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歌。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了解五言诗及其艺术特色。4.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1.了解五言诗极其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查阅有关庭中有奇树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诗歌,美在辞藻
2、,美在韵味,美在隽永深刻的内涵,美在感人肺腑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世界,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文学之美!二、自我研学1.作品简介。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 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 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 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文心雕龙)。三、 整体感知1. 播放情境课文。2. 朗读指导: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
3、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重点词语注释:【华】花。【滋】繁盛。【攀条】攀引枝条。【遗】给予,馈赠。【致】送达。【经时】历时很久。3. 结合注释翻译: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得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四、 自主探究1.前四句分析:这四句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2.后四句分析:一个“盈”字,暗示着女主
4、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五、 合作探究1. 庭中有奇树一诗由折花写起有什么作用或意义?古代女子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最为敏感,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体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2.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主旨,以花寄情对远行人的思念。3.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写的是
5、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第五、六句写的是“奇树”的花朵,它的香气芬芳馥郁,沾满了思妇的衣与袖。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了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难以传达这片深情的懊恼与郁闷之情。.诗中“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这两句诗是主人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说出的自我安慰的言语,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娇媚的女性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长时间、远距离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的摧折。六、 本诗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七、布置作业1.背诵本诗;2.课外阅读古诗十九首中其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