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83812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89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眩晕概念: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眩和晕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眩 晕轻症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 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甚至昏倒。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认为眩晕由肝所主,眩晕的发生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心下又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丹溪心法头眩提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兼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或动。”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

2、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张景岳强调的是“无虚不作眩”。病因:情志不遂 年高肾虚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瘀血内阻病机:虚证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实证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头窍,与肝、脾、肾相关病性:以虚证为多鉴别:鉴别中风与眩晕中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来后常表现为口舌歪斜、半 身不遂等眩晕:严重会出现昏仆,但不兼有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舌歪斜等。部分中风病人,是以眩晕、头痛作为先兆表现。鉴别眩晕和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 在短时内苏醒,严重可能一厥不复导致死亡。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肝、脾、肾)辩标本虚实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预防眩

3、晕发生:饮食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出现眩晕可能是中风晕厥的先兆。要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这一型眩晕如果肝阳过亢,阳亢化风,可夹痰夹火,走窜经络,出现眩晕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至昏倒等症状,要警惕中风的可能。中风概念: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的可以没有昏仆而仅有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沿革: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根据中风发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记载,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烦劳暴怒、体质、饮食有关。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分为中络中经、中腑

4、中脏。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开始突出“内风”立论丹溪心法主张中风的病因是“湿痰生热”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认为中风发生是“内伤积损”。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方剂。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眩和晕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阳闭:闭证中腑,因痰火瘀热,兼身热面赤、气粗鼻鼾、便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之一个月;病因:情志不遂 年高肾虚 病

5、后体虚”张景岳强调的是“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主张中风的病因是“湿痰生热”遂、口眼歪斜等症状。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病位:头窍,与肝、脾、肾相关景物旋转。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赤头痛、肢麻震颤,甚至昏倒等症状,要警惕中风的可能。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出现眩晕可能是中风晕厥的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多因正气不足,风中脏腑:闭证治疗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邪热;病因: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以郁怒伤肝为多)气虚邪中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

6、亏)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病性:本虚标实 (肝肾阴亏,气血衰少是本;风、火、痰、气、瘀为标)鉴别: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痫证、痿证相鉴别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 为主症中风与口僻都有口眼歪斜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多因正气不足,风 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 清,但不伴有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轻者可自行苏醒,醒后没 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中风和痉证都有昏迷和抽搐的表现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

7、,发病时伴有神昏,痉证的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中风神 昏起病即有,而后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没有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和痿证都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痿证:起病慢,病程长,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多 见,起病无神昏,而中风起病常有昏迷。中风后半身不遂 日久不能恢复,也可出现肌肉瘦削、筋脉弛缓的痿证表现。中风和痫证都是突然起病,出现昏迷倒地痫证: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昏仆倒地常伴有口中怪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痫病神昏多是短暂的,可以自行 苏醒,醒后如常人,不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状。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饮食不节

8、跌仆损伤,瘀血内阻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中风和痿证都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言不利等,多属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之一个月;晕轻症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闭证:属实,邪气内闭清窍,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辨证要点: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病情轻 中脏腑:昏不知人,甚至昏糊、迷蒙,伴肢体不用,病情重。中脏腑要辩证闭证或脱证 闭证:属实,邪气内闭清窍,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五脏

9、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表现为神志昏聩 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 自遗、鼻息低微闭证当辩阳闭和阴闭阳闭:闭证中腑,因痰火瘀热,兼身热面赤、气粗鼻鼾、便 秘,舌苔黄腻、舌降而干等。阴闭:闭证中脏,因痰浊瘀阻,兼有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辩病期 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之一个月;恢复期: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疗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邪热;脱证救阴回阳固脱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除药物外还要配合针灸

10、提高疗效。对于中年以上,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多属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饮食宜清淡,禁烟酒、保持心情舒畅。对于已发生中风应加强护理,中脏腑昏迷要密切关注病情,注意面色、呼吸、汗出变化,防止向脱证转化;恢复期加强对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康复锻炼,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瘿病概念:瘿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以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沿革:晋代肘后方首先提出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含碘的药物。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当中记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剂,至今仍然为临床治疗瘿病常用方剂。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病位:肝脾,后期涉及心病性: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由实转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或虚实夹杂证鉴别:瘿病和瘰疬都是颈部有肿块不同: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肿 块病位在颈项两侧,肿块一般较小,个数不等辩证要点:辩在气在血辨火旺和阴伤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内科学第九讲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