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感预防和控制流感预防和控制 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4级提高到5级;5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改名为A(H1N1)流感(influenza A(H1N1));5月1日卫生部将A(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2流感预防和控制nA(H1N1)型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被列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2009年)n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被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按甲类管理。(2004年)n流行性感冒(H1N1、H3N2、B、C等)被列为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1989年)3流感预防和控制历史上的感染大流行n上世纪以来,全世界已先后爆发过
2、四次规模较大的流感大流行。n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数2000-5000万,致病原H1N1,首发地为西班牙,死亡病例中几乎一半是年轻人和健康成年人。n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死亡人数:100多万人,致病原H2N2,发源地为中国贵州,以农村为主,发病率高,症状重,部分地区病死率高,死者多为老年人和儿童。n1968年-1969年“香港流感”,死亡人数:46000人,致病源H3N2,发源地香港。n1977年“俄罗斯流感”,死亡人数:没有确切统计,但远没有前几次多,致病源为H1N1病毒株的变异体,发源地为俄罗斯,成年人均为轻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发病率很高。4流感预防和控制
3、目前疫情特点:一是此次疫情由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人群普遍易感,已引起跨国、跨洲传播。二是出现了人传人病例。三是目前墨西哥出现了较多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四是流感病人在发病前一天已可排毒,有些人感染后不发病,但仍然具有传染性,隐性传染比例相当高。五我国已出现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5流感预防和控制n符合大流行初期特征n墨西哥当前疫情严重程度,但尚未达到全球大流行n迅速的国际和洲际传播n初期(第一波)往往较轻n重症和死亡病例多为青壮年健康人n我国重症病例老年、儿童及孕妇6流感预防和控制目前困惑的问题n墨西哥疫情的真正规模和传播范围为何?1、报告的肺炎病例有多少是由A(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2、是集
4、中于少数局部区域还是广发扩散?n墨西哥和美国病例严重程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1、病毒变弱?2、“毒王”及医疗机构暴发?3、生活方式/卫生习惯?4、医疗水平/预防接种?5、遗传差异?7流感预防和控制目前困惑的问题n季节性流感疫苗有无部分保护作用?n美国CDC认为对于A(H1N1)型流感,季节性流感疫苗提供保护的可能性不大n墨西哥病例明显较美国病例严重,死亡病例多为青壮年8流感预防和控制 A(H1N1)型流感病原概述 流感病毒是一个很大的病毒群,分为A型流感、B型流感、C型流感,三种型别均可以感染人类,而只有A型和B型才可能感染动物。A型可以进一步可以分为135个亚型(如H1N1、H1N2、H1N3
5、)A型流感可以感染人、猪、禽、马等动物,A型流感的不同亚型可以感染不同的动物并不完全相同,如H1N1可以感染人、猪和禽鸟,而H5N1只能感染人和禽鸟类。目前流行的A(H1N1)型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此前未发现过,目前墨西哥疫情显示已经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9流感预防和控制n传染源n目前已知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体温回复正常后排毒量逐渐减少。另外,隐性感染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染源。10流感预防和控制传播途径n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人形式传播。n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性传播。n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互相传染,人接触流感病毒污染的物件后接触鼻和口也可感染。11流感预防和控
6、制易感人群n人群对猪流感普遍易感n根据墨西哥卫生部的统计显示,与一般流感主要导致体弱的老人和儿童死亡不同,此次爆发病情猪流感致死的患者年龄绝大多数在20岁至45岁之间,属于青壮年。12流感预防和控制临床表现n感染者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病毒感染者类似,通常有高烧、头疼、肌肉疼痛、咳嗽、鼻塞、红眼等症状,有些会现流涕、喉咙痛、呕吐及腹泻。n美国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烧、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n墨西哥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鼻涕等症状。13流感预防和控制传染期n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7天。n若病例发病7天后仍有发热症状,表示仍具有传染性n儿童,尤其是幼儿,传染期可能长于7天
7、。14流感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治疗药物n目前国际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的药物包括干扰素n人工免疫:主动免疫:甲型疫苗的应用。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15流感预防和控制可能的结局n疫情自行终止n疾病继续传播,但一直不会触发大流行,最后成为季节性流感一部分n触发流感大流行 1、第一波已造成严重影响 2、第二波才造成严重影响16流感预防和控制A(H1N1)型流感病原概述n流感病毒是一个很大的病毒群,分为A型流感、B型流感、C型流感,三种型别均可以感染人类,而只有A型和B型才可以感染动物。A型可以进一步分为135个亚型(如H1N1、H1N2、H1N3)nA型流感可以感染人、猪、禽、马等动物,A型流感的不同亚
8、型可以感染不同的动物并不完全相同,如H1N1可以感染人、猪和禽鸟,而H5N1只能感染人和禽鸟类。17流感预防和控制n轻症:指一般情况好,有流感样症状,体温38n中度:体温38以上,伴有流感样症状,或具有一般的合重症,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孕妇,或具有免疫缺陷的患者n重症n(1)持续高热n(2)高热伴有意识障碍、惊劂n(3)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n(4)合并心肌炎、脑炎n(5)合并有其它脏器功能不全、休克等18流感预防和控制n病例报告n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时,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住处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19流感预防和控制n病例管理n医学观察病例:对其进行7天医学
9、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n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到体温正常。隔离治疗期间,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要分开管理。20流感预防和控制n病人隔离原则n对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采取住院隔离,确诊病例可置同一房间,其余的应置单间隔离。n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原则上禁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21流感预防和控制n密切接触者管理n判定标准n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感染A(H1N1)流感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发病前1天至隔离或死亡期间,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存在流行病学关联,包括与
10、其共同生活、居住或诊治过病例等。n暴露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或暴露于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n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参考依据:卫生部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2流感预防和控制n密切接触者管理n分散或集中医学观察和措施。n观察期限为7天(自最后接触感染者计算起)n在医学观察期间建议医学观察对象尽量减少外出活动。n每日测量1-2次体温和健康询问。n医院观察期间,被观察对象出现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在有防护的条件下,转至指定医疗机构隔离观察治疗,并采集标本进行相关检测。23流感预防和控制n病例标本采集n推荐采集的呼吸道标本。n鼻咽拭子/吸取物或
11、者鼻腔冲洗液/吸取物。所有呼吸道标本应何存在4,并尽快放置在-70,如果没有-70 冰箱,标本应保存在4,但不应超过4天。24流感预防和控制n医务人员个人防护n一级防护n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1、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2、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25流感预防和控制n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二级防护n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进入隔离留观室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每次接
12、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26流感预防和控制n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n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 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罩。27流感预防和控制消毒技术n消毒范围与对象 应包括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n消毒时机 终末消毒有较强的时效性,为保证消毒效果,接到猪流感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小时内,农村应在12小时内采取消毒措施。对于通风良好的场所,如果间隔时间较长,可以不进行空气消毒。n消毒方法的选择 进行疫点消毒时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
13、格的消毒剂。28流感预防和控制消毒技术n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扣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溶液。n空气消毒应将房屋密闭,用15%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或加热蒸发消毒,熏蒸2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消毒人员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和胶鞋等,做好个人防护29流感预防和控制消毒技术 流感病毒对热、紫外线、其它化学物质敏感 56并持续30分钟,60 并持续10分钟,65-70 时几分钟即丧失活性。在阳光直射下流感病毒40-48小时即可失去活性。紫外线也是流感病毒的“克
14、星”。急性期患者用过的餐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患者住过的房间则以过氧乙酸0.75g/m3熏蒸消毒。漂白粉和碘剂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30流感预防和控制n三、发热门诊具有流感样症状的发热患者的诊治流程:n(一)具有流感样症状发热的患者应到发热门诊就诊。接诊医师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n(二)发现有流行病学史阳性的患者应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邀请院内专家组会诊(节假日及夜间报总值班)。n(三)将患者转入观察室单间隔离。n(四)接诊科室填写具备流行病学史的流感样病例卡,等待CDC流调及检测结果。n(五)医务科(总值班)立即上报主管院长和院长。由院长决定启动应急预案。32流感预防和控制n四、当
15、“医学观察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时,处理流程如下:n(一)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及院长。n(二)由保健科向CDC及卫生局上报。n(三)“疑似病例”,由接诊医师于诊断2小时内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由保健科疫情报告员进行网报。n(四)按照上级要求联系120救护车,将疑似患者转至指定医院救治。n(五)终末消毒。33流感预防和控制n(一)所有以呼吸道疾病前来就诊的患者一律先经分诊台分诊。n(二)分诊台护士对患者进行初步筛查,询问是否有类流感样症状和流行病学史,测T。n(三)如果患者有流感样症状及可疑流行病学史,给患者戴上口罩。n若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T38由接诊的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
16、护送患者到感染科门诊。n(四)对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则按常规分诊到相关科室就诊。n【注】: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咽痛、鼻粘膜充血34流感预防和控制n一、楼道、诊室加强通风,并每月进行空气消毒。n二、每次接诊后进行手消毒或洗手。n三、医护人员近距离(1米内)接触病人时戴口罩。n四、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医生诊台每日结诊时进行擦拭,输液椅候诊椅按要求进行消毒。n五、电梯轿厢及按钮等公共设施每日擦拭清洁两次,必要时应用75%酒精擦拭。n六、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严格避免因废弃物外泄造成二次污染。35流感预防和控制n(一)感染疾病科的布局和流程n(1)感染疾病科为独立区域,远离门诊、急诊,标识明显,设有隔
17、离观察室。筛查诊室设在感染疾病科大门外。n(2)感染疾病科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n(3)感染疾病科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有明显标识。n(4)诊室和隔离留观室通风良好。36流感预防和控制n(5)隔离留观病人一人一间,隔离病房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病房之间设立缓,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n(6)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并进行手的卫生处理。37流感预防和控制n(二)病人隔离原则n(1)对感染甲型H1N1的医学观察病例应尽早采取进住隔离观察室,应置单间隔离。禁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在隔离观察室
18、内进行。n(2)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不能离开留观室,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严禁病人间相互探访。n(3)保持观察室通风良好。如有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人待转出时,利用现有的电风扇等工具使空气流动的方向尽量从办公区 走廊 缓冲间 隔离病房。即:空气流向从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38流感预防和控制n(三)医疗废物的管理n感染疾病科内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科。39流感预防和控制n依据是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n一、感染疾病科等日常空气消毒n1、每日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季节
19、适宜)使用电风扇,加大通气量。n2、紫外线每日消毒空气。n3、每两小时对筛查室、诊室进行一次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见表1)。n4、遇有连续3-5例患者就诊随时进行消毒。n二、疫点及可能被污染场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方法与剂量40流感预防和控制表1 污染场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方法与剂量 41流感预防和控制n三、终末消毒n1、出现医学观察病例应进行终末消毒,由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有流感疫情后的6小时内完成,越及时、越彻底、防疫效果越好。n2、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n液7 毫升(即每立方米用纯过氧乙酸1克),使用过氧乙酸熏蒸器进行消毒,也可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
20、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薰蒸2 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42流感预防和控制n四、手与皮肤的消毒n用0.5%碘伏溶液或75%乙醇涂擦作用1 分钟3 分钟。必要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n五、医院其他区域的清洁与消毒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执行43流感预防和控制 2009年10月6日,甲型流感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1)防输入、防扩散、减危害(2)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救治(3)加强培训,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4)避免过度采样及检测(5)新闻报道要真实,甲流可防可控44流感预防和控制收治的要求:(1)轻症:居家隔离治疗(2)中度:可进入隔离病区观察治疗(3)重症:转市医疗救治中心,避免发现过晚,治疗不当45流感预防和控制n省厅要求:n调整修订救治方案n调整收治病人方案n调整专业组n有条件医院可检测核酸46流感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