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过程常见的倾向倾向一:选题的单一化 现在中小学的辅导教师在选题时,大多喜欢上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地说,人际交往,尤其是团队合作的内容比较有动感,上起来顺手一些;而情绪调节的内容,参考资料相对来说稍多一些,这恐怕是大家不约而同选择这两类主题的主要原因。但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成长服务的,它必须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作为选择主题和内容的主要依据。中小学生除了人际交往的问题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发展性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帮助。例如,入小学、升初中、考高中之后的适应性问题,学业失败带来的自我意识的调整问题,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问题,青春期的综合性
2、问题,痴迷网络和游戏机的问题,厌学、弃学的问题,形形色色的不良行为问题,升学志愿、就业意向、消费指导和其他生涯问题等,都是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在选题上必须全面考虑的。倾向二:活动的单调化 班主任老师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最发愁的是设计不好活动,往往是看别人有个什么活动,就马上照搬过来。即使是小品或角色扮演,也常常缺少创意和生活气息,情节简单,表演粗劣,如果碰到学生态度不认真,那就简直像是在“搞笑”。由于活动设计不精心,那么就只剩下讨论和说教了,这就必定影响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性”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认为,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设计”方面,一要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3、二要坚持创造精神,靠自己动脑筋来解决问题,不要一味模仿别人;三是要坚持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只要是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人生、反省自我而又不超越课堂内外时空条件的活动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倾向三:游戏的过热化 这个问题与上一种倾向是有联系的,正因为活动形式的单调化,许多老师就对“游戏辅导”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一点并没错,因为游戏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心理游戏也确实是开展团体辅导很有实效的载体。但如果不考虑课时、场地、环境、辅导对象、辅导主题的针对性等客观因素,不加分析地把一些企业培训游戏引进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甚至以此作为一种“流行”的“时尚”,那么恐怕也是不妥当的。心理
4、辅导毕竟不是“时装表演”,不能赶时髦。现在国内流行的一些心理游戏,有一些是我们国内的专家、教师创造的,也有许多是从国外、境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著名的,甚至是经典的游戏。但正因为“经典”,用的人就会很多。例如“解开千千结”、“闯关”、“飞毡”、“爱心餐”、“信任之旅”等游戏,小学做,初中做,高中也做。第一次做可能很兴奋、很好奇、很开心,但过了一个学期又做,升入中学,换了一个老师还是做这一套,再加上不同年级段的教师相互之间不可能确保沟通,有的教师也未考虑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龄的学生身上应该有何变通,这样在操作中就难免机械重复,就不免令学生感到乏味。再则,很多游戏原本是给成年人设计的,有的是为企业员工
5、培训服务的,有的甚至是为白领阶层、有闲阶级调整孤独心态、促进人际交往服务的。这些游戏大多适合于小组团体辅导,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游戏的效果在陌生人群中较为明显。如果把它们照搬到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就不一定合适。还有一些教师,不是根据学生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某一个游戏来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游戏为辅导主题服务,而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形式,缺少明确的辅导理念和主题的针对性。因此,最后的“体验分享”环节中就往往是“微言大义”、东拉西扯、缺少中心、言不由衷,好像是“名言大比拼”,只看谁的话说得更漂亮。总之,我们认为,游戏辅导应该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其作
6、用、功能和它对心理辅导的贡献绝不可低估;但我们不必“一股风”地去搞游戏,不必片面地追求“轻松”、“愉快”、“活泼”。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去直面生活,体验和感受自己在现实环境中遭遇各种具体问题时的内心世界,这种有鲜明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上得非常有深度、非常有内涵、非常有哲理。此外,有一些游戏用于“热身”的确是很好的,但也不必盲目模仿。例如,通过游戏对一个团体进行分组,可以有很多形式,不必都去学“刮大风”。刮一次“大风”要好几分钟时间,在小组团体辅导中甚至可以刮它二十几分钟,但在时间十分紧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这样做值得吗?除非是辅导理念模糊、辅导内容空泛,辅
7、导教师才不会感受到耽误时间带来的心痛。倾向四:课堂管理的无序化 曾经在“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上看到过一位网友发表的帖子这样说:“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学生觉得比较好玩,对老师也不太熟悉,所以表现还算勉强可以。可是多上几次之后,我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气氛不好,纪律混乱;不愿意发言,不愿意动手写字;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不需要上此课;也有学生认为这门课不考试,不重要,所以不参加;有些学生则认为课堂中做游戏很幼稚,懒得动,根本不来参与;也有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老师比较温和,不会很严厉地批评,所以破坏课堂秩序;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学习习惯差,根本不管是什么老师来上什么课,只管自己爱干什么就干什
8、么,想说话就说话,甚至吃东西、听音乐或者发短信”这一段话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许多辅导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遇到的课堂管理失控的难题。造成这样的局面,就总体而言,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里师生各方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试教育”严重压抑“心理健康教育”,“大气候”不好;第二,是辅导教师“单兵作战”,缺少理解,缺少地位,缺少支持系统,是教师队伍中实际上的“弱势个体”;班级基础因素的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的秩序不好,的确与具体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班级管理水平本来就很低,班级内部风气不好,矛盾重重,那么作为辅导老师也不可能一下子将其扭转过来;第三第三 第四第四
9、 第五第五 辅导教师内在的角色冲突,当面临课堂纪律混乱的时候,每每不知道如何有效应对而又无损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形象”,所以往往显得优柔寡断,甚至手足无措;一些辅导教师自认为方案设计没有问题,而实际在设计与操作上的确存在问题,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对于客观上的原因,我们已经谈得很多,所以这里仅就主观方面可拓展的空间谈一点意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从事科学和艺术的探索,就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艰难、挫败、痛苦和无数次的失望。所不同的只是,科学和艺术探索的大多数对象都是不会说话的,因此,即使我们经受了几百次、上千次的失败,也不会去批评、指责、埋怨甚至反感我们的研究对象
10、,不会去责怪那些被研究对象不理解我们的用心、苦心、诚心和好心,不会去埋怨那些无生命的或有生命的事物不懂得接纳我们付出的各种努力,不会去考虑它们为什么不能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温馨的反应或回报。相反,我们只会苦苦思索、反躬自省:是不是我违反了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是我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案有误?是不是我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了解太少?是不是我的理论视野太窄或操作技术不够扎实?是不是我的付出、功夫、积淀或经验还不到火候?等等。但是,现在我们辅导教师的研究对象是“人”,我们感受的失败往往是以“团体管理无序化”的形式来刺激我们神经的,因此我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就很容易从潜意识中找到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对象,我
11、们在归因方式上就会很自然地将课堂秩序混乱的各种根源、责任转移到研究对象一学生的身上去,而恰恰忽略和掩盖了真正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东西。说实话,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是很不利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是要有能力和技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在学校里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可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辅导教师。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践,因为课堂管理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提高的。这种管理能力对于心理辅导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但不要一提到“管理”,就马上想到“怒目圆睁”、“不苟言笑”、“批评指责”、“大声训
12、斥”等等;管理课堂是一种艺术,是所有教师应该终身为之学习和努力的。管理良好的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上没有难以控制、不守纪律的学生,而且是指“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教师、学生都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如果一种课堂氛围能够显示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同样受到关注的话,那么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回报一种忠诚和勤奋。”这样的课堂我们称之为“健康课堂”,而健康课堂的“每个学生都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因为教师都懂得倾听,并且能够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在听取学生意见时,教师听到的是支持、真诚的声音,没有人惧怕老师或向老师隐瞒什么,更不会有人在老师背后说三道四,这里完全是一种支持、信任、相互尊重的融洽氛围。没有猜忌,不存在对抗,因为以伙伴关系和合作精神为核心的人生哲学观构成了课堂活动的基本框架。这样的课堂管理是心理辅导活动课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也是一个辅导教师随着辅导生涯的积累逐渐达成的一种团体辅导意境。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会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许多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已经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