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议论文结尾的拟写技巧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对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写作要求:所谓“凤头”即开头要亮丽,高雅、先声夺人;所谓“豹尾”即结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并余味无穷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势,一见倾心之妙;好的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不能忘怀之功。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明朝谢榛四溟诗话 1、画蛇添足,添上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内容。2、公式化,空喊口号,没有真情实感。3、收束过早,点题不透。4、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结尾时草草收兵,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一、点明中心。二、首尾呼应。三、富有意蕴。一、首尾呼应式 例1 开
2、头 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闪光的。(提出中心论点)结尾 一言以蔽之,。(结尾,呼应开头)(语言是沟通的钥匙)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例2开头 人生是一种担当,承载起那一切的勇气是一种人格的迸发。敢于担当的人生,书写着伟大,镌刻着璀璨。结尾人生区区数十载,不要少了担当,担当 二、结尾点题式例1开头:常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最简单不过的知识。然而,真正重视常识,把常识放心上,付诸行动,运用于生活的,又有多少人呢?结尾:把常识放在心上,付诸行动,人生那些不必要的障碍便自然减少。重视常识,是安康人生的重要保 (重视常
3、识)结尾部分往往是中心论点所在或者结尾再次提出中心论点。例2开头 古有“孟母”,今有“虎妈猫爸”。今日阅此漫画,便萌生在此浅谈之意。结尾进与退,或许矛盾,。(卒章显志,再次点明中心)(2016年满分作文进与退,爱与责)三、比喻(类比)排比式敬重英雄,争做楷模(类比)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敬重英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重申论点并发出号召)运用两三个“类体”渲染衬托托出“本体”即本文的结论,这样的效果是极富感染力。机会总留给准备的人,捕捉机会要经历磨难;把握风向,持之以恒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重申论点)!(比喻、排比,用抒情方式发出号召)四、引用名言
4、式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即使你没有博大的思想,但你有意识,也就拥有了发言权,站起来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样,舞出自我生命的亮点。吐出自足成虹霓 诚如材料中的作家所言,人要读得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当红毯人去,烛火燃尽,信纸泛黄,你是否,仍会记起十八岁成人礼上的那张年轻面庞?例1开头:常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最简单不过的知识。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
5、精心筹备的成人礼,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高考佳作哈哈镜中的我的结尾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点题。诚如材料中的作家所言,人要读得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对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写作要求:所谓“凤头”即开头要亮丽,高雅、先声夺人;可见,“被需要”是个体价值的体现,是社会的一种共识。”即使你没有博大的思想,但你有意识,也就拥有了发言权,站起来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样,舞出自我生命的亮点。结尾进与退,或许矛盾,但爱与责,并不该与其一一对应。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精心筹备的成人礼,
6、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自问自答,提出观点)【结尾】反观当今社会,因不被他人需要而戚戚然者着实不少。(重申论点)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结尾再引张载名言,深化主旨)我们都是读书人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开头:长夜寂寂,松风肃肃,寒院深深,青灯幽幽听说过你的事之后,眼前总会浮现出这幅画面。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开头 人存于世,所生活的世界即是图书馆,必须读懂世界的准则,而每一个准则即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的作家所言,人要读得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三者看
7、似属于并列关系,但我认为,这三者不可等同视之。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之中。结尾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书,应是“心灵”这本大书。(结尾再引张载名言,深化主旨)我们都是读书人 五、号召劝诫式 把写作的意图,对读者的劝诫、要求、希望等,在文章最后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感染,并产生共鸣,起到教育和鼓舞读者的作用。例1:人类啊!醒悟吧!别再破坏大自然,还母亲一个美丽的容颜,还同根生的兄妹,安然生存的一个家园。世界充满爱和温暖,让母亲痛苦的呻吟变成欢愉的微笑,母亲的肌肤更细腻,脸上绽放欢快的笑容。地球在呻吟 例2【开头】:“虚心使人进步,骄
8、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结尾】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六、描绘画面式开头:听说过你的事之后,眼前总会浮现出这幅画面。,却有争议之声在窗外响起。对此,我想说,不必理会外界声音,请坚守住你热爱的传统文化,你的行为,自会感动懂你的人。结尾:嗣源,诗经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虽然有人不理解你,但请相信,自有懂你的人会被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与付出所感动。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斥的年代,传统文化似乎正因为不那么“有用”而被匆忙
9、的人们渐渐抛弃。而嗣源,你的存在让我相信,不管外界如何喧嚣,但依然会有一双手,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如豆火光,使它虽不夺目耀眼,仍可暖暖照人。(开头段)我实在无法不恒久地感动于该学校这场用心举办的成人礼。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这一仪式,一定可以帮助同学迎来一场心灵的洗礼。(结尾段)古时礼记有言,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不论是加冠之礼,还是及笄之仪,都是那个礼乐未崩的时代的成人礼。穿越千年,当同样庄重的仪式在该中学举行,我感受到了一种绵延于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文明史中的精神传承。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
10、精心筹备的成人礼,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最终以形于外的仪式,渗入了诚于中的感悟。你是否,仍会记起十八岁成人礼上的那张年轻面庞?七、设问(反问)共鸣式 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起更大的反响,文章往往用问句(设句、反问)的形式结尾。设问不答,激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反问虽问不答,但答案又蕴涵其中,往往能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1: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高考佳作哈哈镜中的我的结尾【开头】
11、曾有一位母亲在出差归来后,看到没有自己照顾却依旧干净整洁的家和生活如常的父子俩,竟生出了一股不被需要的悲哀来。可见,“被需要”是个体价值的体现,是社会的一种共识。(自问自答,提出观点)【结尾】反观当今社会,因不被他人需要而戚戚然者着实不少。若是木心先生口中“在文学金字塔外散步”的陶潜目睹这一怪象,怕是要连叹“悲哉”。即使不被他人需要,个体也应为自己而存在。(以反问形式结尾,加深印象)(个体的价值体现在“被需要”上?)小 结议论文结尾的方法一、首尾呼应式二、结尾点题式三、比喻(类比)排比式四、引用名言式五、号召劝诫式六、描绘画面式七、设问共鸣式当堂训练以“继承”为话题,运用所学结尾拟写的方法设计
12、一个结尾。()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执着点燃未来!例1: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重申论点)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类比)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比喻、排比,用抒情方式发出号召)结尾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然而,真正重视常识,把常识放心上,付诸行动,运用于生活的,又有多少人呢?”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
13、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即使你没有博大的思想,但你有意识,也就拥有了发言权,站起来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样,舞出自我生命的亮点。(重申论点并发出号召)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结尾部分往往是中心论点所在或者结尾再次提出中心论点。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例2开头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画蛇添足,添上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内容。这两种结尾都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诚如材料中的作家所言,人要读得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总 结: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点题。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也就是说,既要善于归纳总结,使篇章完整严谨,又要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产生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