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2842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823 大小:19.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3页
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3页
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3页
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3页
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级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课程性质: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必修课,其他社会科学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生、博士生,社会科学各专业硕士生、博士生 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经济思想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现实性的专题,从经济思想史、经典著作、学术争论和现实政策等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政策的能力。 课时安排:3学分,48学时。实际教学周:15周,1.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比较 2. 古典价值理论的分野 3. 古典地租理论的矛盾 4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 5广义价值论基本原理 6. 分

2、工体系与广义价值决定,课程内容,7. 广义要素价值决定 8. 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 9.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10.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11. 合理调整分配关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12. 从混合经济的形成看两大经济思想体系的 融合 13.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14. 中国的新型城市化 15. 我国节假日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课堂讨论,全部专题分为三个单元,共安排三次课堂讨论。 要求:根据选课学生人数,安排每次讨论课发言人及时间。所有选课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在一次单元讨论课上发言一次。,教学要求,每个专题讲座要涉及:1) 本专题的学科渊源和最新发展;2) 主

3、要学术思想和争论、代表人物和文献;3) 现实意义。要求每个专题的主讲教师写出授课大纲,制作PPT;指定学生至少阅读1篇相关文献或著作,并于授课前一周发送给助教,由助教提前挂在网络学堂。,成绩考核,讨论发言占20%,由讨论课主持人评定后转交助教;期末论文占80;每个专题主讲教师拟定2个论文题目,共计24个期末论文选题,要求第17周末一律提交给助教,由助教按论文题目分配给相应专题主讲教师评定,最后由助教把全部成绩汇总登录。,参考教材 蔡继明著:高级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德 KF齐默尔曼主编: 经济学前沿问题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汤敏、茅于轼主编: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13

4、集 商务印书馆2002、2004年版,1.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Center for Political Economy at Tsinghua University,CPET,1.1 从经济学的功用谈起,在我国传统文献中,“经济”指的是“经世济民”。古汉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意(“经邦”见尚书周官,“济世”见三国志魏志;“经国”见昭明文选魏文帝典论论文,“济民”见尚书武成)。古汉语中的经济,是指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西方的economy或economics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家政学)。为家庭、家务的意思,是规律、守则的意思

5、。人类在日常economic活动中形成多方面的经验积累,将此经验记载下来,编纂成册,就成为最初的economy著作。在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economics就是“家庭管理的艺术”(the art of household management)。,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把西方的economy翻译成“经济”,中国现在所用经济一词,沿用的是日本译法。这恰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旨国民财富的研究(亚当斯密,1776)相同,即都是为了社会和民众的富足康乐。,1.11 经济学是功利之学,经济学的直接发源地是英国,其直接理论思想来源是霍布斯、休谟和斯密的功利主义。西方经济学在传统上就有着内在的功利主

6、义价值倾向。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更是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抹上了浓厚的社会功利色彩,这与中国的“经世济民”思想是一致的。追求财富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初衷。,亚当斯密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为他们自己提供丰富的收入和生活资料;第二,为国家供应足够维持公共服务的收入。它提出要使人民和国家都富起来。”(亚当斯密,1972,第1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三卷,第186页) 马歇尔认为,

7、“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马歇尔,2005,第23页)庇古在福利经济学开篇指出,“经济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社会进步。(庇古,2006),1.12 经济学是实用之学,经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直面现实世界的。古典经济学家对价值和分配问题的深入探索是现实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是要为工人阶级服务;至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家流派,更是针对现实中的管制、价格歧视、交易费用、资产定价、信息不对称、博弈、激励等具体问题展开;其实用属性不言而喻。,1.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 渊源和分野,萨缪尔森、

8、诺德豪斯,1999,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21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渊源,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的残余开始,证明它们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形式所代替,然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应的交换形式二者的规律从正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第23卷,第404页)正如陈岱孙教授所指出的,“近代政治经济学开始时期的古典学派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为任务。”(陈岱孙,1981,第1页),1.2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已不再

9、成为经济学家们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经济研究中的制度分析被效率分析所取代。作为资本主义“生理学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经济生活的实际运转,价值研究被价格研究所取代,社会结构变革研究被社会生产效率研究所取代。而作为资本主义“病理学家”的马克思,则依然沿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坚定地走下去,希望通过对资本主义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来揭示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1.3 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 理论的范式比较,何为范式?,“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库恩认为“范式”就是“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范式”是与一系列假设密切相关,尤其是关于世界根本属性的假设。更一般地

10、说,范式就是特定学科的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价值标准、技术手段等等的综合体。,1.31 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式,1)唯物史观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变迁的理论,则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该原理指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该阶段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又决定了该阶段的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揭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表1.1人类

11、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人财产关系的存在,人类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

12、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第23卷,第832页),2)分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所关注的最终问题,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要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体现,因此马克思需要借助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来透视资本主义关系下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商品、货币、价值、资本、工资,这些概念都被赋予了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即这些都不是有形有相的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凝结。,3)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论述中,处处充满了“扬弃”的特点,在称赞资本主义庞大的生产

13、能力的同时,又预示着这一生产方式的瓦解;在描述社会主义种种前景的同时,又强调社会主义本身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任何的结论都不足取。这就是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方法。,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俄国学者考夫曼的评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

14、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种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末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 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

15、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马克思的这本书确实具有这种价值。,1.32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经过小穆勒、杰文斯、马歇尔等人的改造和规范,到19世纪末,经济学已经完全从古典经济学演变为新古典经济学。1890年,马歇尔抹去了“政治”二字,将其教科书命名为经济学,这也就预示着经济学范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老穆勒曾经说过,“政治经济学对于国家等于家庭经济学对于家庭。”(詹姆斯穆勒,1993,第1页)因此,“政治”一词的消失,也就说明新古典经济学不再将公共领域内的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经济学将仅解决私人领域内的问题。,1)理性与个人选择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理性人假设作为西

16、方经济学的基本公理,支撑起了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大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曾指出,“经济学家一般用理性一词表示靠抉择过程挑选出来的行动方案的属性,而不是表示抉择过程的属性。达尔和林德布鲁姆这样说道:一项行为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说,该行动被“正确性”设计成为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 西蒙,1989,第34页),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兴起,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建立在假设演绎模型和检验基础上的逻辑推导。 根据哈耶克的描述,在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受其研究问题的性质的引导,一切研究方法

17、的运用都以问题为中心,而没有过多地思考这些方法的特点,或它们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那时的政治经济学,既可以看作是科学的一支,也可以看作是道德哲学或社会哲学的一支。(哈耶克,2003,第3页),但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度。“科学”一词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同时它们也“开始要求自身具有使其有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特殊的严密性和确定性。它们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他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Science)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证明自身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

18、在自己的特殊问题上。”(哈耶克,2003,第4页),借助于这样一整套假设演绎模型,经济学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理论大厦。从消费者效用理论开始,经济学的一切思想都通过数学公式予以美学上的表述,但当这整个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也恰好是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之时,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新古典经济学以当头喝棒,新古典经济学成了象牙塔里的卷册,而不再是指导实践的工具。,1.33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比较,马克思经济学直接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传统,强调经济研究的整体视角,即强调全部生产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且,其最关心的问题乃是社会结构的整体特征及其变迁。从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

19、,则更突出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即强调从动态的过程去把握经济运转的规律。在制度研究、社会结构变迁、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发展理论等方面,马克思经济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虽然相对马克思经济学较为局促,其研究领域被局限于私人部门的研究之中,但其从个体需求的角度开始的研究,则为经济学分析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微观研究视角。尤其是关于消费者心理、厂商理论的研究,更是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关于市场均衡价格决定的理论,则有助于人们理解日常的经济生活规律,对实践活动给予具体的指导。从方法论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更多地借鉴了近代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因此更加注重量化研究,从而提高了经济学研究和分

20、析的精确度。,从另一方面看,马克思经济学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也就难以对消费者的微观行为进行有效分析。社会由人所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个体的分析也应予重视。马克思经济学长于宏观的整体的动态研究,西方新古典经济学长于微观主体的特征分析,这二者在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碰撞之下,实际上也有着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新古典经济学 1. 分析重点:个人 2. 重点:收益递减 3. 系统:本质上形态静止 4. 微观 宏观 (全部=部分的综合) 5.经济作为独立的社会领域 6.最终自变量和因变量 7.线性因果,单向的 8.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地方”,没有结构分析 9.没有货币,债务,高

21、利贷,反式或信息的成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重点:系统,团体 2.重点:增加报酬 3.系统:本质上形态发生 4. 宏观微观- -宏观 (全部= 总和) 5.经济与“非经济”是不可分割的 6.没有最终自变量和因变量 7.只有“直接因果关系”多元决定 8.结构空间,时间,“地方”,时空动态变化 9.货币,债务,高利贷,反式和合并的信息成本,新古典经济学 10.最终在某些变量的外生性 11. 科学和技术外生 13. 牛顿物理式的动态静止 13. “人的本性” 恒定& 一般 14. 比较静态分析 15.要素分析数量及价格 16.假设 演绎方法 17.经济学类似于简化的物理 18. 重点在以货易货

22、类似的交易 19. 重点在市场和个人的交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 没有最终的外生性- 11.科学和技术内生 13. 辩证的动态发生 13. “人的本性” 可变/系统 14.空间和时间动态分析 15.元素是在模式&可能性和变化的背景下 16. 辩证归纳-演绎 17.作为复杂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18. 重点在生产-分配 19. 重点:制度和社会关系,新古典经济学 20. 没有权力结构的概念 21.收入不平等在只有形式缺点 23.欲望和偏好外生 23. 重点:竞争和自利 24. 行为者受他人影响(MI) 25. 假设合理且给定 26. 在“给定”的约束下进行经济行为 27.历史,地理,政治,法律

23、,文化外生 28. 形式干净的量化建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权力结构/关系是研究重点 21.不平等:各种集成的形式 23.欲望和偏好内生 23.人类行为的复杂和可调整 24. 行为者受他人和团体的影响 25. 理性变量和自调整 26. 在动态约束下进行经济行为 27.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 内生 28. 定量,定性,历史,比较分析,新古典经济学 29. 永恒的稀缺性= F (欲望 资源) 30. 外生冲击造成改变 31. 行为者根据边际进行计算和行动 33.竞争市场规范 33. 制度外围,给定,外生 34.实证VS 规范差异 35.科学被视作还原论 36. 科学检验是可预测的 37.

24、理论和实践的分隔 38. 所有的交易都是互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 稀缺是可变的= F (资源 欲望) 30. 改变 = F ( 内生& 调整) 31. 行为者自己计算和行动 33. 竞争市场是一个典型 33. 制度中心且内生 34.实证VS 规范 虚构 35. 科学被视为整体论和跨学科 36. 科学检验是应用-预测 37. 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38. 交易可能涉及强迫,等等,新古典经济学 39.什么,如何,目的?核心问题;怎么?包含地点和时间 40. 个体行为= F (人的本性, 约束和偏好) 41.经济的互动关系具有完整的契约 43. 结构很少关注而且是外生 43. 波动程度给定&外

25、生 44.竞争主要是基于价格和其他形式的竞争边际 45.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9.什么,如何,地点,时间,目的,原因,工具,意义和背景? 40.个体行为= F(环境,生存的迫切需要,利益,权力) 41.经济的互动关系可能没有完整契约的所有元素 43. 结构中心问题-内生性 43. 波动是可变&内生的 44.不同形式的竞争, 可变性内生性考虑 45.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的,1.4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融合,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家还是西方经济学家,往往都无法正视对方,并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相互批评和相互融合

26、,构成了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促成这两大经济学体系相融合的直接动因。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而最典型的则要属19291933年的经济学大危机。,1.41西方经济学借鉴马克思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能够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剑桥时期对资本论的研读和讨论,凯恩斯通论的最后一章所提出的“节制资本”的设想更是完全脱胎于马克思的论述。凯恩斯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虽然其理论基础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学,但其所得出的所有结论,同样可以通过马克思的理论框架获得。,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理论的提出,尤其是庇古福利经济学的提出,

27、更是体现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接受和被动承认。人际效用可比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马克思阶级批判理论的温和表述。虽然西方学者仍无法接受马克思的彻底批判理论,但还是认可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病理学分析。 更进一步说,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管制经济学、新经济史等学术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其研究领域也日益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私人部门内部的分析,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公共生活。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就试图在新古典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公共领域内的政治现象,即强调重新回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中。(

28、参见Laurence S. Moss,2002),1.42 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 流派众多的西方马克思经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特色的同时,也大量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研究方法,如激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法国调节学派、日本的数理马克思研究等等。(详见张宇等,2006,第6章),这些流派或者在研究方法上取材于西方经济学,强调数理化研究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并以此来重新改造马克思经济学;或者在保持马克思经济学社会科学特性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推进马克思经济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化;或者借鉴马克思的理论框架

29、和分析工具用以批判西方经济现实。,虽然从世界学术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马克思经济学无法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但马克思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却已经深入到西方经济学的骨髓之中;同样地,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方法和边际分析工具也为马克思经济学家所掌握,并用以创新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在保留社会批判功能的同时,更增加了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思考,如近年来发展出来的生态经济学、伦理经济学、性别经济学、宗教经济学等领域,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就非常生动具体。,1.43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本是同宗同源,但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运行(生理学)与

30、发展规律(病理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偏好),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价值理论,导致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分野。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前人成果批判、继承和发展的传统,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要兼收并蓄,在对立中寻求统一的可能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融各种价值理论为一体的广义价值理论,并为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探索具体的途径和手段。,1)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和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果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证分析补充、完善、修改或否定了马克思此前的一些实证分析的结论,我们也就应该对相应的意识形态进行调整。例

31、如,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劳动并非价值的惟一源泉,那么非劳动收入就不一定是剥削收入,剥削与私有制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消灭剥削与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并行不悖了。(参见蔡继明,2001),2)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卢卡奇也曾说过:“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中正统仅仅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

32、法只能按照其创始人的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要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是用马克思的方法一方面去解决马克思理论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另一方面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从丰富具体实践中抽象出一般经济范畴,用以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3)要区分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和 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之所以设想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那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使人性异化,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单一的按劳分配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人类追

33、求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实现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4)只有自由的学术讨论才能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本产生在民间,而且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官方排斥的非主流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官方的任何资助,而是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学者身份。他们极端鄙视那些对统治阶级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为现行制度歌功颂德的经济学家,斥责他们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以长官意志去裁决学术争论,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完全纳入官方规定的轨道,乃至一些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直接卷入具体的理论争论和教科书的编纂,不仅无助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反而会削弱马克思主义

34、经济学的免疫力,窒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复习思考题,经济学的功用是什么? 马克思经济学源自何处?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水岭 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异同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能否殊途同归? 如何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参考文献,Laurence S. Moss. ed, 2002,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e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Around the World,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埃里克罗尔,1981,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35、保罗斯威齐,1997,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 庇古,2006,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蔡继明,2001,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经济研究第12期。 陈岱孙,2014,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商务印书馆 弗兰克奈特,2006,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 哈耶克,2003,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译林出版社 凯恩斯,198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莱昂内尔罗宾斯,2000,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 劳伦斯博兰,2000,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卢卡奇,1999,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36、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第46卷上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歇尔,2005,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9,经济学(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吴易风,1996,两种“范式危机”论,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吴易风,1997,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西蒙,1989,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熊彼特,1999,从马克思到凯

37、恩斯,江苏人民出版社 亚当斯密,197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 约翰伊特韦尔等,19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詹姆斯穆勒,1993,政治经济学要义,商务印书馆 张五常,2001,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张宇等主编,2006,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讲结束 谢谢各位!,2. 古典价值理论的分野,2.1 古典经济学的时期和代表,马克思所谓的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法国是布阿吉尔贝尔、魁奈和西斯蒙弟。

38、熊彼特则把从亚当斯密始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终,称为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一词,亦包括李嘉图之后继者,即那些接受李嘉图经济学而加以发扬光大的人,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马歇尔、埃奇沃兹,以及皮古教授。” 萨缪尔森认为,马克思是一个不重要的后李嘉图主义者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斯拉法看作最后一个古典经济学家。 胡寄窗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古典经济学由重农学派初建,到斯密时形成体系,经李嘉图深化发展,后为萨伊、穆勒、屠能等所继承。,三种不同的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说明在各自独立的生产者相互竞争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中,物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如

39、何决定的。 功能性分配理论:说明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的如何根据在财富创造中各自的功能参与收入分配,亦即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福利经济学理论:说明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由于经济变动而增进福利的效果;,2.2 古典价值理论的起源,配第在赋税论中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表面上看,配第似乎是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2.21 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但他实际上认为土地、劳动、生产工具等都是决定财

40、富的要素,为此他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威廉配第,1981,第66页)的著名论断,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所有物品都由劳动和土地两种自然单位来评定其价值,并尝试把土地和劳动之间的等价关系归结为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口粮。 (参见威廉配第,1981,第58页)所以,从根本上说,配第主张的是多要素价值论。,2.22 重农学派的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

41、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杜尔阁认为:农业生产者生产出剩余即纯产品的特性之一是大自然直接赐予农场主的礼物(a gift of nature),可以连续不断重新生出来。杜尔阁说:大自然并不与对绝对需要之物感到满意的他(按指农场主)讨价还价,而是送给他既超过他的生产花费又超过他的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特性之二是用来维持其余社会各阶级之生存。,2.3 古典价值理论的形成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2.31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斯密认为,价值一

42、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斯密,1972,中译本上卷,第25页)斯密进而借助于水和钻石悖论(water-diamond paradox)讨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物品如水,交换价值可能很小;而交换价值很大的物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却很小。斯密的这一区分,在价值学说的发展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2.32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与商品的真实价格,“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

43、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2.32 单要素模型: 价值决定于生产物品所耗费的劳动,斯密首先提出了一个单要素价值决定模型,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斯密,1972,中译本上卷,第42页)。因为道理很简单,这一时期土地是无主的,可以无偿地遂意使用,而资本也尚未积累起来,在这种条件下,惟一决定各种物品产量的就是所耗费的劳动,所以,构成两种物品交换比例的也必然是两种物品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如果捕获

44、1只鹿和捕获2只海狸耗费了同量劳动,那么,1只鹿就只能和2只海狸相交换。因此,“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斯密,1972,中译本上卷,第32页)。,2.33 多要素模型: 价值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各种要素,但是,斯密马上就指出,上述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律,只适用于“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之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而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价值就不是由劳动时间,而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种收入决定了。(参见斯密,1776,中译本,第4244页),显然,正是由于土地的私有和资本的积累,为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代价或报酬,劳动产品不能只归劳动者,而必须在劳动者、土地所

45、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分配,所以,价值也就不再单纯决定于劳动耗费,而是由劳动(费用)、资本(费用)、土地(费用)共同决定了。,2.34 对斯密价值理论的再评价,斯密并没有多种价值理论,他只有一种价值理论,就是生产要素价值论或生产费用价值论,他始终坚持用购买的劳动作为价值尺度,只不过当生产中只使用劳动一种要素时(其实任何劳动都离不开土地,只不过这时的土地是无主的,可以自由取用的,因而不计入生产费用),购买的劳动与耗费的劳动是相等的,所以有价值由耗费劳动决定的单要素模型;而当土地私有资本积累起来之后,资本和土地都成了有主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决定购买的劳动量多少的,当然就变成了生产中使用的多种要素了。这

46、说明斯密的单要素价值决定模型转变为多要素价值决定模型,不仅符合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分析方法,而且与原始蒙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历史相一致。,斯密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国富论)第1篇第6章的结构清楚地表明它是对斯密的一些前辈所暗示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的驳斥:他表明这样的理论只是在“初期野蛮社会”的特殊的和人为假设的状况下才是站得住脚的。(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回顾,第25页),2.4 斯密单要素模型 的继承者: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2.41 价值由耗费的劳动决定 而不是由购买的劳动决定,李嘉图首先肯定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他认为斯密由单要素劳动价值论转向多要素价值论

47、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指出:“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在李嘉图看来,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与商品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并不相等,而且是经常变动的,因此,如果两者均作为决定价值的标准,势必造成混乱。,2.42 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的修正,虽然李嘉图试图前后一贯地坚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但是他不得不承认,投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原理,因使用机器及其他固定耐

48、用的资本而有了相当大的变更:当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的耐久性和垫支时间的长短都相同时,工资的变动或收入分的变化不会引起商品价值的任何变化;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时,上述原理需要修正。,例证1:假定工资上涨10,若商品仍按原价出售,则各部门利润率会不等;若使利润率相等,价格就要变动:,例证2:由周转速度差别引起的矛盾,李嘉图:“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2先令,后来却值100镑的橡树。”,2.43 李嘉图的困惑,李嘉图对此深感困惑。他说:“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2先令,后来却值

49、100镑的橡树。”(引自伊特韦尔等,1992,第208页)李嘉图坦陈:“我并不满意,我关于价值问题的叙述,我确信,当谈到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作为调节它的相对独立性的规律时,我是处在正确的道路。如果我对自己的希望感到满意的话,那是经过长期的思考我能得出比较过得去的结论;但是我相信,我不能成功,对此我考虑了许多,没有其他人的帮助靠自己的努力更明确地弄清楚这个题目,我感到没有希望。”(李嘉图,1961,第5卷,第210页),但是,尽管有这种困惑,李嘉图仍然坚持:“我的命题,即除了很少例外,投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它们互相交换的比例不是严格地正确的。但我说,作为衡量相对价值的尺度,它是我所说过的理论中最接近于真理的一种。”(引自伊特韦尔等,1992,第207页) 按照李嘉图的意见,因为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构成的不同是很偶然的,所以,由耗费的劳动以外的因素引起的价值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级政治经济学教学全套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