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庄子二则二则庄子与惠子趣味导入趣味导入 惠子看到庄子在修剪树枝,对他说到:“我有一棵樗树,树干粗大,但是纹理不好。小枝呢,又卷曲而不中规矩。没有一个木匠愿意把它当成材料。大而无用的东西,总是要被人弃去的啊。”庄子又叹了一口气:“你啊,有那么大的一棵树,却不能用,真可惜了。要是我呢,我就把它放在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我就可以在树荫下清清爽爽地读书吟诗,或者干脆睡个好觉,没听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了解惠子了解惠子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
2、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庄子与惠子初初读疏通读疏通1.1.听范读音频,为生字注音,注意正确断句。听范读音频,为生字注音,注意正确断句。2.2.同学自由朗读。同学自由朗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
3、上也。”在悠闲自得怎么能知道哪里能知道固然本来已经文意疏通文意疏通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文意疏通文意疏通 我们读过这则故事以后,发现表面上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
4、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庄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思考探究思考探究你觉得庄子和惠子谁在这次论辩中取胜了呢?庄子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但是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辩论中知道二人所持的认知态度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逻辑思维。惠子:我非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子非鱼固不知鱼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
5、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观点总结观点总结 二人在性格上也迥异,庄子具有艺术审美的眼光,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严密。我们可以看到,庄子超然物外,注重审美感受。这则故事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我们要学会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庄子的志趣。这则故事很明显就区别出庄子与惠子的精神人格与审美境界,惠子思辩理性的态度虽然富有科学性但毫无美感可言,用“移情作用”来解释庄子的审美观,就是把人的情感移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观点总结观点总结认知的态度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思路的对立: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明:观点总结观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