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专制斗争的史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民主力量与与专制专制势力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2、简述、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影响。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影响。2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结果、影响。3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的过程。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的过程。4临时约法临时
2、约法制定目的、内容、实施制定目的、内容、实施结果、意义。结果、意义。5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原因、干涉表现、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原因、干涉表现、结果。结果。3、结果:、结果:激化了阶级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2、措施和客观影响、措施和客观影响-有利于民族资有利于民族资级级 的发展的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一、一、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901-19041901-1904)1、目的:、目的:改革官制。改革官制。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改革学制。兴办学堂,改革学制。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派遣留学生。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以法保护和奖
3、励工商业。摆脱统治危机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维护清朝统治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1905 1905年慈禧太后称年慈禧太后称“立宪一事,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行之则必决意行之”慈禧所谓的慈禧所谓的“
4、立宪立宪”是指什么?如若行之,她的目的何在?是指什么?如若行之,她的目的何在?二、预备立宪二、预备立宪原因原因: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历程:历程:五大臣考察宪政五大臣考察宪政宣布预备立宪宣布预备立宪设资政院、谘议局设资政院、谘议局颁布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出台皇族内阁出台后果:后果:立宪派分化,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清政府空前孤立。实质:实质:是一场骗局,清政府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极力维护的是极力维护的是君君 主专制权力。主专制权力。71906年年8月归国后,载泽上奏密陈实行月归国后,载泽上奏密陈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
5、好处:一曰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曰“皇位永皇位永固固”,二曰,二曰“外患渐轻外患渐轻”,三曰,三曰“内乱内乱可弭可弭”。并解释说,。并解释说,“今日宣布立宪,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A.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B.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C.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D.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大清
6、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令。并且。并且“用人之权用人之权”,“国交之事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君上大权君上大权”14条条规定臣民有纳
7、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后附臣民义务后附臣民义务9条:条:积极性:积极性:1 1、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2 2、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局限性:局限性:三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十分
8、有限。三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十分有限。地位:地位:钦钦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文件。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的出台(1908年)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年成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皇族内阁”责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奕劻,13个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庆亲王奕劻庆亲王奕劻“皇族内阁皇族内阁”骗局暴露骗局暴露立宪派分裂立宪派分裂增强革命力量增强革命力量摧毁清摧毁清统治统治12思想基础思想基础: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1905年年东京)东京)14同同盟盟会会在在日日本本成成立立1905年日本东京
9、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全国性的,全国性的统统一一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黎元洪黎元洪1911年年10月月10日,武昌起日,武昌起义义湖北军政府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南京由孙中山签发的委任状由孙中山签发的委任状孙中山和临时大总统秘书处成员孙中山和临时大总统秘书处成员临时参议院举行成立大会临时参议院举行成立大会民国初成立的最高立法机关。民国初成立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年1月月28日日成立于南京,成立于南京,4月月29日迁至北京开院。日迁至北京开院。19121912年年2 2月月12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0、清宣统帝退位诏书(1912年年2月月12日日)宣统帝和摄政王宣统帝和摄政王 这是清朝最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后一个皇帝宣统(旁立宣统(旁立者),中坐者者),中坐者是溥仪的父亲是溥仪的父亲兼摄政王载沣兼摄政王载沣,载沣怀中的,载沣怀中的是溥仪的弟弟是溥仪的弟弟溥杰溥杰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1.条件:条件: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支持袁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支持袁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退让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法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法2.2.步骤:步骤:(1 1)“逼宫逼宫”(2 2)孙辞职)孙辞职(3 3)制造兵变
11、()制造兵变(4 4)北京就任)北京就任反对敌视反对敌视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态度)(态度)“严守中立严守中立”(策略)(策略)施加压力施加压力军事威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经济封锁28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非袁不可非袁不可”在军事上,在军事上,英、美、德、日等国英、美、德、日等国军舰驶入长江军舰驶入长江,炫,炫耀武力;俄日两国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集结待命。在外交上,在外交上,列强拒列强拒不承认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让袁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让袁世凯出山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世凯出山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在财政上,在
12、财政上,列强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列强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和军费开支极度财政和军费开支极度困难困难。袁世凯垂钓,貌似“隐居”,确仍遥控着北洋军 19121912年年2 2月月1212日,日,宣统帝退位。按照南北宣统帝退位。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1313日辞职。为限制袁世日辞职。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临时约法时约法等三项条件,等三项条件,要袁遵守。孙中山
13、向参要袁遵守。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的努力。孙中山辞职咨文孙中山辞职咨文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迎袁专使到达北京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年2月月15日日南京方面委曲求全,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南京方面委曲求全,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后,袁遂于民国元年总统职后,袁遂于民国元年3月月8日以就职誓词电日以就职誓词电告于参议院,原电如下:告于参议院,原电如下:“南京参议院公鉴:麻(六日)电悉。所议南京参议院公鉴:麻(六日)电悉。所议六条,一切认可。凯以薄德,
14、忝承推举,勉任公六条,一切认可。凯以薄德,忝承推举,勉任公仆,谨照三月初六日参议院议决第二条办法电达仆,谨照三月初六日参议院议决第二条办法电达宣誓。下开宣誓词,请代公布。其文曰:民国建宣誓。下开宣誓词,请代公布。其文曰: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厚竭其能力,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厚竭其能力,发扬共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
15、悃,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八日,袁世誓告同胞。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八日,袁世凯。凯。”3 3月月10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和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和北洋军将领的合影北洋军将领的合影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十个部中,只有陆军、外交和教育三个部的总长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这些立宪派或旧官僚的总长有些长期不到职,有些偶尔参与部内会议,大都由次长代行,人称“次长内阁”。【探究延伸】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
16、出现“次长内阁”的现象?1、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控制地方政权的。2、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共和任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共和任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巩固总结巩固总结客观原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第
17、二,袁世凯有实力,列强与资产阶级第二,袁世凯有实力,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拥袁弃孙”。第三,外国势力和立宪派、旧官僚对革第三,外国势力和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的破坏。命的破坏。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困难,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困难,是孙中山是孙中山“让位让位”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的原因。原因。主观原因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第一,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与软弱性。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与软弱性。(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政治纲
18、领政治纲领反帝反封不彻底;反帝反封不彻底;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并依靠下层劳动人民;没有发动并依靠下层劳动人民;政党基础政党基础同盟会后期力量涣散;同盟会后期力量涣散;军事基础军事基础武装力量不强武装力量不强政权基础政权基础对外(列强)妥协;对内(立宪派、对外(列强)妥协;对内(立宪派、旧官僚)的妥协;旧官僚)的妥协;探究延伸探究延伸【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 1913年对年对300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
19、顿。明、黎元洪、华盛顿。【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讨论】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了很大变化。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化不大。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孟呢?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
20、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丙: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1.“1.“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目的不包括的目的不包括A.A.对外取媚洋人对外取媚洋人 B.B.对内笼络人心对内笼络人心C.C.维持其专制统治维持其专制统治 D.D.镇压戊戌变法镇压戊戌变法2.2.有人曾说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的是A.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C.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社会性质 D.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