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 篇,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骨科学科组 王丽华,中医伤科学,学 习 目 的,1.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史,3.创伤急救处理的原则,4.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原理及治疗原则,5.骨科常见操作方法和理论,2.骨科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学 习 方 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熟 悉 解 剖 (骨、运动生理、肌肉起止、神经分布),多实践、多临床、多问、多看(书),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史,“中医伤科学”定义: 是指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及骨关节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部位:损伤(骨折、脱位、软伤) 疾病(骨病、畸形、肿瘤),萌芽(夏、商、周时期),工具(砭石、骨针) 骨疾(疾手、疾肘、疾胫、疾骨) 分科(
2、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诊断方法(瞻、察、视、审),中医伤科发展史,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指导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已基本形成(如解剖知识、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等)。其治疗观点及对开放创伤的治疗方法,有些已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诸如:,切开排脓技术 脱疽的截趾技术 刮骨疗毒技术 金疮痈疽的追蚀法,中医伤科发展史,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 佗,中医伤科发展史,麻醉(麻沸散)、手术(刮骨疗毒)以及在方药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成就。,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时期),晋:葛洪: 肘后救卒方,中医伤科发展史,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 颅脑损伤的诊断 血管损伤的记录 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
3、,详细和科学的记录了临床实际经验,对开放创伤 和骨折脱位治疗的独创,使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变革。,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北朝:对于创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及经验,形成了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治疗学。,中医伤科发展史,如:龚宣庆的刘涓子鬼遗方记载了外治 方药、创口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的处理。,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医伤科发展史,“金疮病诸候” “腕伤病诸候”,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 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4、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中医伤科发展史,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创伤骨伤科为主的专著 蔺道人:唐会昌年间,是一位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僧人,因唐室经济日趋严重困难,下令佛道僧尼还俗从事农桑生产,于是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精甚医术传开,将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中医伤科发展史,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基本治疗方法,中医伤科发展史,1、煎水洗,2、相度损处,3、
5、拔伸,4、或用力收入骨,5、捺正,6、用黑龙散通,7、用风流散填疮,8、夹缚,9、服药,10、再洗,11、再用黑龙散通,12、或再用风流散填疮口,13、再夹缚,14、仍用前服药治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基本治疗方法 固定方法,中医伤科发展史,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建立诊疗常规 基本治疗方法 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中医伤科发展史,如: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其原理符合现生物力学原理。,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蔺道人仙
6、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医伤科发展史,主要记录了,治伤的药方(补益、生肌、强筋、筑骨) 及技术(止血、镇痛、手法)等有效治疗手段。,伤科发展时期(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医伤科发展史,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 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 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 完善。 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伤科发展时期(宋、元),中医伤科发展史,“悬吊复位法”,伤科发展时期(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解剖学的进步,气血学说的发挥,脾、肾学说的发展,对骨伤科的临证医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医伤
7、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明、清),明初:骨科逐渐从外科分出,系“接骨”和“金镞”,即正骨和军阵伤科(金镞科),于隆庆五年改名外科和正骨伤科(又名正体科),外伤科的著作也陆续刊行,其数量达(20多种),名医相继辈出,学派形成。,中医伤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明),明:异远真人著的损伤妙方,又名跌打损伤妙方。,中医伤科发展史,1.本书根据人体气血运行依赖十四经脉的理论,结合引经药 物,创立了此“跌打损伤妙方”。,2. 是现存少林寺学派最早医学著作。包括“用药歌”、“血头 行走穴道歌”等治法,以穴位不同载方。药多为辛、微温、 辛平或甘凉之行气活血化瘀药。,3.被誉为“少林寺学派按穴位治伤、平和用药的
8、开山师祖”。,伤科兴盛时期(明),明:异远真人损伤妙方 明:薛己著正体类要 ,中医伤科发展史,详细指出:“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 治伤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伤科兴盛时期(清),清: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有了长足的进步,构成了中医古代骨伤科学的全貌。,中医伤科发展史,伤科兴盛时期(清),清: 吴谦 正骨心法要旨,中医伤科发展史,2. 该书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3. 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 如: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1.医宗金
9、鉴丛书之一。,通木 正骨 器固 定法,伤科兴盛时期(清),清:吴谦的 正骨心法要旨 清:钱秀昌的伤科补要,中医伤科发展史,记载了杨木接骨,这是利用人工假体代替骨头 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种尝试。,本书共12卷,原书为抄本, 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伤科兴盛时期(清),清: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钱秀昌的伤科补要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中医伤科发展史,是一部集明清两代伤科大 成的名著。,本书重视手法的运用和方 药的精研有论有方,切于 临床。,近代中医伤科的流派,鸦片战争以后,中医伤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此期间伤科学著作甚少,极其丰富的伤科经验散存在老一辈的中医师和民间中,缺乏整理和提高。 新中国建立前后
10、,中医伤科的延续以祖传或师承为主,医疗活动只能以规模极其有限的私人诊所形式开展。借此,中医的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才得以流传下来。,中医伤科发展史,具有的贡献十名骨伤科名家 (载自: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上海:王子平(18891979)伤科专家 上海:石筱山(19041964)理伤名家 上海:魏指新(18961984)“魏氏伤科”祖传21代 北京:刘寿山(19041980)伤科专家 广东:何竹林(18821972)伤科专家 福建:林如高(18881986)骨伤科世家 四川:杜自明( 18781961)正骨理筋 四川:郑怀贤(18971981)伤科专家 河南:郭氏(平乐正骨)自成一派,源于清代嘉庆年,正史有记载 山东:梁铁民(19151978)正骨理筋手法,中医伤科发展史,近代中医伤科成就,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 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的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医患合作(医生与患者)”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中医伤科发展史,课 程 小 结,1、中医伤科学的定义; 2、熟悉不同历史时期本学科的发展和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