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四单元四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模块一模块一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一、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二、学前儿童一般常见病及其预防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模块二模块二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项目一 消毒技能项目二 儿童体温的测量项目三 物理降温法项目四 眼耳鼻部给药的技巧项目五 喂药的技巧项目六 简易通便法单元四单元四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案例导入案例导入】李老师的新“发现”幼儿园开学第一天,李老师早早在班级门口等候着幼儿的到来。当看到文文和佳佳时,可把李老师吓了一跳。原来好不容易瘦下去的小胖墩又胖了好多,衣服穿在身上都包紧了,走到教室还直喘气李老师与他们
2、父母进行沟通才知道,放假后孩子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想吃什么老人给吃什么,又缺乏必要的运动,一个假期体重又增加了许多,家长也露出了无奈和懊恼的表情。李老师扫视了一下班里的幼儿,不仅小胖墩多了好几个,还有好几个幼儿的小脸上架起了眼镜。目前儿童生活日益优越,健康问题却似乎越来越严重。单元四单元四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一般临床表现;熟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般临床表现;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技能目标技能目标能对学前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进行初步辨别;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病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掌握托幼机构消毒技能;掌握学
3、前儿童疾病的常用护理技能。一、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1.神情及行动表现疾病(急性)一般都会写在脸上2.皮肤与平时相比,颜色加深或变淡3.五官眼、耳、鼻(分泌物)、口腔(口臭)4.体温(正常值的范围,体温计的使用;注意:新生儿患病时体温往往不升反降)5.食欲(不佳、少有异食(如缺铁、缺锌、钩虫病)、多食(糖尿病)6.大便(异常表现:便中带血菌痢、肛裂、痔疮等;黑色(柏油样)大便鼻、胃肠道出血、进食动物血);小便(异常表现:乳白色尿(尿路感染)7.睡眠例如烦躁不安8.囟门闭合时间的早迟问题9.淋巴结是否肿大10.其他二、学前儿童一般常见病及其预防(一)急性上感一般不传染,主要是由于自身着凉、免疫力低
4、下等,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主要在于眼部是否有血丝;注意补水。1.病因病因主要是以病毒为主的病原体的侵犯,以及因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过敏体质等造成的机体防御能力的下降,儿童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2.症状症状轻症潜伏期约12天,有时可延长至57天,主要为流水样鼻涕、鼻塞、打喷嚏、微咳、咽部不适,患儿多于34日内自愈。二、学前儿童一般常见病及其预防(一)急性上感3.预防预防增强体质是预防上感的关键。家庭成员患感冒时,应与小儿隔离。冬春季不带小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气温的突然变化,及时增减儿童所穿、所盖的衣物。4.护理护理注意休息,居室要保持一定湿度的清新空气。多饮水,吃清淡并富有营养的饮食。患儿
5、高热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退热药,亦可用物理降温法。同时注意定时测量体温。(二)肺炎多由上感等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引起判断依据:多为高烧、口唇青紫、鼻翼翕动(呼吸急促)1.病因病因主要由细菌或者病毒(例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件链球菌、肺炎杆菌等)自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下降侵入肺泡而引起2.症状症状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开始时可有发热(可高达39一40)、咳嗽、气急,严重者可见鼻翼扇动,鼻、唇周围出现青紫,少数患儿缺氧,面色青灰,胸部出现吸气性凹陷。肺炎还可伴有呕吐、腹泻。患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二)肺炎3.预防预防应注意学前儿童的体格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麻疹、百日咳、佝偻病等疾病
6、,加强营养,这些均可减少肺炎的发生。4.护理护理患儿卧室应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改善缺氧状况。衣着要宽松,以免加重呼吸困难。患病期间及恢复期的饮食应易消化且富有营养,并保证有充足的维生素。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发现后应及早住院治疗。(三)腹泻1.病因感染性腹泻(由病菌引起,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非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吃冷食、腹部受凉、进食过多)2.症状 症状轻者,一日泻数次。粪便黄色或黄绿色,呈稀糊状或蛋花样。体温正常或低热,一般不影响食欲。症状严重者,一日泻十至数十次。粪便呈水样。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严重时出现高热、嗜睡和昏迷,甚至发生惊厥,危及生命。
7、(三)腹泻3.预防结合病因进行加强水源及食品卫生的管理,鼓励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渐过渡的形式,注意喂养方式和饮食卫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小儿受凉或过热。4.护理:注意补水、腹泻后臀部护理(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病因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疾病的影响2.症状(判断依据):皮肤、黏膜苍白(尤以甲床、口唇最为明显)、少数异食小儿面色苍白,口唇、耳垂、眼结膜、指甲床等处缺乏血色呼吸、脉搏次数增加,活动后感心慌、气促。精神不振,疲倦,食欲减退。少数可有异食癖现象。由于脑组织供氧不足,长期贫血可影响小儿智力发展3.预防应坚持母乳喂养,如人工喂养应选择富含
8、铁的乳制品,并及时添加辅食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合理搭配膳食,注意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肝脏等的摄取,注意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提供。提倡用铁制炊具烹调。(五)VD缺乏性佝偻病1.病因(最主要日光照射不足、喂养不当)日光照射不足;生长过速;喂养不当;疾病、药物的影响2.症状(1)早期表现:多汗(多在上半夜,与整夜的“盗汗”要区分开来)、夜啼(惊)、枕秃(与佝偻病没有必然联系);(2)活动期表现:骨骼改变鸡胸、漏斗胸、乒乓球头、方颅、X型腿、O型腿;(3)其他表现:动作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破除“贵人语迟”观念)3.预防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牛素D的辅食,如蛋黄、动物肝脏等应安排学前儿童多在户外活
9、动,多晒太阳(六)肥胖症界定标准界定标准:一般认为体重超过其身高所对应的标准体重的20以上,即可成为肥胖症。其中,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1.病因(1)单纯性肥胖(主要为多吃少动)(2)继发性肥胖(主要为内分泌失调,直白来说,就是原因不明)2.症状(主要指单纯性肥胖)食欲旺盛,食量超常,偏食。懒动,喜卧,爱睡。体格发育较正常小儿迅速。体重明显超过同年龄身高者。脂肪呈全身性分布,以腹部为著。智力发育正常。3.预防(含控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测体重,若超重及时采取措施对于肥胖幼儿来说,不强调节食,但要注意运动(七)龋齿(又名虫牙、蛀牙)1.病
10、因病因食物残渣(主要是糖类物质)+牙齿排列不整齐+口腔中的细菌+牙齿钙化不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牙齿钙化不良)2.症状症状浅龋:龋蚀破坏只在牙釉质内,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太面粗糙,患儿无自觉症状;中龋:龋蚀已到牙木质,形成龋洞,患儿对冷、甜、酸食物感到酸疼;深龋:龋蚀已达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冷热等刺激或食物嵌入龋洞均会引起疼痛。可并发牙髓炎。3.预防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坚固牙齿 预防牙齿排列不齐4.处理处理(补充)(补充)浅龋洗牙中龋及深龋补牙(八)弱视界定(注意与近视、远视等区分,一般是人的一双眼睛在一起比较的结果)1.病因斜视眼伴弱视屈光参差过大形觉剥夺先天性弱视2
11、.危害立体盲3.预防及矫治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坐姿。定期检查视力和眼位,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弱视者应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或遵医嘱采取其他矫治措施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年龄大于8岁,治疗效果明显下降,而到了青春期,治疗基本无望。矫治遮盖健眼法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一)传染病概述1.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分为微生物和寄生虫)(2)有传染性(没有有无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和流行性(3)有感染后的免疫性(终生免疫、短暂免疫、几乎不免疫)(4)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哪些疾病
12、是传染病?思考3.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或表述为“发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1.传染源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重点学习传播途径及其代表病例空气(飞沫)传播饮食(粪口)传播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虫媒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土壤传播3.易感者(二)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1.控制(管理)传染源:“四早”及晨检内容(一摸二问三看四查)(1)早发现病人(2)早报告、早隔离病人(3)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4)早治疗病人2.切断传播途径(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经常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托幼机构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室内要定时通风;同时
13、,要注意饮良卫生和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此外,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也非常重要。(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3.保护易感者(1)基础免疫(2)加强免疫注意不是消灭传染源注意不是消灭传染源(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1.流感(1)流行特点流行特点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具、玩具等物品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或接种后可获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在1年左右,最长不超过2年。(2)症状症状普通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发烧、咳嗽等)+眼部血丝(3)并发症)并发症(4)护理护理患儿要多休
14、息,多喝水,通风透气。饮食应易消化、有营养。高烧时应卧床休息,多采用物理降温法。咳嗽着给予止咳药。护理者戴口罩,护理患儿后洗手。(5)预防预防2.水痘传染性极强(1)流行特点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学前儿童为好发年龄。(2)症状(3)并发症(4)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修剪指甲,以免因痒而抓(挠)伤皮肤。局部可用炉甘石擦剂止痒。(5)预防隔离患者:水痘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疱疹结痂为止或出疹后7天。切断传播途
15、径:水痘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避免与患者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营养,增强体质。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对有高度接触史的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疫苗,以减少发病危险。3.麻疹相对而言,传染性弱(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生存力较弱)(1)流行特点)流行特点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普遍易感。15岁为麻疹好发年龄。(2)症状症状(3)并发症(4)护理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护皮肤和口鼻、眼部粘膜的清洁,因高热应给予足够水分,还应观察有无并发症。(5)预防隔离患者:麻疹患儿
16、一般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罩。托幼机构在此期间严禁举行各类集体活动保护易感人群:预防麻疹的最好办法是接种疫苗。基础免疫在出生后8个月接种,由于疫苗免疫期不长,一般为46年,因此在幼儿园中应复种一次。4.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大嘴巴”、“痄腮”。传染性较强。(1)流行特点传染源: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其易感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学前儿童为多发年龄。(2)症状潜伏期一般为830天,平均18天。起病急,以耳垂为中心,两腮相继起病急,以耳垂
17、为中心,两腮相继 肿大,吞咽时较为痛苦肿大,吞咽时较为痛苦。(3)并发症(4)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辣食物。(5)预防隔离患者:隔离患者: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立即隔离,隔离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才可再入园,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21天。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避免与腮腺炎患儿接触。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晨检及日常观察,发现发热、耳痛肿胀者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可在生后14个月之后接种腮腺炎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5.手足口病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1)流行特点传染源: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儿的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
18、中均可带有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易感人群: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3岁前发病率最高。(2)症状(3)并发症(4)护理保持皮肤的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对高热患儿降温处理;对口腔糜烂、进食困难者,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儿食具便具应专用,用后消毒。(5)预防隔离患者:手足口病患儿一般要隔离至疱疹干燥结痂后不少于2周。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开窗通风;注意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定期消毒;更要对患儿的分泌物、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疫苗,关键是从日常的生活预防。“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为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方针
19、。6.菌痢(细菌性痢疾)(1)流行特点流行特点传染源:为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饮食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前儿童发病率较高(2)症状)症状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一般12天。普通型:起病急、高烧、大便每天数次到十余次不等,大便带粘液脓血,有里急后重感(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中毒型:多见于25岁幼儿。发病急骤,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此型病情较重,死亡率高。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痢疾。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久而不愈所致。(3)并发症(4)护理注意饮食,处理好发热和病人排泄
20、物以及被污染的衣物。痢疾易诱发脱肛,患儿不宜长时间蹲坐在便盆上。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中毒性菌痢。按疗程用药,治疗应彻底,以防演变为慢性痢疾。(5)预防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随便用口含咬杂物、生吃果蔬要洗净等,把住“病从口入”关。7.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日本脑炎)(1)流行特点)流行特点传染源: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马、牛、羊、狗、鸭等家禽、家畜。传播途径:
21、虫煤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学前儿童(2)症状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起病急。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昏迷、惊厥等。多数患者能在两周以后顺利恢复,但严重病例因脑部病变较重,恢复较慢,发病半年后,会留下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3)并发症(4)护理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分,降低体温(5)预防控制传染源: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居住环境应远离家禽、家畜圈
22、养处。保护易感人群:按计划接种乙脑疫苗。8.病毒性肝炎(1)流行特点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传染源:甲肝患者传播途径:主要为饮食传播易感人群:幼儿园中易流行,多数愈后良好,感染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传染源:乙肝患者和慢性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由注射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带病毒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2)症状病毒性肝炎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受损,有的还有黄疸。通常甲肝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以学前儿童为主、有季节性、多为黄疸型;而乙肝常为隐袭发病、
23、具有典型症状者少,发病无明显年龄特点、多呈散发而无季节性、多为无黄疸型,并且常呈家族集聚现象。甲肝病程约1个月,通常不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乙肝的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痊愈,部分病人转变为慢性肝炎,部分成为病毒携带者。学前儿童病毒性肝炎与成人相比,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甲肝患者的人数比成人多,并且发病急者多、具有黄疸者多、秋冬季发病者多、病程短者多、预后好,彻底痊愈者多。学前儿童消化功能较弱,患肝炎期间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较成人明显。(3)并发症(4)护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B和C,脂肪不宜太多,禁酒;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多吃含
24、纤维素食物、蔬菜和水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5)预防单元四单元四 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防治(实习实训模块)(实习实训模块)项目一项目一 消毒技能消毒技能常见的5种消毒方法及其对应消毒的幼儿园环境、物品(结合在一起学习)1.机械消毒法2.物理消毒法3.热力消毒法4.化学消毒法5.消毒灯消毒法托幼机构环境和主要物品消毒的方法托幼机构环境和主要物品消毒的方法(1)室内空气消毒活动室卧室集体聚集场所(2)玩具和图书的消毒玩具图书(3)被褥、床及床上用品的消毒(4)毛巾的消毒(5)水杯的消毒(6)餐具的消毒(7)物品表面的消毒桌椅纱门纱窗、窗帘楼梯扶手、窗台、门把手地面厕所洗手池(
25、8)清洁工具及其他消毒抹布拖把扫把、簸箕垃圾筒项目二项目二 儿童体温的测量儿童体温的测量该内容与“疾病早发现”部分“体温”这一块可以结合在一起教学儿童体温儿童体温测量方法测量方法(1)腋下测温法腋下测温安全卫生,可运用于任何年龄的婴幼儿,包括新生儿。测前先要给体温计消毒,并将体温计的水银线甩至35以下;解开儿童上衣,轻轻擦干腋窝,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插在腋窝中央稍前端;儿童屈臂夹紧并放于胸前(婴幼儿需抱紧),保持体温计与身体密切接触并维持5分钟;5分钟后即可取出,读取温度计度数。(2)口腔测温法 将消毒后的体温计的水银线甩至35以下;将温度计水银端轻放在儿童舌下,嘱咐儿童牙齿轻轻合拢,紧闭口唇(勿
26、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即可取出,读取度数。(3)直肠测温法 直肠测温法常用于新生儿、婴幼儿。测前检查肛表水银线是否甩至35以下,并检查肛表有无破损;儿童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用液体石蜡或檄榄油(也可用肥皂水)滑润体温表含水银一端,再慢慢将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23厘米(婴儿1.5厘米即可),操作者用手捏住体温表的上端,防止滑脱或折断;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棉将体温计擦净,读取度数。活动注意事项:活动注意事项:1.体温计使用前后都要消毒,可使用75%80%乙醇溶液、浸泡消毒35分钟。切记加温消毒或用热水冲洗。2.体温测量前,儿童应有充分的休息,至少半小时内未做剧烈的活动,不进食,不饮冷热水,不做面部
27、冷热敷,无哭闹现象,否则必须再等20分钟后进行。冬天户外寒气可使高热儿童体温暂时下降许多,宜进入室内10分钟后再测。3.测腋温时,腋窝要保持干燥,若有汗则轻轻擦干;测肛温时,因女孩阴道与肛门距离近,要避免将温度计误插入阴道;测口温时,万一儿童不慎咬破体温表吞下水银,不要惊慌失措,可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一般均能排出体外,不致引起中毒。如果吞入较多水银,进行以上简单处理后再送医院。项目三项目三 物理降温法物理降温法1.头部冷敷2.温水擦浴3.低温室法4.酒精擦拭另补充三点:多饮水贴退烧贴松解衣物注意这些方式的具体操作注意这些方式的具体操作项目四项目四 眼、耳、鼻部给药的技巧眼、耳、
28、鼻部给药的技巧1.眼部给药眼部给药(1)滴眼药水滴眼药水操作者必须先洗净双手,患滴眼药水前,将患儿眼部分泌物用干净毛巾拭去;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用左手食指、拇指将患儿上下眼皮轻轻分开,嘱咐患儿头向后仰、眼睛向上看;右手持滴药瓶,距离眼睛23cm,将药水滴入下弯隆部结膜囊内(不是滴在角膜上),每次12滴;让患儿轻轻闭上眼睛,操作者用拇指、食指轻提其上眼睑,嘱咐患儿转动眼球,使药液均匀涂满眼内。(2)涂眼药膏涂眼药膏 常用的眼药膏有的装在软管内,有的装在小盒中。装在软管内的药膏可在分开患儿上下眼睑后,直接挤进结膜囊内,但要注意软管管口不可接触眼部;装在盒子中的药膏,应用于净的圆头玻璃捧(必须
29、无任何破损)挑取适量放入结膜囊内,嘱小儿闭上眼睛,将棒平行抽出;闭眼片刻,轻轻按摩眼球,使药膏均匀分布。2.耳部给药耳部给药操作者需洗净双手,将患儿外耳道分泌物擦净;滴时要求患儿侧卧,患耳向上;操作者用左手将患儿耳廓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右手持药瓶将药水沿外耳道后壁轻轻滴入,一般滴23滴;滴后轻揉耳廓,并保持原姿势510分钟,使药液进入耳道深处。3.鼻部给药鼻部给药滴前协助患儿擤出鼻腔内的分泌物,使鼻腔保持干净;滴时让患儿取仰卧位并用枕头垫于肩下,或取坐位背靠椅背,均使头后仰,鼻孔向上,避免药液通过鼻咽部流入口腔或仅滴到鼻孔外口;右手持药瓶,在距鼻孔23cm处,将药液沿鼻一侧轻轻滴入鼻内
30、,每侧滴23滴;滴后轻轻按压鼻翼,并保持原姿势35分钟,位药液顺利进入鼻道。项目五项目五 喂药的技巧喂药的技巧1.新生儿喂药新生儿喂药 给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把药水(或将药粉溶于糖水中)倒入奶瓶,让患儿像吸奶一样服药。如果是少量药粉,可以直接放入患儿口中,然后再用少许糖水送服;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孩子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小儿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孩子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2.1岁左右婴儿喂药岁左右婴儿喂药可采用被动喂药法可采用被动喂药法大致类似给新生儿喂服丸剂类药物。3.23岁以上幼儿喂药岁以上幼儿喂药不宜强迫不宜强迫(1)服用水剂前,应将药物充
31、分摇匀。服用完不能马上喝水。(2)服用片剂时,可用温水逐片送服或将药片研成细小粉末,溶在开水或糖水、果汁等液体中服用。(3)服用丸剂时,可将药丸分成多个小药丸后再给患儿服用,也可将药丸用开水化开,研磨均匀后再给幼儿服用。(4)服用胶囊时,要逐粒用温水送服,不可数粒同时服用。注意不可将胶囊化开或打开直接服用里面的药物,以免刺激幼儿肠胃。项目六项目六 简易通便法简易通便法1.开塞露通便法开塞露通便法儿童的用量为10毫升只。小儿取左侧卧位,操作者将开塞露尖端剪开或剪去顶端并修光滑;先挤出少量药液润滑开塞露顶端及肛缘,然后轻轻插入肛门,用力挤压塑料壳后端,使药液全部注入肛门内;嘱咐患儿忍耐5-10分钟
32、,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达到通便的目的。2.甘油栓通便法甘油栓通便法 使用时将甘油栓取出,操作者戴手套或手垫纱布,捏住栓剂较粗的一端,将尖端插入肛门内67cm,用纱布抵住肛门口轻揉数分钟,利用机械刺激和润滑作用而达到通便目的。3.肥皂栓通便法肥皂栓通便法将普通肥皂削成底部直径1cm,长34cm的圆锥形,蘸少许水后轻轻插入肛门(方法同甘油栓通便法),由于肥皂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使肠蠕动增加,润滑肠壁而引起自动排便。4.手指按摩通便法手指按摩通便法让儿童仰卧在床上,操作者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置于儿童腹部自右下腹盲肠部开始,沿结肠蠕动方向,即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进行推压,如此反复
33、按摩。或在乙状结肠部,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作环状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二次,可帮助排便。【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1.概念解释:传染病、传染源、易感者、预防接种、计划免疫2.怎样才能发现儿童生病,应如何根据病情进行处理?3.儿童肥胖有什么危害?对肥胖儿应采取哪些措施?4.什么是弱视?它对儿童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它的流行规律是怎样的?【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6.如何区分水痘和麻疹这两种传染病?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7.什么手足口病?它有哪些症状?8.怎样护理、预防病毒性肝炎?9.利用到托幼机构见实习机会,完成以下练习:(1)调查你所在班级幼儿患龋齿的情况,请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处理方案。(2)了解当传染病流行时,幼儿园采取的预防措施。(3)学习并掌握托幼机构的消毒技能。(4)实践给学前儿童量体温、给药等常见护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