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 痛,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科组,导 学,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致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位:脑 源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为其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 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记载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了引经药应用。 证治准绳头痛首次提出了“头风”一名。 医林改错头痛论述了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范围 西医学的感染发热性疾病引起的头痛、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2、治。,病因病机,病因 外感六淫,多以风邪为主,夹有寒、热、湿邪。 内伤劳损,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事不节,饮食劳倦,久病体虚引起。 瘀血阻络,多因跌仆闪拙,头部外伤引起。 病机 外感头痛外邪上扰清空,邪壅经脉,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因于肝者为风阳上扰清空;因于脾者为痰浊上蒙清窍;因于肾者为髓海空虚,脑失濡养。 瘀血头痛跌仆外伤,久病入络,瘀血阻络。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以头痛为主症,头痛部位可在前额、额颞、巅顶、枕顶,可一侧或两侧或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灼痛、昏痛、跳痛等。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多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3、节、久病体虚等病史;瘀血头痛多有外伤病史及血瘀征象。 可行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头颅CT、或MRI、脑脊液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原因,并注意排除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头痛病因有外感与内伤,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眩晕则以昏眩为主。 真头痛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不已,甚至肢厥、抽搐。,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头痛一般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属实证。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
4、、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辨性质与病因关系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因于风热者头胀痛如裂 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 因于痰湿者头重坠或胀。 因于肝火者头痛呈跳痛。因于肝阳者头胀痛。 因于瘀血者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因于虚者头隐痛绵绵,或空痛。,辨部位与经络脏腑之关系 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 厥阴经头痛在巅顶部位。 瘀血头痛多为刺痛、钝痛、固定痛,或有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 痰浊头痛多见恶心呕吐。 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治疗当以疏风袪邪为主,并根据夹寒、夹热、夹湿的不同,兼
5、以散寒、清热、袪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实或虚实夹杂,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瘀血者宜活血通络。,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连及项背,痛势较剧烈,常喜裹头(寒袭清窍,络脉不和) 兼次症:恶风寒,遇风加剧,口不渴。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解:川芎活血通窍,袪风止痛 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辛温散寒,疏风止痛 薄荷清利头目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而出现巅顶痛,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 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而出现头痛,背寒、气逆、脉沉细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风热上扰清窍)
6、兼次症: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解: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藁本辛温,对热盛者不宜,可改用黄芩、薄荷等辛凉清解之品。 加减:烦热口渴欲饮者天花粉、石斛、知母。 便秘,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湿困清窍) 兼次症: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舌脉:苔白腻,脉濡滑。,治法:袪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方解: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袪风除湿散寒止痛。 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加减:胸闷脘痞、腹胀便溏苍术、厚朴、陈皮、藿香
7、。 恶心、呕吐者法半夏、生姜。 纳呆食少者麦芽、神曲。,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 主症:头胀痛,或抽掣而痛,两侧为重(肝阳亢盛,上扰清窍) 兼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胁痛。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解: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 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牛膝引血下行 桑寄生、杜仲滋养肾阴 益母草活血袪瘀 茯神、夜交藤宁心安神。 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者夏枯草、龙胆草 若兼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者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气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中气不足,清窍失养) 兼次症: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
8、,面色白。 舌脉:舌质淡红或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治法: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 方解: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白芍养血 陈皮理气和中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 蔓荆子、川芎、细辛袪风止痛。 加减:若气血两虚,头痛绵绵不休,心悸,失眠熟地、阿胶、何首乌。,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血虚不养,络脉挛急) 兼次症: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失眠多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无力。 治法:滋阴养血,和络止痛。,方药:加味四物汤。 方解:生地黄、当归、白芍、首乌滋阴养血 蔓荆子、川芎、菊花清利头目 五味子、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 加减:若兼气虚,症见神疲
9、乏力,气短懒言党参、黄芪、白术 若肝血不足,症见心烦不寐,多梦者珍珠母、夜交藤。,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肾精不足,清窍失养) 兼次症: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带下,神疲乏力。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方药:大补元煎。 方解: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补肾填精 党参、当归、炙甘草益气养血 杜仲益肾壮腰。 加减:若偏于肾阳虚,症见头痛畏寒,面色淡白,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金匮肾气丸。,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痰阻清窍) 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倦怠无力。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半夏
10、、生姜、陈皮和中化痰降逆 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天麻平肝熄风 加减:可酌加川芎、蔓荆子袪风止痛。 若痰湿郁久化热,症见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黄连、竹茹,枳实,胆南星。,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瘀血阻络) 兼次症:日轻夜重,头部有外伤史。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解:麝香开窍通闭,活血通络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生姜、葱白、黄酒通阳行血 大枣健脾益气。 加减:若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全蝎、蜈蚣、地龙、地鳖虫。,结 语,转归预后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经治疗后,
11、可邪去痛除。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多数经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乃至痊愈。 若头痛呈进行性加重,或伴颈项强直,或伴视力障碍,耳鸣,或口舌歪斜,一侧肢体不遂者,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若头痛伴眩晕,肢体麻痹者,当注意中风先兆,以防发生中风。,临证要点 引经药的应用。在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阳明经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经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经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 虫类药的应用。部分慢性头痛,病程长,易反复,经年难愈,患者可表现为头部刺痛,部位固定,面色暗滞,舌暗脉涩,治疗时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如全蝎、蜈蚣、地
12、龙、地鳖虫等,但宜掌握剂量,不可过量。,偏头痛的特点与治疗。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其特点为疼痛暴作,痛势较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多因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治疗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 真头痛。其首见于难经,起病急暴,病情危重,预后凶险,可迅速死亡。 少量脑出血、脑肿瘤患者,应密切注意病情,必要时及早进行头颅CT、MRI检查。,病 案,郭某某,女,35岁,初诊:1979年10月10日。前额隐痛不休2年,服西药“去痛片”稍得缓解,顷刻又作,逐渐蔓延至整个头部游走性疼痛。近1月余,头胀隐痛日益加剧,每因疲劳、当风、日晒、情绪急躁等诱发,有时头额汗出,微微恶风,失眠多梦,神疲肢倦,少气懒言,纳减体瘦,西医诊为“神经性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辨证:气虚头痛夹有外邪。 治疗:补中益气,佐以疏解。 处方:黄芪15g 柴胡10g 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 10g 陈皮5g 升麻10g 防风10g 白芷10g 藁本10g 蔓荆子10g 甘草3g 用法: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思考题,简述头痛的辨证要点有哪些方面? 如何鉴别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