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专题备考第二部分专题备考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艾青诗选:苦难的悲歌:苦难的悲歌艾青诗选读书方法指导如何读诗(1)注意诗歌的形式。诗歌一般是分行写的,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2)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3)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过诗歌表层物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4)体味诗歌的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根本的区别。(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诗歌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作家作品作家作品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
2、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于是被寄养在贫苦农民大堰河的家里。艾青曾说过,“在大堰河家里的5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而“回到父亲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成了一个“忧郁的少年”。应该说,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让艾青初步了解了农民的生存忧患和心灵创伤,成为他平民意识萌生的根基,从小即培养起他对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那“土色的忧郁”成为他一生的情结。1932年,艾青由于参加左翼进步组织活动而被捕入狱3年。他在艰苦的铁窗生涯中,改绘画为写诗。1933年,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经发表,即以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和对农民的真挚情感,确立了他“农民
3、的儿子”的形象。1937年以后,艾青流离转徙于满目疮痍的祖国大江南北,面对日军铁蹄凌辱下的中国广袤土地的荒寒贫瘠和底层农民的痛苦灾难,那从少年时期起就深烙于心灵的“农民的忧郁”就更浓重了。也正因此艾青成了中国新诗史上最负盛名的“悲哀的诗人”,以诗歌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和“苦难美”形成自我独特风格。二、写作背景 1929年,艾青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领域的知识,过了3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3年铁窗之苦。1933年,在狱中,他
4、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他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1937年后,艾青辗转在湖北、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在此期间,艾青创作了北方旷野向太阳火把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的大量优秀诗集,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艾青的“向太阳”时期,也是他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的哲思,如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阅读导航阅
5、读导航一、抓住意象,深入体会理解诗人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人注意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诗中的意象,多是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歌颂人民,思考人生。诗人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抒发深沉忧郁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充分体现了艾青独到的艺术特色。二、加强朗读,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艾青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爱国主义始终是诗人创作诗歌的主题。三、赏析语言,品读诗人诗歌中的散文美。艾青的诗歌具有散文美,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品味这种散文美。四、“
6、忧郁”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世界的关键。艾青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从而成就了“艾青式忧郁”。艾青的诗歌是为土地、为民众、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个人类世界而谱写的。提纲挈领提纲挈领名著缩微名著缩微大堰河我的保姆 20世纪30年代主要内容1933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淳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又通过对她死后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指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剧命运,控诉了摧残人、压迫
7、人的旧制度。主要内容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抒情基调。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310节):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8、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主要内容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的落寞之感。此节诗歌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了“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9、。连续使用6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主要内容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113节):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思想感情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
10、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也倾诉了对罪恶旧社会的愤慨和仇恨。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感受人称的变化、多种表达方式融合的表达效果。感受人称的变化、多种表达方式融合的表达效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在诗里,诗人以“你”“我”“她”的人称变换,在叙事中融入深情。诗中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和诗人与人物的心灵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考点考点2 2】体会排比和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排比和对比手法的作用。诗歌常用排比和对比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大堰河的梦与现实的对比、大堰河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农民生
11、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生“我”的父母家与在乳母家的感情对比。考点链接【考点考点3 3】了解诗歌句式的特点。了解诗歌句式的特点。重叠的诗句或诗节的反复咏叹,使诗篇既明朗单纯而又多姿多彩。如一连用6个“她含着笑”这样的句式,以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从各个侧面揭示了大堰河美好、善良的品格;同时又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构成生动的画面。诗句长短不定,但又内含韵律,音调和谐,色彩鲜明,情味极其深长。【考点考点4 4】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艾青从感觉出发,以有声有色的意象或形象来暗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赋予形象广阔的含义。他的象征往往具有多义性:大堰河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
12、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淳朴与坚韧;在艾青笔下的大堰河有着多重象征含义,她是大地、母亲、农民、生命等多重意象的组合。芦笛主要内容1933年3月28日,诗人在上海监狱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法文:酒)诗集,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地被点燃起来。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主要内容 诗人从欧罗巴带回来一支芦笛。在诗人的心里欧罗巴是彩色的,他被印象派大师塞尚、高庚、梵高等个性鲜明、为整个世界增添了光亮和色彩
13、的画和波特莱尔、兰波、凡尔哈仑等同样新奇的诗深深地迷醉和浸染,他也有了自己与生命相连的笔。不论画画,还是写诗,这支智慧的笔使他活得更为清醒与坚强,他充满了自信。但是他在狱中无法画画,而诗也被囚禁,他和他的笔都犯了罪。于是诗人愤然拿起手中的笔去抗议那些不义的权贵们。思想感情诗人以“芦笛”象征艺术,控诉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表达了诗人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地进行着毫不含糊的战斗的悲壮情感。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关于这首诗,艾青做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法国的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
14、士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士底狱不是巴黎的巴士底狱。”考点链接【考点考点2 2】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因为诗人不能公开地揭露和诅骂当时压迫、蹂躏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人物,于是他在诗中轻蔑地唾骂欧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麦,因为他们屠杀和压迫欧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艺术家们。这首诗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誓词,也是诅咒他们灭亡之歌。【考点考点3 3】把握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把握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的吹,/人们嘲笑我的姿态,/因为那是我的姿态呀!/人们听不惯我的歌,/因为那是我的歌呀!”充满个性的诗歌语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艾青在安详而自矜中透着倔强的性
15、格。一个拿撒勒人的死主要内容1932年,艾青因举办画展而入狱并不幸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生命垂危。正是在这危急的时刻,艾青开始对死亡有了一些体悟。他取材圣经的故事写成了长达150多行的叙事长诗一个拿撒勒人的死,诗歌描写了耶稣被犹大出卖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诗歌描述拿撒勒人(耶稣)在面临死亡时显得从容平静,因为他是为整个民族而死,他坚信“胜利呵/总是属于我的”。正是怀着必胜的信念,拿撒勒人心甘情愿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圣者博大胸怀的赞颂、对英雄不被理解的惋惜,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真伪、善恶、美丑颠倒的黑暗世界的愤慨。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把握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把握
16、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一个拿撒勒人的死是诗人创作的第一首叙事诗。诗歌主要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取材于圣经,在已有传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具体生动,古朴典雅。【考点考点2 2】理解诗人强烈炽热的爱国情怀。理解诗人强烈炽热的爱国情怀。诗歌中的拿撒勒人是艾青眼中为拯救受难民族而献身的现实中的英雄,诗人借拿撒勒人的死表达了一份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他已经做好了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死的准备,即使自己面临死亡,可那份赤子之心也不会改变,而死亡是自己爱国情感的强化和升华。太阳主要内容1937年春,当时的中国,一边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旧的势力,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势力,他们要把中国推入黑暗之中;另一边是革命者们与
17、劳苦大众,他们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太阳概括了这一历史的态势。诗人从三个方面入手:写“太阳向我滚来”的气势;写“太阳”来了之后的巨大影响;诗人转向了写自己,写自己的“太阳”来了之后的心情。这三部分构成了这首诗。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使人们都能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太阳,象征着光明、自由的美好时代。“太阳向我滚来”含有一种暗喻:“太阳”是从历史的远处滚来,不管这漫长的历史多么黑暗,多么艰难,“太阳”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诗人在这里
18、表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考点考点2 2】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作者选取的意象“生命”“高树”“河流”“虫蛹”等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事物,是为了暗示太阳到来后,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煤的对话主要内容煤的对话中“我”历经沧桑,深埋地下,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我”从来没有泯灭过斗志和希望,“我”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深怀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重生。思想感情 诗歌中诗人以煤的特性比喻中华民族之精神,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和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表达了“我”要摧毁黑暗,迎接光明的强烈愿望
19、。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前景的到来。【考点考点2 2】理解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理解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诗歌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写出了煤的平凡朴实,与诗歌深沉的内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更能突出诗歌的中心内涵。【考点考点3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如“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如此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然而,诗
20、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春主要内容春作于1937年4月,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艾青听到消息后,气愤异常,于是写诗以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诗人通过对龙华这个地方的桃花的描述,慨叹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作战胜黑暗的力量。这里盛开的桃花,是社会解放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反动势力的愤恨,对烈士的缅怀,对光明未来的向往。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诗歌中的“春天”和“桃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光明,象征
21、着新的社会。【考点考点2 2】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诗歌描写桃花盛开的时间,描述了“血斑点点夜间”“没有星光的”“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黑夜,渲染了悲壮肃穆的氛围。【考点考点3 3】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方法。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方法。(1)诗人把龙华“这古老的土地”比喻为“饥渴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2)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复活的土地主要内容1937年,艾青在沪杭铁路车厢里写下了这首复
22、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复活的土地一诗虽不足30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解放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勾勒了出来。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扬起了迎接战斗的激情和勇气。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通过诗歌朴实的文字,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通过诗歌朴实的文字,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
23、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百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者能够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恬静的。然而诗人绝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诗中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考点考点2 2】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作用。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作用。诗歌前三节重在描写,而最后两节则直抒胸臆,使诗的整个情境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诗人诚挚的自白和决心,顿然使全诗昂奋地飞腾了起来,读者的情绪也随之激荡不已,并由此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以及迎接战斗的严峻意义。他起来了主要内容诗歌创作于1937年10月12日,这首
24、诗概括地描绘了在屈辱中奋力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它宣布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到达了新的阶段。思想感情 他起来了蕴含的历史内容和艺术审美力量是博大的,真正地显示出了那个时代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奋起战斗的决心和精神。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诗人没有运用一个装饰性的文字,全诗朴实无华,所有的文字都是铁质的,血质的,不可动摇的。【考点考点2 2】了解诗歌塑造的巨人形象。了解诗歌塑造的巨人形象。他起来了其实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的诗,它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的形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主要内容这首诗思想深刻、感情浓烈、技艺娴熟、生动自然。全诗共由14
25、节构成,在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展开背景以后,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几个生动形象、真实感人的画面:第一个画面:第一个画面:一位农夫“从林间出现”,没人知道这位农夫将去何处。诗人由这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逃离家园的中国农夫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千千万万同样不知所向的中国人民。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诗人以沉重的步伐行走在河岸上,这里同样下雪,同样寒冷,破烂的乌篷船里憔悴的少妇孤苦无依,悲伤绝望。主要内容第三个画面:第三个画面:寒冷夜晚里,无数年老的母亲蜷伏茫然,无所归依。第四个画面:第四个画面:雪夜的草原上,那“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和“肥沃的田地”,他们只
26、能恐慌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和污巷里”,他们像“饥馑的大地”一样,无人支援,无力回天,他们备受欺辱、饥饿和敌人的戏弄折磨。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和垦殖者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中国旧社会的悲惨图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中理解诗中“雪雪”的象征意义。的象征意义。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考点考点2 2】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文章选取了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4个意象,从北到南、男女老少,代表了当时
27、中国所有的百姓,是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在诗人凄婉悲壮的笔触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悲怆至极的心的跳动。这不仅仅是对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对强敌暴行的血的控诉。【考点考点3 3】体会反复修辞的作用。体会反复修辞的作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背景在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了4个意象,使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北方主要内容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诗人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
28、“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前三节):描绘了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四节):抒发了诗人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顾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思想感情 本诗既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诗人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
29、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对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描绘中,渗透了诗人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的,而是能给人以力量,因为诗人在诗中将忧郁化作了坚强。【考点考点2 2】理解理解“土地土地”意象的特点及其象征的意蕴。意象的特点及其象征的意蕴。诗人抓住北方特有的自然景物,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方国土荒凉、黯淡、衰颓、阴郁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承受着战争灾难和不幸的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切;也暗寓着他对民族敌人的仇恨。考点链接【考点考点3 3】体会诗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作用。体会诗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作用。北方前三节重在描写,最后一节以“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直接抒情,自然引出诗人对中
30、华民族悠远历史的回忆,赞美土地所涵容的淳朴、坚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伟力,更突出诗人对国土的挚爱。【考点考点4 4】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这首诗选取灰暗色调的意象传达悲哀之情,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强化诗人的爱国之情。向太阳主要内容诗人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第一章我起来:第一章我起来:是对1949年前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第二章街上:第二章街上: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第三章昨天:第三章昨天: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历史,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
31、新生。第四章日出:第四章日出:这一章诗人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改造旧灵魂,与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主要内容第五章太阳之歌:第五章太阳之歌:诗人用浓浓的彩笔为我们画了一轮正在升起的逐渐扩大光圈的有动态感的太阳,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第六章太阳照在和第七章在太阳下:第六章太阳照在和第七章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第八章今天和第九章我向太阳:第八章今天和第九章我向太阳:诗人的心灵由
32、于日出,由于有声有色的跃动的生活场面,而向过去苦痛而寂寥的生活做最后告别。思想感情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考点链接【考点考点】把握全诗的象征形象。把握全诗的象征形象。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人皮主要内容人皮写于1938年,诗人愤怒地控诉了法西斯强盗的罪行:他们蹂躏侮辱中国的妇女,然后残忍凶暴地把她们的人皮剥下来挂在树上。思想感情 这首诗真实地揭露了法西斯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遭受蹂躏的同
33、胞深切的同情和对侵略者无比愤恨之情。考点链接【考点考点】了解反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了解反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诗人善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极力渲染出悲哀的氛围,以极度的悲哀唤醒中国人抗战的力量。我爱这土地主要内容诗歌以一只声音嘶哑的鸟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思想感情 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
34、把握把握“鸟鸟”的形象。的形象。“鸟”象征悲愤的爱国者,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所依。【考点考点2 2】理解诗歌的主旨句。理解诗歌的主旨句。诗的最后一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吹号者主要内容吹号者写于1939年3月末。全诗共五章,围绕主要人物吹号者展开情节:这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与夹带着纤细的血丝来吹号角,可见他是以心血来吹号角的真
35、正的吹号者;他吹起了起身号,可见他是黎明的通知者;他吹出了集合号、出发号、行进号、冲锋号,可见他又是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而他最终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可见他更是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勇士、可敬的奉献者!思想感情 吹号者以独特的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吹号者的形象。诗歌以含蓄的语言写出吹号者不朽的精神,升华了诗的主题。艾青本人也可以说是一位吹号者,他的号角就是诗歌,他吹响的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催人奋进。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了解诗歌主线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了解诗歌主线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此诗写吹号者其人其事,主线突出,情节单一,却将一个吹号者和沾着吹号者血迹的
36、铜号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考点考点2 2】品味诗歌极富个性的细节描写。品味诗歌极富个性的细节描写。(1)“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这是对吹号者心理的描写。通过此细节描写,吹号者起来时的情景便活现于读者的眼前。(2)吹号者在吹冲锋号时被子弹击中,但他手里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这一细节描写,将吹号者的壮烈牺牲激励着战友们战斗不息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考点链接【考点考点3 3】体会诗歌运用烘托巧妙地写人叙事的写作手法。体会诗歌运用烘托巧妙地写人叙事的写作手法。如“林子醒了/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河流醒了/召引着马群去饮水,/村野醒了/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
37、过,/旷场醒了/穿着灰布衣服的人群/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拥挤着又排列着”,这节诗歌以林子、河流、村野、农妇、旷场、人群等听了起身号的反应来烘托吹号者的号角声,巧妙自然,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他死在第二次主要内容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叙事长诗,描写了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第一章舁床:第一章舁床:描写兵士受伤、流血的真切情景,渲染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第二章医院:第二章医院:描写受伤兵士身在医院却心系战场,充满战斗热情和勇气的心理。第三章手:第三章手:描写了女护士温柔洁白的手和兵士笨拙负伤的手的对比。第四章愈合:第四章愈合:兵士的伤口已经愈合,他走出医院,渴望战场
38、却又害怕战场,他痛苦却微笑着。第五章姿态:第五章姿态:描写兵士以昂首自豪的姿态行走在夜的城市,却又因此羞愧脸红。主要内容第六章田野:第六章田野:兵士来到田野,农田和自然的平静感染着他,他为恬静生活而笑。第七章一瞥:第七章一瞥:兵士瞥见一个残废的兵士,他的内心被惊醒: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残存苟活。第八章递换:第八章递换:兵士把绣有红十字的灰布制衣脱下,又穿上草绿色军装,内心信念坚定。第九章第九章 欢送:欢送:诗人极力描写各种声音,告诉读者兵士重新奔赴战场。第十章一念:第十章一念:诗人思考人生、生与死、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规律。第十一章挺进:第十一章挺进:描写兵士在战场上勇敢杀敌。第十二章他倒下了:
39、第十二章他倒下了:描写兵士牺牲的情景。思想感情 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不仅仅叙述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并借曲折的情节取得作品的效应,而是深层地剖解了这个兵士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及对战争和生命意义的感悟。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的叙事性。理解诗歌的叙事性。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叙事长诗,从整体到细节都是具有叙事性的。诗歌以第三人称写作,细致地表现了一个无名无姓的兵士的形象。【考点考点2 2】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由于每一章诗都具有独特的场景和逐渐演进的情绪,所以这首叙事长诗在情感和节奏上显得波澜起伏,取得了类似蒙太奇那种画面转换的效果。章与章之间衔接很自然,毫无断
40、裂的感觉。全诗都是采用朴素而流畅的口语写作而成。抬20世纪40年代主要内容1940年6月初,艾青收到重庆育才学校校长陶行知的聘书,来到重庆,暂住在临江门附近的“文协”会所里。他在那里经历了日本的大轰炸。抬主要描写了重庆大轰炸后的悲惨情景。1940年,敌人轰炸了重庆一个伤兵医院,伤兵和老百姓伤亡惨重。诗人满含悲愤,记录了一个担架队员的话语:“请大家让开/让我们抬起他们来/请大家站在旁边/让我们抬着舁床走来/请大家记住/这些都是血债”担架队员一边抬走死者,一边向围观群众说明死者的身份和死因。思想感情 这首诗由描写一个牺牲的女同志开始,延伸到了为中国革命而负伤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人民,讴歌了中国人民的
41、抗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和战士伤亡的沉痛悼念,对敌人愤怒的情绪和复仇的决心。考点链接【考点考点】体会诗歌简单直白的语言。体会诗歌简单直白的语言。这首诗歌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故弄玄虚,全是大众口语。沉重的气氛、愤怒的情绪、复仇的决心都有了。诗人不屑于给生活涂脂抹粉,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表现生活。旷野主要内容旷野写于1940年,主要描述了中国农村的旷野景象。诗人以他那细致而准确的笔触,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凄怆的图画,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忧郁。诗歌结构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7节):客观性地描述旷野的各种自然画面。叙述者隐藏着,然后把一个个写实的画面从远到近、
42、又从近到远,以画卷中的“道路”(“道路”也是一种隐喻)为线索连接起来,暗示主题。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812节):主观性地抒情。诗人直接抒情和议论,既有对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思考,又表达了对农民强烈的大爱情感。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316节):描写了农屋和农人等生活场景。此时的叙述者采用“我”看“他”的叙述方式。诗歌开头描写了乡村前面的灌木丛和鸟雀,这是一种“兴”手法,能引发联想和暗示:由畏慑于严寒的鸟雀,联想到同样畏慑于严寒的农民,这比直接表现农屋和农人更加意味深长。思想感情 诗人描述了旷野的凋敝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平,又表现他充满着斗争的激情。诗人想借此鼓舞劳苦大众必须起来斗
43、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从而改变这种落后悲惨的面貌。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理解诗歌开篇虚写隐喻、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开篇虚写隐喻、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诗人对“旷野”从远到近的眺望,采用“看不见”的过去式,写出晴朗明亮的旷野景色,与此时的薄雾迷蒙着冬天旷野的衰败形成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考点考点2 2】学习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转换。学习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转换。诗歌对“旷野”“薄雾”进行细致描写,同时也鲜明地表达出叙述者的忧郁形象和面对旷野的沉痛态度。诗歌处处是写实,处处是暗示的隐喻,前后呼应,不断变化又能融为一体,主观情感抒发之后,又
44、转为写实的意象刻画。诗歌表达方式不断地转换,但转换过程非常自然而巧妙,表现了艾青娴熟而高超的现代诗叙述艺术。考点链接【考点考点3 3】体会诗歌精致的创作结构。体会诗歌精致的创作结构。在结构上,叙述者对“旷野”三次概括式的感叹和反问,是这首诗悲怆而沉重的基调,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主旋律。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千百年来农民命运永久不变的悲悯,以及无力改变这种历史宿命的沉痛。雪里钻主要内容雪里钻是艾青在延安时期创作中的代表性诗篇,写于1941年9月,副题是“一个年青记者向我夸赞他的马”。这是一首由真人真事写成的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的战地记者在我军和日寇的激烈战斗中所经历的惊险遭遇。他的战马“雪里钻”
45、是一匹剽悍雄健的骏马,在复杂、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它勇猛顽强,屡建奇功。诗人把笔触的重心放在“雪里钻”身上,全力刻画它骏美剽悍的外形和顽强善战、英勇忠诚的个性,以此来衬托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赞美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精神。思想感情 诗人用“雪里钻”不屈不挠的精神来体现人民子弟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豪迈性格。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体会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以“雪里钻”这匹战马在战争中的经历来衬托激烈而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战争氛围,同时也衬托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考点考点2 2】知道诗歌的风格特色。知道诗歌的风格特色。这
46、首长诗风格冷峻而明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将抒情与叙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长诗构思独特,意境深远,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长诗创作的又一座里程碑。黎明的通知主要内容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黎明的通知是其中的代表作,诗歌采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助“黎明”这一意象,抒发对光明的赞歌,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6节):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728节):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还在黑暗里艰苦奋斗的人们做好
47、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2932节):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遭受蹂躏的悲苦人民的安慰,流露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赞美与向往。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体会全诗统一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体会全诗统一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诗歌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和抒发情感,这样可以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黎明的通知;同时借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考点考点2 2】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1)“黎明的通知”寓意将胜利的消息送给那些处于沦陷区的广大人民。(2)“年轻的
48、情人”“贪睡的少女”既是指一些具体的人,更是具有一种抽象的内涵指黎明将要唤醒“爱”与“美”;“母亲”与“婴孩”同样也具有这样双层内涵,既指具体的一类人,也指人世间存在像母婴之间的那种亲情、温馨与爱。(3)“夜”象征的是黑暗的旧社会。人民的城主要内容人民的城无疑是描写张家口的诗歌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力作。它对张家口的历史和现实做了全景式的描写,并通过张家口1949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风貌的对比,表达了对“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的城”的热爱。诗人形象地告诉人们,张家口已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它已成了光明的象征、和平民主的象征。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城的挚爱,歌颂民主和
49、平、光明自由的美好时代。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诗歌描述的正是艾青来到张家口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诗人通过“头上包着毛巾/穿着蓝布袄的农民,/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工人们成群结队/大笑着走进了工会人民在广播电台说话,/报纸登载人民的事情,/戏院演的是人民的翻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极力渲染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自由生活,极具感染力。【考点考点2 2】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作用。诗歌既描绘出1949年后张家口的崭新气象,还写出了日本鬼子的狼狈逃窜和日伪政权的土崩瓦解。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维也纳2
50、0世纪50年代主要内容1954 年7月,艾青出访南美,参加智利著名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五十寿辰庆典,途经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艾青看到这个森林王国,这个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在现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将近十年的时候,仍被苏、英、法、美四国分别占领着,艾青不禁感慨并写下了维也纳。诗人把维也纳比作患了风湿症的少妇、一架坏了的钢琴、腐烂了的樱桃,生动写出战后维也纳的创伤,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音乐之都的痛惜之情,传达了一个民族渴望自由的情感。考点链接【考点考点1 1】把握高度概括、准确的意象。把握高度概括、准确的意象。诗歌选取了高度凝练的意象,如少妇、钢琴、樱桃等,既生动地激发了读者对这个音乐之都曾经的美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