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

上传人(卖家):林田 文档编号:414118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整体把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与作用 由上述知识框架可知:我们将以“任意角与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基本知识结构展开各重点内容的学习。三角函数作为高中学习的第二类基本初等函数,必然将充分体现其作为“函数”而言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三角函数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与方法(如三角变换、向量、解析几何、高等数学等等)的重要基础内容,在诸多其他学科与实际生活中亦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 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的重点是: 任意角与弧度制的

2、概念、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和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其重要程度,从前至后,逐个递增:任意角与弧度制的概念,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两者皆为引出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服务;而围绕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展开的教学内容(如: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三角函数图象、五点法作图、函数图象的伸缩变换、正弦型函数图象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兼有应用广泛的知识性和可推广的方法性或思想性,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也将使他们对前期学习的三角内容乃至函数内容有更为深入与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的教学难点是: 1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与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所在的射线是数与形“

3、多对一”的关系,但学生往往因为初中常用角概念的负迁移作用,对此对应关系理解不深、使用不准。教学中,应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克服思维定式,准确理解与应用“新”概念。2弧度制的概念: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在三角函数的研究中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明晰,在学习初期,尽量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制而回避弧度制,在学习后期,则仅仅限于“记住”一些常用角的表示,却完全遗忘了弧度制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早用、多用弧度制,切实落实常用特殊角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3三角函数线之正切线: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正弦线与余弦线,但理解与掌握正切线

4、有一定的难度 。 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有向线段的数量”及相关概念。4 诱导公式:因公式繁多,学生往往视对其的记忆为畏途,在使用时亦易混用或乱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发现并落实准确记忆诱导公式的方法。5 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周期性”的表述结构比较复杂,给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带来不小的困难。但因为“周期性”的图象特征明显且易把握,所以,只要适当把握与“周期性”有关问题的难度,则对概念理解把握不够深入透彻也不会过于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6 函数图象的伸缩变换:对学生而言,“伸缩变换”本身,不是很难理解,但当“伸缩变换”与其他变换相结合构成复合变换时,则易暴露出学生对“

5、伸缩变换”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教学中,可强化函数图象复合变换的一般方法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学习难点。二、“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任意角”承上启下的功能 我们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看“任意角”的承上启下功能。1初、高中角的两种常用概念的异同 初中 高中 概念 平面内具有公共顶点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 。 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 图形 静态 动态 角度值 算数量 代数量 取值范围 R 由上面的对比可见,高中阶段角的概念是初中阶段常用角的概念自然的推广。高中阶段角的概念与初中阶段相比,角的形成过程由静态到动态、角的范围由有限

6、扩展至全体实数,这是后一阶段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图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因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角的概念的不同,避免初中学习内容的负迁移。2任意角的表示 任意角的几何或代数表示,发展性地应用了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和方法。 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准确理解,将有助于学生更为准确、深入地掌握后继的学习内容。( 1 )坐标系内任意角的图形表示: 直角坐标系这一数形结合的工具,在初中和高中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多有运用,但前期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一对一”的一组坐标对应一个点,一个函数解析式对应一个图象等等。坐标系内任意角的图形表示,则是“多对一”“多”组数对应“一”条终边。在教学中

7、,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制作一些小课件模型来帮助学生了解与体会“任意角”所在的直角坐标系平面,是无限多“层”相联相“叠合”而成的,每一个具体的角度值,都将唯一的对应着某一“层”中的一条终边。( 2 )任意角的集合表示: 我们可以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终边相同的角,如: ,结合以前学过的集合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集合 A各种等价的表达形式 。 我们也经常用无数个集合的并集来表示终边落在直角坐标系中某一区域内的角。如,终边在第二象限的角,可以表示为 ,强调这是一种“并集”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终边在某个区域内的角数与形“多对一”的含义,也更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

8、中更准确地处理单调区间、解三角方程或(简单的)不等式等相关问题 。 (二)适度解读弧度制的意义 在学习了角度制以后,为什么还要引进弧度制?一种常见的“理由”是认为角度制为六十进制,弧度制是十进制的实数,这样的解释,不甚妥当,因为我们很容易以度( )为单位,将任何一个角度值用十进制表示,如: 。 事实上,引进弧度制的根本原因,是角度制所表示的角度值,是一个带量纲的数量,而弧度制表示的角度值则不带量纲,如:在弧度制中,的意义非常明确,但在角度制中“ ”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表示方式,必须表达为“ ”或“ ”等等 。 数学,更为关心数量之间的关系,不甚关心运算过程中量纲的变化 。 特别的,有不少变量关系,

9、常常会通过角度值或角度值与三角函数值之间的运算来表达(如圆的渐开线,阿基米德螺线等等),因此,以无量纲的量来表示角的大小就成为必然的要求 。 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和实际体验有限,有很多能体现这种必要性的具体事例,不方便也不必要向学生介绍,因此,可以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来向学生说明引进无量纲的弧度制来度量角的大小的必要性 。 这里介绍一个引入弧度制的教学案例: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翻阅一下“三角函数”这一章的内容,并提示:我们最终将以角度为自变量 x、因变量为三角函数 y,如 ,画出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 。那么,x轴与y轴上的单位长度的比值如何选定是比较合理的?学了三角函数以后,研

10、究一些常见函数与三角函数构成的组合函数也是必要的,那么,如果我们要作 、 的图象,怎么办呢?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函数值是无量纲值,如果我们能用无量纲值来表示角度值,上述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通过回顾直角 三角形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方法,观察以 为圆心角的扇形中,如何能类比正弦值的表示方法来得到角 的(无量纲)表示方法: 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弧度制的概念: 。 (三)有效发挥单位圆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单位圆”的教学建议时说:“单位圆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任意角、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图象和基本性质。借助单位圆

11、的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到,“单位圆”作为重要的数形结合工具,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方面,都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我们可以由“函数及性质”的研究为主线,来认识、把握与发挥“单位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定义域、解析式与值域是研究函数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三角函数定义与单位圆相结合,显然使得这些问题的研究变得更为直观与简捷 。 2三角函数性质: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使得对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的研究变得直观且简单。3三角函数图象:由于借助三角函数线我们已经对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有

12、了初步的认识,在利用“单位圆”描点作图时,“点”的选取、“图”的性质也就比较容易确定了。4诱导公式:从函数的角度看,“诱导公式”即不同自变量的函数值之间的关系。“诱导公式”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为两个角的终边具有关于坐标轴对称、关于原点对称和相互垂直关系时,利用单位圆,获得三角函数值间的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设计为利用“单位圆”这一数形结合的工具,寻求最简单三角函数方程解的结果的过程 。 无论是前一种由“形”到“数”的过程,还是后一种由“数”到“形”的过程,都可以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形结合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诱导公式。当然,当我们借助单位圆这一数形结合的有效工具得到

13、三角函数图象以后,上面所罗列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从三角函数图象上体现出来,所以,单位圆在教学过程,不仅应该考虑“有效果”,也应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统筹考虑,避免过于拖沓、重复,力求“有效率”。(四)突出“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学生已经在初中的直角三角形学习中有所接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与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变换相比,难度也不太大,但所涉及的方法,却有很多是类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初高中研究同类方法时的异同,避免初中知识的负迁移,也应注意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注意突

14、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1程序化地思考 在一些求值或化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忽略了任意角的取值范围而出现错误,我们可以将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分解为两步程序:( 1 )确定“绝对值”,( 2 )确定“符号”。 如:已知 ,求 。 解题过程可以分解为:( 1 )确定 ;( 2 )据 x所在象限或半轴,确定 、 的符号,得出正确结果 。 2 转化或化归的方法 在求值与证明问题时,我们常常会用“化弦”的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 ,齐次问题时,我们常常可将齐次关系转化为关于 的一元关系,这样的转化,即是消元思想的应用。 在处理证明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比较法,这本质上是将变形问题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简问题。 3

15、方程思想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 ,可以视为是关于 、 、 这三个变元的两个方程,所以,知其一,必可求余二 。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明确指出这些思想方法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当下的学习任务,也会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方法有帮助,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这些思想方法的自觉性。 4 综合应用的一个例子 例 ( 08 重庆 10) 函数 ( ) 的值域是( B )。 ( A ) - ( B ) -1, 0 ( C ) - ( D ) - 分析: 显然,当 时, ,可排除 A 选项。 于是问题转化为分母应与 比大小,由 可知应选 B。 在此题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公式中,“

16、常数”与三角函数的平方项实现互相替换,是解决三角函数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 一般来说,选择有关三角函数的综合性试题时,应注意:题面可以比较新颖、解题过程综合性可以比较强,但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应该能体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使用基本知识方法的能力。 (五)全面把握正弦函数作为“函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三角函数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函数”而言,既具有函数的“通性”,亦具有(与以前学生接触过的函数相比)自身的“特性”。我们可以用下列表格来表示在对三角函数的探究与应用时,我们在对函数的探究、应用中通常都会关心的主要问题,即所谓“一般性”,与对三角函数特别关心的问题,即“特殊性”

17、。 一般性 特殊性 备注 定义域,解析式、值域 由象限角引入的比值函数 三角函数对应关系: “(无穷)多”对“一” 函数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等) 周期性 存在性命题 函数图象 作图 利用三角函数线作图 数形结合 图象 性质 与 x轴交点、对称点、 对称轴周期性出现 。 注意:“ ”的应用。 反函数 *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 限制定义域后, 才可有反函数。 组合或复合函数 “值域”与“换元法”,函数的周期性 关注基本模型, 难度适可而止。 关于上述表格的补充说明: 1关于定义域、解析式、值域 由象限角引入的正弦函数,使我们面临两个直角坐标系象限角所在的直角坐标系与 的图象所在的直角坐标系,这

18、两个“系”中,此 x非彼 x,此 y彼 y,此“象限”也非彼“象限”,在教学之初,应明确指出期间的联系与差别,以避免学生混用 。 多对一的(函数)对应关系,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他们最为熟悉的“多对一”函数模型,是二次函数,但二次函数之“多”,最多为两个,与正弦函数之“无穷多”还是不能同日而语 。 所以,在最初教师做正弦函数图象时,要多画几个周期,以帮助学生较好的建立“无穷多对一”的直观形象记忆 。 正弦函数的值域为有限区间,我们在处理与值域有关的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以前常见的值域有限制的函数(如:反比例函数、(定义域为有限区间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等)研究同类问题时的常用方法做比较,以

19、促进前期学习内容的正迁移 。 2关于函数性质 对周期性的探究与应用,与前期学习过的单调性、奇偶性有不少共同点: ( 1 )函数性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皆为自变量的变化,导致因变量的变化; ( 2 )关注由概念而可推知的定义域的特点; ( 3 )函数性质都有明确、明显的图象特征。 周期性与单调性、奇偶性的不同点在于周期性的概念叙述,是“存在性”命题,一般来说,利用“存在性”来判定给定函数是否具有满足命题的特征时,比较困难。特别的,对学生将要接触的组合或复合型函数,要想利用周期性符号语言的概念来判定、证明其是否满足周期性,是否存在最小正周期,有些问题将相当困难。但是,若能通过图象变换等方法,做出待判

20、定的函数图象,则判断函数是否存在周期性、求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往往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知,我们在“周期性”的教学过程中,多强调函数性质研究的共同性、多用数形结合作为探究与应用的工具,适度控制应用符号语言解决问题的难度,可能是比较适当的教学策略。 3关于函数图象 由于前期学习,在单位圆背景下学生对正弦函数的图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与以往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函数图象相同的是:我们会根据对定义域、函数性质的分析选点作图;比较特殊的是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线这一数形结合的工具来实现选点、描点、连线等步骤。 与前期学习一样,我们会关注图象的几何特征。特别的,正弦函数的对称点、对称轴、平衡轴等图象特征,

21、将在正弦型函数图象研究中再次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在研究正弦函数图象性质时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4关于反函数 * 在函数研究中,特别是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后,关注反函数的存在与否,是很自然的。特别的,在后期利用空间向量计算立体几何中的成角问题,也可以不回避 等符号的使用。 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知识方法的主线,新课标在三角函数这部分,删去了关于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值与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知识方法的要求 。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此部分做不同的教学要求。 最低层次:因为正弦函数的对应关系为“多对一”,所以,不存在反函数。 中等层次:介绍符号 ,指导学生利用计算器与诱导公式或

22、正弦函数图象解决“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问题 。 较高层次:介绍 的反函数 ,对此函数的图象、性质等等进行探究,也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等学生的探究活动,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探究反三角函数。 5关于组合或复合函数 关于三角函数的组合或复合函数的问题繁多,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在处理这部分问题时,可从下列几点考虑筛选问题: 1提出问题要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可将前期学习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与正弦函数或其他三角函数的知识相结合,提出当下探究的新问题。 2重点模型要落实:所谓“重点模型”,主要是指前期、当下、后继的学习过程中都可能研究的问题。 3问题难度要适当:有些很“自然”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很容易,

23、则可以“提而不做”指出研究的“难度”,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但不要求全体学生皆理解、落实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 如:要求学生研究函数 的值域,是比较适当的问题,但要求全体学生研究该函数的单调区间,就不甚适当。再如:要求学生判断 是否周期函数,是比较适当的问题,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证明其不是周期函数的方法,就不甚适当。 对于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教学策略,我们仍然可以与正弦函数类同,以“函数”研究作为主线展开;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两个基本三角函数研究与应用中与正弦函数的关联和不尽相同的特点 。 对这些“同”与“不同”之处的处理,可以进一步体现研究函数问题的一般思路和特殊的解决办法 。 (六)

24、适当选择、使用两种数形结合的工具探究正弦型函数 我们通常会用两个工具来描绘正弦型函数 的图象,并探究其函数性质与图象性质 。 1五点法作图 五点法作图,从本质上看,是用复合函数的观点结合换元法(令 )来解决作图问题,于是,在数学必修一学习的关于复合函数与换元法的思想皆可在这个工具下有所体现。进一步,我们也可以利用换元法的思想来考虑函数图象的几何特点 。 例 ( 08 辽宁理 16 )已知 ,且 在区间 有最小值,无最大值,则 。 分析:令 ,则 ,于是“ 在区间 有最小值,无最大值”这一条件可等价为“ 在区间 有最小值无最大值”,则有: ,: ,可据此解得 。 此题目也可以根据“五点法作图”大

25、致描出 的图像,再根据题目条件推理判断出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 2伸缩变换 图象的伸缩变换,也可以用来解决正弦型函数的作图与性质讨论等问题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两个难点:( 1 )由坐标变换的观点看 等参数对图象形状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参数的作用,比较有效地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记忆结论;( 2 )伸缩变换与以前学过的其他变换(如平移、对称等等)结合,构成复合变换时,学生比较容易出错 。 一般来讲,可以用逐步分解、规范表达复合过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复合变换问题 。 例 ( 08 全国一(理) 8 )为得到函数 的图像,只需将函数的图像( A

26、 ) 。 A 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 B 向右平移 个长度单位 C 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 D 向右平移 个长度单位 分析: 这类问题,可以程序化地分解为如下程序:( 1 )据诱导公式化为同名函数;( 2 )用平移变换的代数表达 写出变换后解析式;( 3 )再求出平移参数 应满足的方程;( 4 )最后确定正确选项 。 例如,例 5 的解题过程为: ( 1 )化同名: ; ( 2 )写变换: ; ( 3 )列方程:据( 1 )、( 2 )可知 ( * ); ( 4 )得结论:据( * )式与选项,知应选 A。 对具体题目而言,比较规范的解题程序,不一定是最“好”的解题办法,但因为每一步都易理解、好操

27、作,且皆回归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所以往往是比较“保险”的方法 。 3例说两种方法的使用与比较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两种方法的使用与比较: 例:求 的单调区间、函数图象的对称轴 。 由“五点法作图”的方法来看: 令 ,则 是关于 x的复合函数,特别地,因为内层函数 为减函数,所以,必当外层函数 为递增区间时,是 关于 x的单减区间 。 由于 当 y取最值的时候,函数图象上的对应点在对称轴上,所以,令 ,可解得图象对称轴方程 。 由“图象(复合)变换”的方法来看: 我们可以通过逐次变换的方法,先作图,后从图上读出结论 。 可以以下列方式表达作图过程中的变换: 也可以以另一种顺序变换作图: 如果我

28、们要求学生在做复合变换题目时,都能如上逐步写出符号表达,并逐步画出对应的变换前后图象,就有可能有效减少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出现的错误 。 特别地,这种方法,对解决各类复合变换作图问题,皆可使用 。 由上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可知,“五点法作图”所用的复合函数与换元法思想,比较简捷,在解决函数问题时,也更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 。 三、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一)课程标准与高考对“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 1层次 A(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会在有关问题中进行识别与直接应用 。 2层次 B(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理

29、性的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所列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 3层次 C(掌握):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形成技能,并能利用所列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 其中高一级的知识要求包含低一级的要求 。 我们可以从下表来看各知识内容的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层次 A B C 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2 弧度与角度互化 3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4 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三角函数 5 诱导公式 6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7 周期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8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9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 10 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高考中,对 3 、 6 、

30、7 、 9 等知识内容皆可能提出更高一级的要求 。 7 、 8 、 9 等知识内容也可能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中有所应用 。 (二)典型题目的检测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典型的题目来测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 我们可以以随堂测试、阶段性练习、模块考试等等不同形式的笔试方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检测,主要了解教学内容中知识与技能是否为学生所掌握;我们也可以通过课上提问或课下辅导、课后探究性作业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检测,在检测中尽可能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师生、生生等交流形式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整教与学的方式,突破学习难点,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 在形成性测试时,同类题

31、目,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或学生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问题,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不同的认知层次 。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问题,例说题目的选择与检测分析 。 例 1 已知 是第二象限角,( 1 )图示角 的终边所在区域 M ;( 2 )图示角 的终边所在区域 N ;终边在区域 N 中的角的范围与角 的取值范围一样吗?为什么?;( 3 )你能表达图示 的终边所在区域的一般规律吗? 简答: ( 1 ) ( 2 )图如右示;不一样,终边在区域 N 中的角的范围为 ;角 的取值范围是 ; ( 3 )均匀分布的 n个区域(答案不唯一) 。 例 1 中的第( 1 )问,在形成性检测或过程性检测时皆可用,在

32、形成性检验中,学生的常见错误是:( a )只画了第一象限的部分 。 导致这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多,但大多数学生的错误原因可能是:误将“ 是第二象限角”与“ ”等价,得到 的错误结论,这主要是不能很好理解任意角与终边的“多对一”关系所致;或者先将第二象限角作出,将其所在区域或“边界”“折半”,这往往是因为数形结合方法使用不当造成的 。 这些错误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理解、落实规范的解决问题程序加以矫正 。即要求学生:i )用不等式或区间形式准确表达 的取值范围,特别应注意边界值的多对一关系; ii )通过计算得到 的取值范围,特别注意应对边界值中的“ ”亦进行相应的运算;iii )画出 的终边所在区域,

33、特别注意,可以结合试 K 的取值得到所有满足条件的区域 。 ( b )区域边界为实线。这些学生,基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因注意更为准确地将“不等号”中是否包涵“相等”关系与“边界”的虚实建立正确对应关系。在过程性检测时,将更为侧重学生是否会有意识地先解决角 “数”的表达形式,再将 转化为“形“的表达,观察学生的做题过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学生是否有使用数形结合方法的意识,使用过程是否准确,学生是否了解任意角与终边的“多对一”的关系,等等。 第( 2 )问的第一小问难度不大,但第二小问常常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困惑。这道题比较适合在过程性检验中使用,能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任意角与终边“多

34、对一”关系的各层含义的了解程度。 第( 3 )问,不仅需要学生对任意角与终边“多对一”关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对“周期性”的概念有一定的体悟,同时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课后探究类的题目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与能力自主完成,教师可据其完成时探究的主动性与完成的质量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 。例 1 中的( 1 )、( 2 )、( 3 )皆可加“写出 (或 等)的取值范围”这一要求,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学生出错的原因,但加这一问,有可能会降低题目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目标与学生的状况选择设问方式。 例 2 已知函数 。 ( 1 )求 的值域;( 2 )当 时,

35、求 的值域。 简答:( 1 ) ;( 2 ) 。 例 2 第( 1 )问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注意到通过令 可以将函数表示为关于新元 的二次函数在有限域 上求值域问题,从而可以检测学生对“换元法求函数值域”和“正弦函数的值域”等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 。 如:有些学生将值域错求为 ,这通常是因为学生没有“换元”的意识,而是仅仅将 的值域简单叠加而成;有些学生将值域错求为 ,这些学生基本掌握了“换元法求值域”的想法,但未意识到正弦函数的值域对新变元定义域的影响。 第( 2 )问除兼有第( 2 )问检测的内容外,还可以检测学生对正弦函数单调性的理解程度。如,有些学生将值域错解为 ,未注意当 时 是非单调函

36、数。 例 2 中的两问,作为过程性检测或形成性检测题目皆比较适宜。 上述两道例题,分别是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新知”与“新旧结合”类检测题目的示例,教师们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选择、改编、开发出更多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帮助我们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矫正、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的题目。互动对话【参与人员】 谷丹:北京四中 赵菁:北京四中 纪荣强:北京四中 【话题】 1如何指导学生更快更准地记住三角函数部分的概念与公式? 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图象,哪个更重要? 3五点法作图与伸缩变换,哪个更重要? 4谈谈函数的周期性。 5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函数思想? 互动话题.pp

37、t案例评析【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三角函数线 授课教师:程国红(北京四中) 评析教师:谷 丹(北京四中) 教材版本:人教版 B 教材必修 4 【课堂实录】【案例评析】与以往的数学要求相比,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更为强调学生为提供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和表现自己思维内容与思维过程的机会,而课程的设置,往往会使得教师们感到教学进度比以往“紧”了不少,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克服这一矛盾,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程国红老师在这节课上比较好的展现了她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突出表现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从而使得教学过程重

38、点突出,简约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程国红老师有几个地方处理得很好: 1 探究的途径突出、鲜明:程老师牢牢把握了利用单位圆将三角函数“简约”为“一个变量”的想法,进而顺利实现用“三角函数线”这一直观的图形工具来“统一”表达三角函数这一主线,其中“最简化”、“统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被反复强调着,而这样的理念或思想,既能体现本节课数学方法的特点,也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普适性。 2 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看到,在探究过程中,“引入单位圆”、“确定正弦函数线”、“确定正切函数线”这三个环节中各有各的难点,程老师在处理这些难点时也各有不同:引入单位圆,学生比较难以想到解决

39、问题的方法,程老师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讲解,将引进“单位圆”的目的、作用清晰准确表述出来;对正弦函数线,学生可以有几何的直观感受,但可能很难表述一些诸如“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数量”等等比较数学化的概念,程老师就随时补充这些概念的说法,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关注“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上来,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探究与确定“三角函数线”的形成过程与基本方法,在这个阶段,程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一些的空间;到研究“正切函数线”时,学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用探究“正弦函数线”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程老师只是在关键之处略加提醒、点拨,而且“点拨”的重点,也仅仅是突出基本思想方法,重申“最简”与“

40、统一”的原则而已。 3 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得当、适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探究过程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与质量。程国红老师比较注意挖掘与肯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有价值的地方,适当地为学生越过障碍搭桥垫砖,使得课堂气氛活而不散,热而不乱,也保证了课堂的师生对话、交流能顺畅地进行。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在最开始提出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正弦值”,问题本身不够明确,当一位学生按他的理解,试图以函数思想来解决问题(尽管似乎此路不通)时,程老师可能对学生的想法也不甚明白,只得先予以否定。这一师生沟通不够顺畅的片断,实际上正是反应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的问

41、题:如何提高一个问题的“引导性”价值,尽可能降低“误导性”或“误解性”?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由于对所教的知识方法很熟练,很明确,所以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是否接近教师所期待的答案来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或价值,而那些“正确”与“谬误”混杂的、比较出乎意料的答案,往往比较容易因我们对学生的想法不能明了而受到一定的忽视或否定。因此,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深入探究的问题:在实施新课标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不断提高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沟通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思考与活动1思考“周期性”这一概念,与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异同,与同校的物理老师交流,周期性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

42、与教学过程。 2思考或在教学实践中观察整理,下述问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法是哪些?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如何强化有效的解题策略,矫正思维错误? 已知: 则 的取值范围是。参考答案: 3任选教材中一节,搜集整理十个学生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拟定矫正策略,并在教学中实施,以考察或各别谈话的方式了解矫正策略的作用。 参考资料【相关资源】1. 三角函数线教学课堂实录2. 初等函数(2)教材分析3. 以交流电为模型 学习正弦函数4.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教学探讨.pdf5.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pdf6.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在教学中的几点应用.pdf7. 巧设问题情境_凸现人文数学

43、“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课例与评析.pdf【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9 年 1-2( 中旬 ) 期:由一道作业题的订正引发的探索与反思; 2.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年 6(上半月) 期:数学讲评课应如何设计更科学合理; 3. 课题:三角函数线案例撰写:程国红 北京第四中学评 析:谷 丹 北京第四中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B 教材 必修 4 【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整个三角函数一章中,起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作用。 课标明确提出利用单位圆这种几何直观去认识三角函数 。对四中这样一个较为理想的学生群体来说,若能通过这节课充分挖掘其价值,对后续内容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将会

44、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工具有了很好的拓展;二是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整章的贯穿;三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力图遵循并突出新课标的理念,具体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考虑: ( 1 )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入,进一步寻找表示三角函数线的最简洁方式,在寻找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突出数学的最简化思想。 ( 2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三角函数线概念的形成,不要求一步到位。由 ,通过令 ,得 ,由代数表示再过渡到几何表示有向线段 ,再规定其数量一步步完善。 ( 3 )通过展示三角函数线随角变化的规律,从几何直观的角度为后继的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做铺垫

45、,力图体现整章知识的一体化;也希望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益。 ( 4 )充分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由猜想到推证、类比等认知特点,给学生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 学生能够由正弦线的分析去探究余弦线和正切线;注意同时在不同阶段探索中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不同。 ( 5 )在教学手段上,除板书之外,辅助以几何画板,能很好地展现三角函数线的动态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 启发讲授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实录】 (一)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上次课所学的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作为这节课的出发点,从而引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画图 1-1 ) 师:我们知道通过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就可以判断不同象限角的

46、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都是什么?怎么把这个结论记下来呢?六种三角函数值,四个象限,你们看,非常公平,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两个为正,第三、第四象限都是两个为正。再看,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正割为正。剩下的根据倒数关系,是不是就可以判断了?数学当中到处存在着这种均衡的美,是吧? (部分学生脸上有惊叹的表情,显然没深入考虑这里的规律性。挖掘数学中的美,不仅是数学教育的一部分,也有很好的实用性。) (二)探究新问题 1.单位圆 师:一些特殊的轴上角的三角函数值,又分别是什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我们把这些东西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呢?一眼就能看出,它是正是负,甚至能

47、看出是多少。我们现在用点的纵坐标来除以 表示终边上我们取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比值来刻划正弦,能不能只用一个量就能来刻划正弦呢? 生 B :用自变量 来代替这两个值,代表 和 。 师:能代表 和 吗? 生 B :因为一个角的终边相当于一个函数图象 , 肯定有一个函数解析式满足这个图象。 师:哪个解析式? 生 B :可以用 来代替 , 就是角的终边所在的直线。 师:用角的终边所在的直线,这么一个图形去刻划正弦值是吗? 生 B :我觉得是,我是这么想的。 (当时我对该生的回答有理解上的偏差:我认为他是要用射线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角的正弦,因此没有让他继续回答。其实他的想法是用射线方程 和 来表示正弦 ,他能想到利用 函数思想来转化很值得肯定,但由于 是两个变量,显然不能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数学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讲座[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参考模板范本.doc)为本站会员(林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