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新媒体概述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演进,进而推动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体本来就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传播与技术的概念,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以及伴随新媒体而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等内容。传播的概念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联系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和具体形式新媒体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学完本章之后,你要能够:了解传播的概念知晓新媒体的概念,理解新媒体的特点并举例分析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并根据实例提出应对策略第一节 新媒体是什么 一、传播技术推动媒介发展 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活动或行为;从内在方面看,传播则是信息
2、的流动过程。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认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通过信息的传递与传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确定性,即更准确地认知与把握外部环境、做出更明智的个人或集体决策等。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传播既然是信息的流动过程,那么信息到底是怎么流动的呢?信息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客体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环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各环节和因素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将引入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人内传播 主我与客我间的交流人际传播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群体传播 组织性弱、较为松散的间接的社会集合体 组织传播 由科学管理到人际关系管理、非
3、正式组织传播的种类大众传播 大规模生产与传输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传播的功能在传播领域,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也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总的来看,传播技术可以分为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与信息接收技术五种。传播技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演进,进而推动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依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阶段,二是文字传播阶段,三是印刷传播阶段,四是电子传播阶段。而时至今日,由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由电子传播演化出的数字传播又开始成为主流。传播技术文字印刷广播语言22:3820:00
4、23:5700:00F威廉斯的传播史表盘360世纪人类的语言出现在3万6千年前。时空传播之局限性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印第安人绘画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报刊、杂志、书籍由此开始普及。这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知识与信息,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大众的思想启蒙以及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为最终推翻教士与贵族的统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深入人心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泛的社会需求,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起步。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亦对传播乃至整个社
5、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传播载体和业务的极大丰富,形成涵盖户内和室外、静止和移动的多元立体传播服务;第二,传播过程中日益增强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话语权的转移;第三,传播格局层面的媒体融合与媒体联动,这使得传媒产业日渐兴盛;第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无缝对接,人们的生活状态、组织的生存方式及社会的发展轨迹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新媒体对新媒体的界定先后大致有四个视角 新媒介形式代名词视角以旧论新视角技术视角传播性质与社会功能视角新媒体以人为本开放融合互动智能分享协作草根长尾即天下一切依靠用户一切服务用户新媒体的四个特征第二节 新媒体带来新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脉络(
6、一)前Web时代:机器连接构成的“终端网络”这是在万维网被提出之前的时代,主要指以阿帕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其旨在解决如何将分散至各地的计算机主机相互连接的问题,继而逐渐编织出一张庞大的“终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脉络(二)Web1.0时代:超链接形成的“内容网络”如果说在前Web时代实现了终端的连接和信息的共享,但信息本身还只是作为孤立的“数据包”被人们在机器间传送;那么发展至Web1.0时代,则由超链接技术促成了内容的“连接”,从而满足了用户基于浏览器和HTML网页浏览、搜索、获取信息的需求。新媒体的发展脉络(三)Web2.0时代:个体连接构成的“关系网络”作为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
7、之一,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统称:其一,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变革,如P2P、RSS、Widget技术。其二,各类社交媒体的出现,尤以博客(包括播客)、维基应用、SNS服务、微博、微信等为代表。新媒体的发展脉络(四)Web3.0时代:多元网络融合的“网络社会”Web3.0是针对Web2.0提出的新理念,用于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如今Web3.0在融合了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不仅促使互联网架构出的虚拟社会融入了更多现实社会的要素,也带来了新媒体向经济、文化、社会等现实社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从而推动着网络社会的到
8、来。新业务 资讯服务 资讯服务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资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服务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将内容信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则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进行。数字出版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新业务新业务 网络视频 传统的以电视为载体的视频节目是
9、“我播你看”,观众有“看”或者“不看”两种选择,而不能决定“看什么”“如何看”“什么时间看”“在什么地方看”等个性化的接收内容和方式。在各种数字新媒体上,观众就可以对视频节目的内容、播出形式施加影响,自主选择观看时间、观看渠道与观看方式,还能够自主参与到视频内容的制作与传播中去。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上来说,电子商务一词源于“electronic business”,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方式,在买卖双方不谋面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商务和贸易活动。交易电子化、操作简便、交易透明、交易成本较低、不受时间
10、和空间限制是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B2B B2C B2G C2C O2O 新业务 数字营销 数字营销(或新媒体营销)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创造、传播、传递客户价值的过程。数字营销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其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无时空限制、形式丰富多样、能够双向互动,大大提升了营销的效率。此外,数字营销促进了企业营销战略的转变,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企业开发出了全新的经营模式(如小米公司的经营模式)。目前较为流行的有内容营销、网络社群营销、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场景营销等。新业务新文化 新的交流方式 飞速进步的网络技术和网民持续增加的
11、网络社交需求,推动了网络交流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工具的不断更新。目前,基于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博客、网络论坛、微博客、微信等平台,网民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内容分享、问答讨论、共同游戏等多种方式展开互动交流。新的交流语言 随着微信、微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兴交流渠道的日渐普及,我们进入了全民表达的时代。与此相呼应,由网民自创、自传的网络热词也正以它蓬勃的生命力,悄然卷起了“全民围观、全民引用”的网络新文化浪潮,比如“Skr”“真香”“佛系”“凉凉”“C位”等。问题:近期的流行语是什么?流行的原因是什么?新文化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指相当数量的并无预设关联的网民共同对某特殊的人或事件进行高密度关注的行为
12、。好奇心理和表达自我的社会需求是网民进行网络围观的主要动机。新的行为围观者间畅通的沟通机制使得围观群体具有极强的认同感与集体感更多的个体倾向于表达真实的心态,网络围观所带有的个人情绪化色彩更为浓厚相较于现实围观,具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网络监督 网络监督是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加以了解和评价,形成共同意见以促使这些事务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网络监督是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尤其在反腐败方面成果显著。新的行为 网络动员 网络动员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社会动员,突出表现为普通
13、网民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的共同关注而进行的网络聚集行为。网络动员很容易由网络社区转移到现实社会中,使更多的人从知晓群体转变为行动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特定行为。新的行为在日本曾有一群人约定穿上黑色西装或套装及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戴黑色墨镜,在同一时刻出现在某广场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机边走动边做打电话状。当上百人按约定同时做出这样的举动时,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黑客帝国”电影中的场景一样。而正当人们还在愕然时,突然哨子一响,“黑客”们迅速四散开来、撤离现场,10多秒的工夫就无影无踪了。晒客 晒(源于英文单词“share”)客,就是热衷于用文字和照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
14、上曝光的网民。中国的“晒客”们开始多是晒工资单,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各类补贴、福利,包括隐性收入发到网上,通过与网民交流、评议、比较,确定自己的收入在各类群体中的位置。随后,他们又流行晒股票、晒基金、晒收藏、晒衣饰、晒孩子、晒厨艺,继而发展到晒经历、晒情感、晒心情、晒隐私等。新的群体新的群体网红网红,泛指因被网民追捧而走红的普通人。由于动辄数十万粉丝的簇拥,网红往往拥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其背后也蕴藏着惊人的经济价值。从类型上看,网红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反名人”类的网红,主要指那些不走寻常路、以“反”传统名人形象出现并获得关注的网红;二是自我创造类网红,即自我包装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传播和自我
15、营销的网红;三是“微”网红,即在特定社群中成名的垂直类网红。新的群体 跟帖族 跟帖族,特指热衷于参与网络讨论,经常在新闻资讯、社交与购物、团购和旅行等领域发帖、评论,表达自身观点的网民。这些网民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擅长创造网络词汇,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但同时他们也富于正义感,会在特定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发言,是网络舆论的一类重要来源。新的群体 表情党 表情党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熟练运用网络表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年轻人。由于网络表情拥有比文字更便捷、更可视化和更具娱乐性的优势,年轻网络用户更青睐用网络表情进行沟通与交流,传递其个性化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他们甚至还会主动围绕网络表情进行创造性的消费与生产。
16、新问题 网络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被修改、破坏和泄露,避免未授权的访问和使用,从而确保网络信息完整、可靠、正常、连续地运行,网络服务不被中断。公众的个人数据安全保护需格外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移动应用不断普及,移动用户在使用信息与服务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涉及其隐私的数据(如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以及关涉政府行政乃至国家安全的数据。近年来有许多不法分子窃取用户信息,使得个人数据泄露事件不断发生,并将之用于诈骗、勒索等犯罪,极大地危害了公众的财产乃至生命安全。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上发表具
17、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主要有以下三种呈现方式:其一,以道德的名义在网络上对他人加以谩骂、侮辱、威胁;其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损害他人名誉、尊严;其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或对当事人产生实质性的威胁。新问题从成因上看,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既是网络群体“去个体化”后种种群体心理在现实中的映射,也反映出我国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所存在的缺陷。究其根源,有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社会现实压力的一种表现。人们在一些事件中表现的暴力行为,看上去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当事人,但实际上它是人们针对普遍社会压力的一种泄压行为
18、,特定事件或人物只是一个启动阀门。而网络表达的相对自由性,为这种压力释放提供了可能。网络谣言 谣言是没有事实基础的、被捏造出来的,并通过一定手段推运传播的言论。我们可以将谣言视为整个社会的反光镜:“一则谣言在一个特定时机出现在一个特定地方,虽然后来常常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我们也总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这样或那样的模糊事实。”通常,社会稳定性差、政府公信力弱、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公众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强烈的情况下,谣言就极易滋生。新问题 谣言传播可分为谣言变异、扩散和转化等类型。谣言变异指谣言在传播主体“参与制作”下出现不同版本,即谣言内容、指向等发生变化;谣言扩散指在多元主体多样行为推动下,谣言通
19、过血缘、学缘、业缘、趣缘、地缘等“圈层结构”而呈现“波纹式”或“放射式”扩散和蔓延;谣言转化指传播者相信谣言所指事件或危险即将发生,于是采取应对行动,而采取行动过程中会惊动他人,这时“偶遇的陌生人”也会通过询问等行为知晓谣言,并通过模仿等行为扩大谣言范围和影响。例如“非典”时期的“板蓝根防非典”一度导致板蓝根脱销,“日本地震导致核污染,食盐防辐射”的网络谣言更使得我国各地出现抢盐风潮。影响程度更深谣言主题更注重迎合公众的心理诉求谣言更侧重诱导公众的转发与分享在移动舆论场中的谣言在继承了以往“网络谣言”相似特征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隐私侵犯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
20、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人格权。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问题 网络隐私侵权的表现形式很多,除了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网络监听、监视的行为,还有以下几种:1.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非法收集、储存他人资料 2.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非法传输他人资料,泄露他人的隐私 3.一些网站由于安全技术的缺失导致信息泄露 4.擅自篡改他人信息或者披露错误信息。网络沉迷 沉迷是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目前我们常听说的“上网成瘾”“互联网
21、瘾”和“因特网中毒”等现象都可以归为网络沉迷。新问题有人将网络沉迷的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类:1.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2.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色情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3.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网上免费派送等活动;4.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5.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按照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扬博士的观点,网络沉迷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沉迷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逃避现实,网络隐居宣泄情感,结交朋友信息饥渴症游戏和逆反心理网络沉迷的诱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