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护理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护理 导致高血糖机理导致高血糖机理胰岛细胞葡萄糖重吸收增加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生成增多肝糖生成增多 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葡萄糖摄取减少葡萄糖摄取减少 胰岛细胞肠促胰素反应减低肠促胰素反应减低 高血糖高血糖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理葡萄糖葡萄糖 胰岛素胰岛素I II II II II II II II IG GG GG GG GG GG GG GG GI IG GG GG G脂肪组织脂肪组织 肌肉肌肉 I IG G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糖苷酶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
2、双胍类双胍类噻唑烷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酮类药物 常用口服降糖药常用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胰岛素 增敏剂增敏剂 糖苷酶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剂 胰岛素胰岛素 促泌剂促泌剂 胰岛素促泌剂发展历程胰岛素促泌剂发展历程第一代第一代SUSU第二代第二代SUSU第三代第三代SUSU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开始用于临床 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开始用于临床 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用于临床用于临床 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临床开始用于临床 甲苯磺丁脲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氯磺丙脲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吡嗪
3、、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格列美脲 非非SUSU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促泌剂 瑞格列奈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那格列奈 磺脲类(SU)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胰岛素胰岛素 刺激胰岛刺激胰岛细胞细胞(30%)(30%)低血糖:最长见,特别是老年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消化道反应:少数患者有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过敏反应:少数发生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 血液系统:第一代可见白细胞、粒细胞等减少 神经系统反应:格列本脲计量较大时少数患者发 生头痛、头晕、嗜睡等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磺脲类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低血糖:最常见,特别是老年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体重增加:中等程度的体重增加 消化
4、道反应:少数患者有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过敏反应:少数发生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 血液系统:第一代可见白细胞、粒细胞等减少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用药注意 餐前半小时服用 注意监测血糖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增加降糖效果:心得安、水杨酸、磺胺等 降低降糖效果: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 注意药物继发性失效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磺脲类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 诺和龙诺和龙 那格列奈 唐力唐力 常用药物餐时血糖调节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低血糖低血糖:轻微,低血糖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轻:轻微,低血糖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轻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少数有轻微恶心、
5、腹痛、腹泻:少数有轻微恶心、腹痛、腹泻/便秘便秘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发生皮肤瘙痒、发红、荨麻疹:少数发生皮肤瘙痒、发红、荨麻疹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格列奈类用药注意用药注意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格列奈类a-a-糖苷酶抑制剂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葡萄糖淀粉淀粉血管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抑制小肠上断的-葡萄糖苷酶倍欣倍欣伏格列波糖拜糖苹拜糖苹阿卡波糖倍欣倍欣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倍欣倍欣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阿卡波糖 常用药物 减轻餐后高血糖 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不增加体重 降低糖耐量异常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 作用
6、特点 用药注意用药注意 餐时第一口饭服,服用方法根据药物剂型:拜糖平片:嚼服 伏格列波糖分散片:加水分散后吞服 低血糖时需使用葡萄糖,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 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较差 以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满意剂量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 腹胀,排气增多,偶有腹泻、腹痛 不良反应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甲福明)格华止 常用药物双胍类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卡司平)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外周组织外周组织 体重增加、水钠储留、增加心衰风险 可增加心脏负荷心功能不全患者禁忌使用 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
7、糖,但与胰岛素或 促泌剂联合使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不良反应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 用药注意用药注意 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近期研究提示此类药物可能增加女性患者 骨折的风险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作用特点 不刺激胰岛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 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抑制食欲,使体重下降抑制食欲,使体重下降 可减少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可减少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作用特点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
8、敏剂双胍类双胍类 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达达50%50%)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于老年人多发于老年人 缺氧,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缺氧,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30%30%存在维生存在维生 素素B12B12吸收不良吸收不良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双胍类用药注意用药注意 餐食或餐后餐食或餐后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双胍类药物的服药时间药物的服药时间进餐时服用 格列奈类 餐前半小时服用 磺脲类 第一口饭嚼服 a-糖苷酶抑制剂
9、 餐时或餐后服用 双胍类 胰岛素增敏剂 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口服降糖药与血糖监测口服降糖药与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疗法,单靠一种方法是不能达到目标的,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疗法,单靠一种方法是不能达到目标的,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做好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做好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定期监测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并及时记录血糖和运动治疗。定期监测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并及时记录血糖结果以及与血糖相关的事项。如:饮食情况结果以及与血糖相关的事项。如:饮食情况(吃的是什么食物、吃的是什么食物、份量多少份量多少)、用药情况、用药情况(使用何种降糖药物、
10、剂量是多少使用何种降糖药物、剂量是多少)、运动、运动情况情况(什么运动、运动持续时间什么运动、运动持续时间)等,结合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等,结合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降糖药物、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病患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降糖药物、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此外,以下情况应该增加监测血糖的次数:当调整药物剂量、此外,以下情况应该增加监测血糖的次数:当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时;生病期间;改变饮食习惯时,如外出就餐,更换药物种类时;生病期间;改变饮食习惯时,如外出就餐,漏餐或延迟进餐时;改变运动时间,运动项目或运动量时;漏餐或延迟进餐时;改变运动时间,运动项目或运动量时;情绪波动
11、时;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情绪波动时;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服用降糖药期间低血糖预防和治疗服用降糖药期间低血糖预防和治疗 服药降糖药期间有发生服药降糖药期间有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危险,常常表现为的危险,常常表现为出汗、颤抖、心悸、心率加快、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出汗、颤抖、心悸、心率加快、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饥饿、肢凉震颤、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视物不清、白、饥饿、肢凉震颤、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甚至昏迷。药物剂量过大、用药后未能按时进餐步态不稳甚至昏迷。药物剂量过大、用药后未能按时进餐或进餐食物过少、运动量增大等都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或进餐食物过少、运动量增大等都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生。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葡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葡萄糖片、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如果患者糖片、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如果患者已经表现为意识不清,则不能经口喂食,以免导致窒息。已经表现为意识不清,则不能经口喂食,以免导致窒息。合理用药,按时按量进餐,适当运动,增加血糖监测频次合理用药,按时按量进餐,适当运动,增加血糖监测频次和避免饮酒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和避免饮酒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