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4909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5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医学经典古代中医学经典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2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即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有永恒价值的,高品质的典范。本课程包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门学科。3何谓中医何谓中医“四大经典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4古代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温病学(明清时期)伤寒论金匮要略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瘟疫论

2、王孟英温热经纬薛 雪湿热病篇素问灵枢黄帝内经(先秦-西汉)理论基础临床基础5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 黄帝针经(先秦)三世医学 素女脉诀 神农本草经(汉)医经学派(汉)经方学派医不三世,不服其药。6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女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医经家:医经七家,如黄帝内经经方家:经方十一家,如汤液经 房中家神仙家道家汉书艺文志7u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u非一人一

3、时之作,上至春秋战国,晚至西汉,最终成书于西汉,不晚于汉代。(公元前32年左右)黄帝内经的成书:8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医经家和经方家的思想融为一炉,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 寒 论:外感病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伤寒杂病论对东汉以前医学家治疗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临床专著。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的成书:9温病学的形成阶段u 萌芽阶段战国至汉唐时期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者清之”。伤寒论“太阳病,发

4、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肘后方“厉气”。诸病源候论“乖戾之气”、千金“瘴疠”u 成长阶段宋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罗天益的上中下三焦用药,元王安道将伤寒温病区分开。u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明吴又可编写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10 黄帝内经u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u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反映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u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u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u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11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叫黄帝族。后世逐渐把黄帝比喻为

5、一个贤明的君主,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东西归为贤明的君主。著书立说冠以“黄帝”是古人尊古的一种表现。内经中的“黄帝”也是一个托辞。西汉刘安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而言,内经讨论理论,外经讨论医疗技术。黄帝内经12内经:“内”与“外”相对而言,内经讨论理论,外经讨论医疗技术。经,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释“经”为:“常也,法也,径也。”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古人常把具有一定法则而人们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书籍称作“经”。内经论的是医道,是医学的规范,是学医者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医学道理,故称之为“经”。13素问:“问”:是一种写作体

6、例。一问一答的形式。“素”:包涵宇宙、自然万物、人体生命形成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素问“平素问答之书”,询问事物本源;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所以叫“素问”。14灵枢:原名九卷、针经。是唐代医家王冰据道家神枢玉枢所改。灵,灵验,效验。枢,其本义是户枢。引申指事物的重要、关键的部分。灵枢:讲的主要是针刺、经络、穴位问题,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灵枢中记载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15伤寒杂病论u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临床医著,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u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

7、论治的医著。u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外感病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16u成书年代:约公元200205年,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书。u作者:张仲景(公元152219年)。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曾任长沙太守,“医圣”。u背景: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战乱,疫病流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17u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u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18温病学派u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

8、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u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形成于明清。u代表人物多人,著作多部(如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u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19学习四大经典的重要性u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框架。u伤寒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基础,融会理法方药,其中方剂被后世尊为“经方”。u温病学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提高,对伤寒论做了补充,理论上有较大突破,具有代表性。u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精华,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对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中医大家皆从

9、学习经典入手。20二、中医临床经典概二、中医临床经典概述述21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名医录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张寨村)人,于公元205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太平御览何顒别传22二、伤寒杂病论的沿革1.成书 社会背景战乱与天灾战乱:三国纷争“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天灾:天灾不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23学术背景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 黄帝针经(先秦)三世医学 素女脉诀 神农本草经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断定,当时已形成四大

10、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其中,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家,如黄帝内经;经方家如汤液经。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汉)医经学派(汉)经方学派24伤 寒 论:外感病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伤寒杂病论对东汉以前医学家治疗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临床专著。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252.流传与版本:公元三世纪初(约205年)成书张仲景完成 伤寒杂病论(10卷伤寒,6卷杂病。)西晋王叔和(太医令)搜集编次伤寒论(10卷)脉经里收入了伤寒论,没保留方药。小品方:

11、“张仲景辨伤寒方”“张仲景杂方”诸病源候论收入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部分内容。千金要方收入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部分内容。千金翼方收入伤寒论全部内容。外台秘要收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许多内容。北宋初期(翰林医官院、太医署、校正医书局)先校订伤寒论(10卷)接着校订金匮玉函经(8卷)王洙(翰林学士)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林亿校订,提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3卷)。26林亿:先校订伤寒论10卷,后校订金匮玉函经8卷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林亿校成金匮要略方论(东汉)伤寒杂病论 (西晋王叔和)伤寒论 上卷:伤寒病(宋)伤寒论金匮玉函经 (宋)金匮玉函要略方 中卷:杂病金匮要略方论 下卷:方剂及妇科病 各家方书

12、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医方、后世医家良方金匮要略宋代对伤寒杂病论的校订:27宋宋本:(林亿)中国国内未见原刻本;元邓珍本:(邓珍)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明赵刻本:(赵开美)仲景全书 翻刻宋本伤寒论(十卷)成无几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翻刻宋本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人卫本:伤寒论校注金匮要略校注仲景全书 三、伤寒杂病论的版本28四、伤寒杂病论的内容1.伤寒论(1)伤寒的概念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29辨脉法第一辨别病脉平脉法第二正常人脉象伤寒例第三外感

13、热病总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属广义伤寒范畴的疾病(2)基本内容:10卷22篇3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六经病证篇(398条,112方)31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可与不可”诸篇32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被后世简称为金匮要略

14、。(1)金匮:“金”,金属;“匮”通“柜”。(2)要略:“简要,节略。”“重要的韬略”(3)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2.金匮要略(1)书名33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总论第二篇:“痉湿暍篇”到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篇”内科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篇 外科第十九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 不便归类第二十到第二十二篇:“妇人三篇”妇产科第二十三到第二十五篇:杂疗方、验方与饮食禁忌附篇(2)内容:25篇3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金匮要略内

15、科病证(1)35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内科病证(2)36前205方中,有附方22首,还有5方(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有方无药;有44首和伤寒论重复。具体内容 前22篇,包含原文398条,包括了40多种疾病,共载方剂205首,用药约155味。37伤寒论重点论述外感热病,金匮要略重点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热病多以外感寒邪为主,发病急骤、变化较多,治疗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内伤杂病多以饮食、情志、劳倦等内伤自病为

16、主,发病多较缓慢,变化较少,治疗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要的辨证方法,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的辩证方法。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381.内经难经:广义的伤寒包括了温病2.伤寒论:有了对温病的具体论述3.晋代王叔和提出了“时行之气”的概念4.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除伤寒外已经有了对热病、温病、疫疠、时行、疟病的记载。5.宋代局方过用温燥,金元时代学术争鸣,用于纠正时弊,出现了火热论、滋阴论的寒凉派。6.元末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将伤寒与温病从概念、病机、治则等方面明确区别开来。五.从伤寒论到“温病学派”的形成温病学的酝酿、萌芽与成长39明清时期温病学全面发展与理论

17、体系的形成明代汪石山提出了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的概念。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清代出现了一大批精通于温病证治的卓有成就的临床大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发展了辨舌、验齿等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体系。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作了较全面的整理。40六.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学与现代中医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临床专著外感风寒热病内伤杂病温病学外感温热病内科病 外科病 妇科病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41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 黄帝针经(先秦)三世医学

18、 素女脉诀 神农本草经(汉)医经学派(汉)经方学派医不三世,不服其药。42温病学的形成阶段u 萌芽阶段战国至汉唐时期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者清之”。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肘后方“厉气”。诸病源候论“乖戾之气”、千金“瘴疠”u 成长阶段宋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罗天益的上中下三焦用药,元王安道将伤寒温病区分开。u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明吴又可编写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43u成书年代:约公元200205年,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书。u作者:张仲景(公元152219年)。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曾任长沙太守,“医圣”。u背景:医经七家

19、、经方十一家;战乱,疫病流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44u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u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45温病学派u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u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形成于明清。u代表人物多人,著作多部(如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u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46二、中医临床经典概二、中医临床经典概述述47二、中医临床经典概二、中医临床经典概述述48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内科病证(2)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古代中医学学习教案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