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教学设野望教学设计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文学常识。2.在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3.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 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二、初读诗歌。1.了解作者。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ft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是
2、 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ft水田园为题材,有 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风显然有别。2.了解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3.文体知识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銓期、宋之问时 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如果仅 6 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 8 句即 10 句以上的,则
3、称排律或长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4.划分节奏。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三、品读古诗,研读赏析。1.注释。1东皋:地名,今属ft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2薄暮:傍晚。薄,接近。3徙倚:徘徊。4犊:小牛。这里指牛群。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ft,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诗歌翻译。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ft峰都
4、涂 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ft冈。3.诗歌赏析。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ft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 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 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 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ftft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 枯黄的秋色,起伏的ft峦唯
5、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ft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ft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 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 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四、合作交流。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树树皆秋色,ftft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 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ft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 阔、美丽的
6、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ft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 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ft 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 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 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ftft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 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五、课堂小结。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