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2833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X 页数:427 大小:99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7页
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7页
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7页
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7页
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保护法(第四版)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编第一编 环境法学总论环境法学总论 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章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本章概述本章概述l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l 第二节 环境保护l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l 通常意义上,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作用于某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叫做该对象的环境。l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是以人类

2、为中心事物的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这一环境也可以叫做人类环境。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l 分类:l 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l 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l 按照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交通环境、生产环境等。l 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l 自然环境对人类起码有三方面的作用:首

3、先,一定质量的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条件;其次,自然环境是人类取得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最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的场所。l 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这种改造自然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种,即良性的或恶性的。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三、三、环境对发展的作用环境对发展的作用l 环境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l 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l 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享受。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

4、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四、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l 环境问题是指,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涉及人类能否长久持续发展的问题。l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的原因;二是人为的原因。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 l 四、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l 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可把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l(一)原生环境问题l(二)次生环境问题1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l 一、环境保护的定义l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

5、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的、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1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l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l 1.预防和治理由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l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l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1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l 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所以要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由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

6、位、作用以及我国环境状况的现实所决定的。1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l 一、可持续发展l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布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模式。l“可持续发展”提出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

7、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l 二、科学发展观l 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强调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不是放弃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应当是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要放弃过去那种粗放的、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1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l 二、科学发展观l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l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l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l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l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l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1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

8、材 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l 三、生态文明建设l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l 生态文明入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发展路径转变、优化升级的深刻理解,也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基本依据。1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章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环境法概述1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本章概述本章概述l 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

9、特征l 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l 第三节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l 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l 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l 一、环境法的概念l 环境法的概念可整合为:我国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l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l(1)特殊的目的性。l(2)特定的调整对象。l(3)新型的规范机制。2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l 二、环境法的特征l 1

10、.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l 2.环境法是社会法l 3.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l 4.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2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l 一、环境法的目的l(一)发达国家有关环境法的立法实践l 各国环境法对其目的都予以高度重视,在立法中用法条的形式予以表示。但比较不同国家的环境法,可以发现其立法目的是各不相同的。l(二)我国有关环境法目的的立法实践l 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

11、的和价值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l 二、环境法的价值l(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l 1.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l 2.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l 3.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l 4.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l 5.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2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l 二、环境法的价值l(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l 1.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l 2.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l 3.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l 4.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l 5.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2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

12、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律关系l 一、环境法的调整对象l(一)基于国家环境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l(二)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l(三)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l(四)基于国家环境权益保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2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律关系l 二、环境法律关系l 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确认和调整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以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l 第一,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与环境有关的意志关系。l 第二,环境法律关系是环境

13、法律规范对具体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l 第三,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l 第四,环境法律关系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2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一、宪法性规定l 1.生态文明的国家目标l 2.国家环境保护职责l 3.公民环境权利义务l 4.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l 5.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职责2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l 环境保护法1979年试行,1989年正式颁行,2014 年4 月24 日修订重新发布。l 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作出

14、了规定。2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l 1.规定了环境法的基本任务。l 2.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l 3.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l 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法律义务。l 5.规定了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任务以及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和法律责任。2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三、环境保护单行法l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者就环境保护的特定方面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的单项法律

15、。l 包括综合管理性的环境保护单行法、污染防治单行法、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3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四、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l 由于环境保护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虽然专门的环境立法数目庞大,但仍然不能将涉及环境的所有社会关系都纳入调整范围,而其他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等部门法中包含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涉及环境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因而丰富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惩治与救济的内涵。3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五、环境保护行政法规l 环境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

16、定颁布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l 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法规数量非常多。l 首先,对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制定实细则或者实施条例,一般都是由国务院以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实现的;l 其次,对于还没有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或者立法暂时还不成熟但又亟须予以规范的,往往先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予以先行管理规范,待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3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六、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l 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

1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更为详细的适用于本区域的实施办法,也可以针对本区域的特定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3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环境法的体系l 七、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l 目前,我国参加的重要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我国宪法规定,经过我国批准和加入的国际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与国内法同具法律效力。3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一、保护优先原则l(一)概念和意义l 狭义上是指在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环

18、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在环境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利益,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l 广义上是指,国家按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3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一、保护优先原则l(二)产生和发展l 这项原则的前身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它们都旨在确立和调整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保护优先原则使这种关系的法律表达和规范更加清晰与合理。l 2014 年环保法中有关

19、生态红线、环境健康、生态安全、基本国策以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等,都是以保护优先原则为前提和基础的。3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一、保护优先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首先体现在观念的确立上;l 其次体现在环境管理上;l 最后体现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制度上。3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二、预防为主原则l(一)概念和意义l 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

20、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的原则。l 这项原则是现代环境保护的灵魂。传统的环境保护仅限于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后果。3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二、预防为主原则l(二)产生和发展l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起草的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要求任何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重大决定都能在其最早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资源保护及其他要求。由此,预防为主的原则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逐步成为国家环境管理和立法中的重要指导原则。3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1、l 二、预防为主原则l(二)产生和发展l 2014 年 环境保护法第19 条规定的“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4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二、预防为主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1.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一旦出现就难以消除与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l 2.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成本高昂,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l 3.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l 4.环

22、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4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三、综合治理原则l(一)概念和意义l 综合治理原则是指,法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通过行政的、市场的和自治的等各种机制和手段,积极有效地治理环境问题。它是协商民主与公共治理理念在环境保护中的体现。l 这项原则在2014年 环境保护法中的体现如下l 1.多元共治。l 2.管理体制。4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三、综合治理原则l(二)产生和发展l 我国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工作的32 字方针中就有大家动手、综合

23、利用、化害为利的提法,这是综合治理原则的雏形,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l 2014年新环保法正式把综合治理确定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公共治理是综合治理最重要的理念和工具。4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三、综合治理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1.治理主体的多元性l 2.治理途径的多样性l 3.治理机制的综合性4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四、公众参与原则l(一)概念和意义l 公众参与原则,亦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环境民主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

24、与,环境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l 公众参与原则是保障环境正义、提高环境效益的具体要求。4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四、公众参与原则l(二)产生与发展l 197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内容,具有公众参与的含义。l 20世纪90年代初出台的 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新的参与机制和方式,团体及公众既需

25、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决策过程,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也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的监督”。4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四、公众参与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即环境知情权。l 2.诉讼权利。l 3.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必须公开环境信息,及时发布环境违法企业名单。l 4.排污单位必须公开自身环境信息、环评报告书全文公开。4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四、公众参与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5.鼓励和保护公民举报

26、环境违法。l 6.环境行政听证权。4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五、损害担责原则l(一)概念和意义l 损害担责原则是指,任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l 这项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环境保护所必须遵循的环境公平正义法则,用以消除环境成本外部化或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寻求利益与责任相一致的实质公平,是作为环境法重要法理学依据的民法原则的延伸。4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五、损害担责原则l(二)产生与发展l 最初于1979 年的 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

27、理”;l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项原则随之增加了“利用者补偿”的内容;l 到1996 年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则将这项原则完整地表述为“污染5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五、损害担责原则l(二)产生与发展l 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l 2014年 环境保护法将其确定为损害担责原则。5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l 五、损害担责原则l(三)内容和实施l 1.污染者付费。l 2.利用者补偿。l 3.开发者保护。l 4.破坏者恢复。

28、5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章第三章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环境法的主要制度5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本章概述本章概述l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l 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l 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第五节 环境税费制度l 第六节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l 第七节 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5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一)概念和沿革l 环境影响评价,亦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学者柯德威尔教授于1964 年在加拿大召开的

29、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l 我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后,在 1982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项立法中,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进一步具体的规定。5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l 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l(1)规划环评,即关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l(2)建设项目环评。l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l(1)综合性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

30、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5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l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l(2)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l(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l 一是建设项目基本情况。5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

31、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l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l(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l 二是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l 三是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l 四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l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l(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l 五是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l 六是对建设项目实

32、施环境监测的建议。l 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5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l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l(4)环境影响评价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应按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和(试行)内容及格式的通知的规定填写。6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l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 1.评价形式筛选l 2.评

33、价报告编写和审批l 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6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l(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l 1.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l 2.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l 3.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l 4.此外,法律还规定,对有关的行政主管人员、工作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二、“三同时”制度l(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l“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可能对环境

34、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6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二、“三同时”制度l(二)“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l“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开始时仅限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后来不断扩大,根据1998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 年修订)的规定,“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以下开发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6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35、与“三同时三同时”制度制度l 二、“三同时”制度l(三)“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求l 建设项目一般包括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三个阶段,“三同时”制度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而对不同阶段提出了特定的管理要求。l(四)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6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一、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概述l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指环保行政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活动的开发、建设或经营者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6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

36、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l(一)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l 根据 行政许可法第11 条的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6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l(一)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l(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l(三)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6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三、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l(1)具有环境行

37、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l(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组织。l(3)受委托的其他机关。6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四、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l(一)申请与受理l(二)审查与决定l(三)听证l(四)监督检查与处理7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l 五、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l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4条的规定,设定和实施环境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罪的,应当依据刑法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对环境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及其被许可人的法律责任,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两个幅度,程度轻者予以行政处罚或者限制申请资格,较

38、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7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l 一、环境标准概述l(一)概念和意义l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依据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的,用以规范有关环境的活动和结果的准则。7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l 一、环境标准概述l(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发展沿革l 1973年8月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环境标准。l 2000年4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修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贯彻了“超标即违法”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标

39、准的地位。l 在加快国内环境标准立法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7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l 二、环境标准分类l(一)依据职权范围l(二)依据内容l 1.环境质量标准l 2.污染物排放标准l 3.环境基础标准l(三)依据是否具有强制性l 据此环境标准可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7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l 三、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l(一)ISO14000概况l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满足各种类型的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各国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类型的组

40、织的环境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7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l 三、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l(二)ISO14000的主要内容l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一体化的国际标准,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等。与以往的环境排放标准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等不同,它以市场驱动为前提,具有预防性、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自愿性的特点。7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清洁生产l(一)清洁生

41、产概述l 1.清洁生产的概念l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1989 年把“清洁生产”定义为: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7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清洁生产l(一)清洁生产概述l 2.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l(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l(2)经济效益最大化l(3)环境危害最小化7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

42、、清洁生产l(二)国外的清洁生产立法l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就已制定了以污染预防为目标的“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的法规;在此基础上,欧共体理事会在1979年4月,正式宣布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l 1984年和1987年又制定了促进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明确对清洁生产的工业示范工程提供财政支持。7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清洁生产l(三)我国的清洁生产立法l 自199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来,我国先后颁布或修改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法律、法

43、规中都增加了有关清洁生产的法律规定。至此,清洁生产已开始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新的基本制度。8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清洁生产l(三)我国的清洁生产立法l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予以公布,2003 年1 月1 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推行清洁生产为目的的法律。8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一、清洁生产l(四)我国清洁生产的主要法律规定l 1.立法宗旨l 2.调整范围l 3.基本措施和管理体制

44、l 4.推行责任l 5.实施机制及法律责任8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二、循环经济l(一)循环经济的概念l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它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8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二、循环经济l(二)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l 循环经济有三大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又称3R 原则,分别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

45、原则(Recycle)。l 减量化原则意在减少生产源头的资源投入,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与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l 再利用原则旨在延长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时间。l 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8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二、循环经济l(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机制和法律责任l 实施机制:l 首先,法律规定了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l 其次,法律规定了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l 最后,法律规定了激励机制。l 循环经济的法律责任:l 一是政府的法律责任。l 二是经营者的法律

46、责任。8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二、循环经济l(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l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是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l 清洁生产要求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中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耗费,开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遏制污染产生,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8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l 二、循环经济l(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l 循环经济崇尚环境友好,主张在产品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的自然资源投入得到最充分的产品产出,同时排放的环境废物尽可能的最少,

47、以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危害。87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税费制度环境税费制度l 一、环境税费制度的概念和作用l 环境税费制度,是指国家税收机关和环境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税费的法律制度。环境税费制度包括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税制度。88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税费制度环境税费制度l 一、环境税费制度的概念和作用l 1.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l 2014年新环保法第43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

48、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l 2.环境税的概念l 环境税,是国家通过税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8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税费制度环境税费制度l 二、环境税的征收l(一)纳税人l(二)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l(三)税负l(四)税收优惠l(五)税收征管9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六节第六节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l 一、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l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是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

49、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9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六节第六节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l 一、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l 意义:l 首先,它可以使政府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情况,查明事故原因、确定危害程度,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和扩大。l 其次,它可以使受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威胁的公众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9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六节第六节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l 二、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内容l(一)突

50、发环境事件分级l(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l 1.国家层面。l 2.地方层面。l(三)预警及措施l(四)报告时限和方式9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七节第七节 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l 一、概念和意义l 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保护红线等机制,对生态环境源头和特定区域实行最严格保护的法律制度。l 生态环境源头和特定区域是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国家对这些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9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七节第七节 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l 一、概念和意义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版).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