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的主流,但心理行为问题也不可忽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许多种分类,这里仅介绍常见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行为问题主要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攻击性行为等。1.1.焦虑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大多是因为遭遇到威胁和内心冲突而引起的,不过这些威胁的想象成分般多于真实成分,焦虑中的人往往夸大威胁的严重性。它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病态的;它可以是偶尔发生的,也可以是持续存在的。焦虑与焦虑症是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在临床心理学中,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焦虑
2、状态。焦虑称为正常焦虑情绪状态,它的定义如前所说,是一种预期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具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经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经历和体验。焦虑症称为病理性焦虑状态,与正常焦虑状态不同,常常会对未来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做出无现实根据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反应,有时甚至有终日或发作性提心吊胆的痛苦体验。焦虑症持续时间很长,如不积极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难以痊愈。青少年的焦虑大多是非病理性焦虑,一般的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都属于正常焦虑状态。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不是由于个体内部深层的人格障碍造成的,而是源于他们受到外界的压力太大,越是到了初三、高
3、三毕业年级,他们承受的压力越大。对于这些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主要辅导策略是通过创设宽松环境、做松弛训练、调整预期等方法,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实践表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而对于极少数确诊为焦虑症的青少年,则应该转介到医院心理门诊,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2.2.抑郁抑郁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抑郁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抑郁性神经症。它一般在认知上表现为自我评价比较低、自责愧疚、罪恶感、无望和无力感、对未来悲观失望等;情绪上表现为沮丧、悲伤、闷闷不乐、甚至绝望;行为上表现为萎靡不振、沉默寡言、兴趣减少、行动迟缓、不想
4、活动等。如果说适当的焦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抑郁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不过,抑郁与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严重焦虑者常常伴有抑郁的心境,有关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中3465有抑郁症状。我国学者江开达的研究也发现,以焦虑症为主的患者,有52伴有抑郁情绪,并且一般焦虑症发生在前,抑郁发生在后。一般认为,儿童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低于成人,但是青少年的发病率却比成人要高且女孩明显高于男孩。9岁以下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易激怒和情绪波动,而不是典型的躁狂状态,因此往往被误认为是活动过度。这样的症状会一直延续到青少年时期,那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加典型的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很少,但是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却大
5、大增加。与成人的另外一个区别是,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当抑郁发作的时侯,倾向于攻击性甚至破坏性行为。因此,青少年的抑郁症容易被误诊为品行障碍,而品行障碍和抑郁症经常是伴发的。一般认为,抑郁产生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社会心理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工作压力、家庭变故、意外事故、躯体疾病等不良生活事件等都有可能引发抑郁。一项调查发现,与青少年学生抑郁相关的因素有睡眠没有规律、学习生活不满意、生活事件多、健康自评差、体育活动少等;近一年的生活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发生成正比,压力事件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家庭等。二是个体内部因素,如性格内向、过于自卑,或者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都会对抑郁发生作
6、用。三是遗传的影响,家族史中有患情感性障碍的,产生抑郁的比例比较高。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1)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青少年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青少年面临压力事件时,提供不同的支持、安慰,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绪的发生。(2)(2)客观地评价事实。客观地评价事实。在相同的情境下,有的人情绪平静,有的人抑郁沮丧,这可能就是对情境的不同评价造成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客观地评价自我、评价别人、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尤其要纠正非理性想法。(3)(3)调整个体的期望。调整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会引起较高的压力
7、,由此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这不仅要求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抱有适当的、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期望,而且也要求青少年本人对自己要有适当的期望。(4)(4)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前所说,经常保持愉悦、平和、乐观的心态,会使人变得积极开朗,挫折承受力得到增强,这将减少青少年抑郁产生的机会。3.3.恐惧恐惧 恐惧是指面对某些特定对象(如人、物或场景)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体验,并伴有回避行为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类:一是特殊情境恐惧,如青少年中常见的对黑暗、暗室、独处一室、高处、空旷地带的恐惧,学校恐惧也是属于此类恐惧。二是特殊物体恐惧,如对动物(蚯蚓、蛇、毛毛虫等)、
8、流血、尖锐物体的恐惧。三是与人交往恐惧,也称为社交恐惧,如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害怕与异性接触。一般,社交恐惧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这里要注意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恐惧症存在典型的回避行为,而一般人的恐惧可以有回避行为,也可以没有回避行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征象(如心悸、心慌、脸红、手抖、出汗等);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恐惧症的发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恐惧症患者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胆小、害羞、被动、依赖、多愁善感等特征,这可能与早期成长过程中的过度保护有关,或者与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有关。4.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
9、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发展性障碍,也是困扰家长和教师的难题。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一般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在35。由于许多家长和老师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常识,把儿童的“多动行为”与“多动症”混为一谈。以致许多在课堂上不安静的孩子被老师扣上了“多动症”的帽子。2007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当年来该院就诊的儿童做了统计,发现只有30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有不少界定,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主要特征是不恰当的不专注、多动和冲动。它通常出现于童年早期阶段,是慢性长期的,这种问题并不是由于神经生理、感官、语言、动作障碍、智能障碍或是严
10、重情绪困扰所直接造成,而且这些症状多会造成遵守规则行为或维持固定表现上的相关困难。此外,症状有五项区分性特征:(1 1)不专注。)不专注。不能专心或注意力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警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心、注意广度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不专注问题到底是因为容易分心,还是因为被高吸引力的刺激吸引之后难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尚有待探讨。注意力问题可能出现在课堂学习情境,也可能出现在下课或自由活动的情境中。(2 2)行为抑制困难或冲动。)行为抑制困难或冲动。文献中对冲动也有多种提法,包括快速对情境做不正确的反应,如冲动说出错误的答案,无法延迟对需求的满足,如想要什么就马上去拿;无法遵守规范和指
11、示,或者无法在社会要求的情境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不能轮流游戏。(3 3)多动。)多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最容易被发现的症状是多动,其活动过多的表现除了动作之外,也包括说话、无法安静、动个不停,而且他们的活动通常与当时情境无关,活动过多的表现除了白天如此,通常晚上睡眠也是如此。因此,有人形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像一个小马达似的动个不停。(4 4)适应性行为习得困难。)适应性行为习得困难。一般儿童可以通过习得的良好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则不然。他们常常表现出无视规则的存在,反抗或不遵守规则,或者是不接受先前惩罚经验的教训,缺乏秩序感和责任感。巴克雷认为这可能与行为抑制困难有关
12、。也有学者认为这不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主要症状,可能是不专心所致。(5 5)成就表现不稳定。)成就表现不稳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难以经由先前习得的经验来规范自己,以保持稳定的表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成就表现上极不稳定,在功课、作业和考试上常常如此,因此容易被认为是偷懒。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递质系统等)、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还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食用糖、微量因素等)。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干预有许多方法,一般有药物干预和心理社会干预。医院主要采取药物干预,而学校和家庭主要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心理社会干预包括:认知行为干预、
13、父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5.5.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近年来校园欺负事件增多,令人担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错误模仿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对于攻击性行为辅导,可以有以下干预策略:(1)(1)认知改变策略。认知改变策略。这是近年来帮助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进行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训练的一种方法。目
14、的是为了矫正认知缺陷和认知扭曲。具体过程包括:在行为之前停下来,平静下来,并且想一想;说出问题所在,并且指出自己有什么感受;设置积极的目标;在得到结果之前想一想;开始做,并试着最好地计划。参与者接受自我问题的训练,自我提示地寻找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进行观点采择,并选择亲社会的解决方案,在方案执行中自我监控,对解决方案或原目标评价。在训练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录像、现场模拟、说教、小组讨论和游戏等。(2)(2)缓解冲突策略。缓解冲突策略。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尽可能避免下列情境出现: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以避免惹是生非;对于打架的学生要做冷处理,让他们各自写下打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尽可能强化他们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非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发本子、打扫教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