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毛泽东毛泽东壹认识作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贰文体知识文体知识词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又称为“诗余”。形式:调有定式,字有定数、韵有定声。1.概念及形式文体知识词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是“词牌”。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它规定着这首词的
2、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都是词牌名。天净沙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2.词牌文体知识词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忆江南)、双调(江城子)、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3.词的分类叁整体感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该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此后先后在韶山等地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这年8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
3、丽的湘江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整体感知生字生词:百舸()寥廓(lio)峥嵘(zhn rn)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的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描绘了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景下阕抒情,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发豪情壮志讲解课文 上片(上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有何作用?(1)交代了时间寒秋(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3)交代了人物作者(4)含义:作者独立站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讲解课文 上片(上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正常语序是什么?有何作用?正常语序:寒秋(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4、。作用: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进一步展现了词人独立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奔流的英姿,一代伟人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为全诗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基调。看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静景动景万类霜天竞自由 近观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秋景图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湘江秋景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写出了雄鹰振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在这里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讲解课文炼字 万万 遍遍 层层 染染 透透竞竞写出山之多写出山之多写出红之广写出红之广既
5、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了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了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低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炼字炼字知识拓展 炼字题答题技巧:第一步: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手法。点明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修辞、表现手法)第三步:联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四步:情感。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
6、字可见“孤烟”之劲拔;“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的惟妙惟肖,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讲解课文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怎么翻译?“万类”和上面七句中的六处景物有什么关系呢?翻译: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诗人毛泽东其实看到的不止六处景物,他还看到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但没有再具体写出来,而是用了“万物”来概括。在诗歌写作手法上,这属于“全景”和“特写”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讲解课文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请在文中找出。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怅寥
7、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知识拓展 抓住意象,把握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指在古诗词中渗透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人的主观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答题模板:概括意象特征描绘意象展现的画面分析蕴含的情感拓展延伸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健,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讲解课文下片(下阙)“携来百
8、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由上片看到的景色,自然地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自然地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讲解课文词人在下片塑造了革命青年怎样的形象?年龄气质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讲解课文“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在词中有何作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结尾,呼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即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表现了“同学少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和壮志豪情。讲
9、解课文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讲解课文拓展延伸:词的上、下阕之间有何联系?拓展延伸:词的上、下阕之间有何联系?上阕为写景,下阕为抒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讲解课文整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对家国命运的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棉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思考: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拓展延伸第一首暮春,诗人选择落花、柳絮、子规(杜鹃)等带有伤感色彩的意象,描绘出暮春三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子规蹄叫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春愁”,即惜春伤春之感。第二首暮春山间诗人选择流莺、燕子两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和桃花、涧水两个令人陶醉的意象,描绘出自己在山中悠闲漫步,看流莺、燕子自由飞翔,赏桃花自落,闻涧水芬芳的美妙情景,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