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21 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92020 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高一历史 时间:时间:9090 分钟分值:分钟分值:100100 分分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 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论是周王的还是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大
2、宗,长子,长孙也不一定是大宗,D 选项符合题意,ABC 选项排除。 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 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 宗法分封始终主导 B.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C.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国家宗族的内容, 家国一 体观念突出,B 项正确;“始终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至上 和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的信息,排除 CD 项。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21 3.清代学者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 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 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西周之所以平定 天下, 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创新, 西周的制度与商朝的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嫡长子 继承制为核心
4、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制。 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 “宗法及丧服 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指的是分封制。因此, 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 以拱 卫王室,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仅是西周政治制度 的一个方面,分封的对象除了同姓贵族,还有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此项说法片面,故 B 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周政治制度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的 特征,并且世袭制自夏启就已确立,并非商周两朝的不同之处,故 C 项错误;礼乐制度是为 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形
5、成的等级秩序, 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密切结合, 故 D 项错误。 4.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 54 年间,先后用相 12 人, 其中 4 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 人被免职,2 人因罪自杀,3 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 本用意是 A. 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 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 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 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 重用内廷近臣和频繁任免丞相的措施,直接用意是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A 项正确。材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
6、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21 料中没有提到分割相权以加强集权,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 项错误。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的一个途径, 而不是其频繁任免丞 相的用意,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僭越皇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 局面,D 项错误。 5.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 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 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7、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 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 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 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 不符合唐代史 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
8、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 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 B 项正确;两者都 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 A 项错误;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 D 项错误。 7.武则天时期, 将中书、 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21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
9、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 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 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 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 故 B 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
10、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 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 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 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 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 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8.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11、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 军事和行政等大权, 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 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 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 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 故 B 项排除; 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21 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 的权力范围,
12、“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 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 分留部分权力, 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 但是在 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 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使行省具有一 定的地方权力。 9.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13、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 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 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 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符合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21 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 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
14、的人出任宰相,得益 于科举制的推行,D 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 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10.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 年 8010 13220 1851 年 9919 23040 1853 年 10122 62896 A. 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土特
15、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大量农副土特产品被列 强收购,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口变化,排除 A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排除 B 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 D 项。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 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 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7 / 21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
16、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说法 是“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只看到了鸦片战争发动原因的表象,抹杀了其实质,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故 B 选项符合 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 费正清的说法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没有揭示鸦
17、片战争的根源,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 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没有涉及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相关信息,故 C 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 而费正清 的说法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没有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 故 D 选项错 误。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 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
18、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 这场战争为发生于 1840 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故选 A。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 1856 年,甲 午中日战争发生于 1894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 1900 年, 三者均不符合材料“最初的 一步”的限定,排除 BCD。 13.185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 充分展示了英国强 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 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8 / 21 A. 协定关税 B. 勒索大量赔款 C. 开放通
19、商口岸 D. 割占香港岛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基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地 和原料产地。协定关税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从此中国的关税 自主权开始丧失,它有利于英国压迫中国降低税率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选 A;勒索大量 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反而 因导致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不利于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排除 B;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 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若关税不降低,列强依然难以扩大商品输出,排 除 C;割占香港岛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与列强
20、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没有直接关 系,排除 D。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 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
21、所学知识可知, 这三次战争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 A 项错误;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 B 项错误;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 C 项错 误。 15.19 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21 A. 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 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 C.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 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1842 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清政府
22、就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 A;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不是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 B;承认列 强在华“势力范围”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不是实质,排除 C;门户开放政策下,美国承 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 同时要求各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变成列强共同的殖 民地,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D 正确。 16.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 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 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 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 显
23、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 间广大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反侵略行为, 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 气概,答案选 A,B C D 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 点评: 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 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24、详解】 17.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疆地区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21 A. 英国和日本 B. 美国和法国 C. 俄国和德国 D. 俄国和英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力图在新 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 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 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
25、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全面赞扬与肯定 D.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 指的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 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意义,故 D 项正确。A 项 和 B 项只符合部分信息,故错误。C 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1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 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
26、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 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1 / 21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 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 而清政府则无 动于衷, 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 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 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
27、错误;材料 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 “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 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 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 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 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 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20. 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
28、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 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 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 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 真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 载有较大差别;B、C、D 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29、2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 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答案】B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 21 【解析】 【详解】 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 打得日寇投了降”的信息说明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实行 全民族抗战,B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导致抗日战争的胜 利,A 和 C 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正面战场的抵抗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D 错误。 22.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
30、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 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 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 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 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 不
31、合史实, B 是次要的。故选 C。 23.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 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 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 干发生在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
32、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 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 因此顾维 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 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 故 C 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 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 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3 / 21 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 故 A 选项错误; 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 B 选项错误;顾维钧 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
33、局,故 D 选项错误。 24.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 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 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 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 D 项正确;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34、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 符,故 A 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 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 B 项错误;“武汉失守” 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 C 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 25. 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 国内困难增加我 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
35、利的战斗, 创立显著的战绩, 影响全国的抗战局 势。” 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争的识记能力。 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是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4 / 21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组织的抗战行动,这与材料中所述共产党的军事行动不符,AC 两项均排 除。 平型关战役是共产党抗战初期在山西组织的小规模军事伏击战, 这与材料中“华北战场 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不符, 排除。 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在华北战场组 织的大规模破
36、袭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符合题意,故选 D。 26. 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 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 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 19331937 年,在沿海战 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
37、上 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 军阀”的意图; 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 所以本题答案 为 B 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27.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 一分析的正确理解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推动太平天
38、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即可选出 A 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 50、60 年代,故 B 项中“鸦片战争中”的说法错误;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的根源为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主旨,故排除 C、D 两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 天国运动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5 / 21 28.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
39、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 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 D 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 A 项错误; “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 以致发生内讧, 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 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B 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 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 C 项错误。 【考
40、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9.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但是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实施,一篇大文成为一片空谈。这是因为 A. 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小生产者经济思想的局限 B. 太平天国本身不具备实施建设方案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C. 资政新篇没有得到洪秀全的赞同和支持 D. 天朝田亩制度阻碍了资政新篇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 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加上军事斗争紧张等, 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 B 项正确;
41、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可知,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小生产者的经 济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对改革方案表示赞同,故 C 项错误; 天 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改革方案,都没有得到实际贯彻执行,故 D 项错误。 30.1862 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 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6 / 21 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
42、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 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这样评 价的根本原因是马 A. 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B.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 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 是因为太 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发展停滞,也没 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
43、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由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 AB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提出了资 政新篇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说明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一样,D 选项排除。 31.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 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 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一材料 A.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B.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C. 描述了全国各省份独立的概况 D.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
44、的革命性问题,排除 A 项;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 首义作用,排除 B 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 C 项;故 D 为正确选项。 考点:武昌起义 点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 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7 / 21 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32.参加过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
45、强盗、可以 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 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D.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C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 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当时国民反对任何人再建立专制统治的 根本原因,故选 C;ABD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3.1913 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
46、,“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 让他“身受苦痛”。这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 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缩小内阁权力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效仿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当时的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的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故 B 选项正确。规定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是属于临时约法的内容,但未体现“束缚政府”,故 A 选项错误。总统 制改为内阁制,内阁的权力增大,故 C 选项错误。三权分立是内阁、法院、参议院分别拥有 行政、司法、立法的权力,与总统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34.1923 年底,
47、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 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 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8 / 21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 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 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
48、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 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 A、B; 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 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 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 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一定程度上考 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35. 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 国人
49、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注意革命党、 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 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二、材料题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 年七七以 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 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 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河北邢台第八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9 / 21 1945 年 9 月 5 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