藤、黄柏、远志等)四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心阴亏虚,热扰心神 症见心神不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心急心 烦、口干渴饮、虚烦不眠,舌红少津、脉细数。此证多由于阴血不足,虚火内扰
33、,故心神难宁、心急心 烦、躁而多动;心之阴血虚亏,心失所养,故见神思涣散、虚烦不眠;阴亏津伤,津不上承,故口干渴饮;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亏之象。治宜滋养心阴、清热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化裁(太子参、沙参、丹参、麦冬、远志、酸枣仁各、玉竹、五味子、淡竹叶、黄连、龙齿等)四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症见神志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 失敏、多语不亢、神疲乏力、食少纳差或腹胀、面黄 消瘦、夜寐多梦、爪甲唇淡,舌淡苔少或苔白、脉细 弱或脉濡缓。此症因后天调护不当,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血不养心;心气不足,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故神志不宁,多动不安,精力涣散,思维减退,夜寐多梦
34、;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精微失布,故见纳差、食少、腹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均为气血俱亏之征。治宜补益心脾,益智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生龙骨、白术、党参、茯神、远志、菖蒲、当归等)。四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湿热内蕴,痰火扰心 症见心神不宁、急躁多动、难以静坐、言多语亢、性急心烦、健忘不寐、唇红口臭、胸闷纳呆、便干溲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此证多由于后天调 护不当,脾失濡养,运化失常,脾湿生痰,痰浊内郁,上扰神明,心神不宁,神躁智变所致。治宜清热泻 火、利湿化痰。方用黄连解毒汤合温胆汤化裁(制半夏、陈皮、天竺黄、炒枳壳、茯苓、茯神、竹茹、黄连、炙远志、红枣等)四、小儿
35、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 症见情志不畅、心神烦乱、多动少静、易激动激 惹、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纳差、便溏、苔白、脉弦。此证是由肝气郁结,木失调达,故见情志不调,心神烦乱;肝郁化火,上扰神明,故多动少静,易激动激惹;肝郁木旺,克伐脾土,脾虚失运,脾意不守,故见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纳差或腹泻。治宜疏肝解 郁、健脾安神。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云茯苓、薄荷、香附、合欢皮、菖蒲、栀子、龙齿等)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徐海霞等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多动症 46例的临床观察中,结果显示治愈31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石淑香采用天麻钩藤饮加
36、味治疗小儿多动症 50 例疗效观察中,显效16例(32.0%),有效25(50.0%),无效9(18.0%),复发10(24.3%)。徐海临床采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阳亢儿童多动症60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临床痊愈51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85.0%,有效率为93.3%。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 刘宗银等采用自拟中药多动症汤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效果观察中,方药以玄参15g,辛夷花10g,板蓝根15g,炒白芍30g,山豆根6g及天麻8g为基本方。对于出现性情急躁易怒患者,可加柴胡及龙胆草;对于出现口臭及舌苔厚腻患者,则加炒三仙成分;对于出现尿黄及大便干燥患者,加大黄;对于出现多汗及感冒患者,加五味子及黄芪等。取得了91.18%的总有效率。张金涛等从肺论治小儿多动症初探里分为虚证:肺气亏虚、肺阴亏耗、肺津不足、肺肾阴虚、肺脾气虚等。实证:风寒束肺、风热袭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等。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几点体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宁心安神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虫类熄风心理干预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