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443765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5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应应有有格物格物致致知精知精神神第第 2 课时课时【教教学学目标】目标】1.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2.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教学学重点】重点】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教教学学难点】难点】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教学学过程】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到丁肇中先生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演讲最后先生对青年的敬告希望青年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 新的思考和认识,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课,来分析文章中的论

2、证 方法和结构特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二、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找出本文中的亮点词语并品析。2.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对亮点词语进行圈画。2品析词语特点。3学生依次回答,老师点评并明确。3.探究示范探究示范“寻求真理的唯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途径径是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 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可作为范例 2 讲解,也可在学生分享后展示):1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但是传

3、统的中国教育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物和和致致知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教育的目育的目 的并不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寻求新知识,而而是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会制制度度。“但是”表示转折,强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可能”表示猜 测,表示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是为了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推测,并不 是完全肯定的答案。“可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2 2有一天,王阳明有一天,王阳明要依要依照大学的指示照大学的指示,先先从从“格物格物”做起。他做起。他决决定定要要“格格”院子里院子里的竹子。的竹子。“格”字加引号,表示讽刺、否定之意

4、,调侃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3 3一个成功的实验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的是眼光、勇气和毅毅力。力。“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 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 的“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深入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演讲词的语言特 点,并从字里行间把握演讲词的特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二)合作探究一(二)合作探究一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

5、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2.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阅读并找出文中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相关句段所使用的说理方法。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明确。3.探究示范探究示范 引用论证:“四书四书”之一的大之一的大学学里这样说:一个里这样说:一个人人教教育育的出发点是的出发点是“格物格物”和和“致知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就是说,从探察物体体而而得得到知识。到知识。第 2 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大学本身就说,大学本身就说,格格物致知的目的,是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使人人能能达到诚意、正心、达到诚意、正心、修修身身、齐家、治齐家、治 国的田地,从而追国的田地,从而追求求儒儒家家的最高理想的

6、最高理想平平天天下下。第 3 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1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哲学家王阳明,他的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思想想可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实验验的的态度。有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一天,王阳明要依照照大大学的指示,先从学的指示,先从“格格物物”做起。他决定要做起。他决定要“格格”院子里的竹院子里的竹 子。于是他搬了一子。于是他搬了一条条凳凳子子坐在院子里,面对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着竹竹子子硬想了七天,结果硬想了七天,结

7、果因因为为头头痛而宣告失痛而宣告失 败。败。以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以致头痛而失败的反面事例,说明传统的中 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 己。比如,我们要知道竹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子的性质,就要特地的性质,就要特地栽栽种种竹竹子,以研究它生长子,以研究它生长的的过过程程,要把叶,要把叶 子切下来拿到显微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镜下下去去观察,绝不是袖手观察,绝不是袖手旁旁观观就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可以得到知识的。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正面事例,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探测。中国学生往往念中国学生往往念功功课课成成绩很好,考试都得

8、绩很好,考试都得近近一一百百分,但是在研究工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作中中需需要拿主意要拿主意 时,就常常不知所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措了。了。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反面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 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证明缺乏科学实验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危害。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2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说 明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地实验。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苦思以致头痛

9、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 验。(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其答案进行引导和补充,争取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直接展示答案)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一味的说教总是空洞,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才能更好作证自己的观点,给自己的话增 加可信度。丁肇中先生在演讲时,连续采用引用、举例、对比的说理方法,使自己的观点 更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这样的语言才能体现演讲词准确严谨的特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演讲者的语言特点,初步学习如何写好 演讲词。(三)合作探究二(三)合作探究二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

10、,有什么好处?2.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阅读并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将自己的思考批注在课本上。2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明确。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1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 信。2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3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 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意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事例对于作者观点的印证作用,学习现身说法这一说理方式。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老师

11、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本课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学习并发扬格 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王阳明和自己求学中的真实经历,还列出了一些 传统教育弊端的问题,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他们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表达准确、说理 生动的目的。学完这一课,相信每个同学对于“格物致知”精神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相信你们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关于“格物致知”还有这样一些名人名言和历史故事呢!名言:不入虎穴,焉得不入虎穴,焉得虎虎子。子。(后汉书后汉书)耳

12、闻之不如目见耳闻之不如目见之之,目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刘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绝知知此事要躬行。此事要躬行。(陆游陆游)历史故事:(反面)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散思维。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1.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一步学习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深入品味文章语 言。2.2.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本课中,作者现身说法,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讲道理,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 离,使听众易于接受。请你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就“苦难与进步”这一话题写一段演讲稿。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写演讲稿,并会用真 实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板板书书设计】设计】应应有有格格物致物致知知精神精神丁丁肇肇中中引用论证:引用大学中的语句,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目的 说理方法说理方法举例论证:以王阳明“格”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反面事例,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为正面事例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与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作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精品教案.pptx)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