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43934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9.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把握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艺术手法。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文辞之美。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1234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教法

2、与学法3 3课时课时学习课时数第一课时壹教学导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秋天,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哀叹;杜甫眼里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面对荷塘,杨万里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而朱庭玉却看到“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今天,我们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看看他们笔下的秋与荷,又会具有怎样的一番景致。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二、学习活动二、学习活动活动一:预习效果

3、检测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1.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作者生平作者生平作者作品作者作品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2.2.疏通字音:疏通字音:混沌(dn)潭柘寺(zh)一椽(chun)平仄(z)歧

4、韵(q)椭圆(tu)廿四(nin)鲈鱼(l)煤屑(xi)幽僻(p)蓊蓊郁郁(wng)踱着(du)袅娜(nio)(nu)渺茫(mio)酣眠(hn)斑驳(bn)(b)峭楞楞(qio)(lng)倩影(qin)梵婀玲(fn)乍看(zh)媛女(yun)鹢首(y)敛裾(lin)(j)活动二:整体感知活动二:整体感知1.1.结合结合本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本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浏览故都的秋,把握作者郁达夫在文中主要,浏览故都的秋,把握作者郁达夫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提示:围绕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写故都的秋味的浓烈、酣畅,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2.2.解题:文题中解题:文题

5、中“故都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北平的秋”为题呢?为题呢?(1)“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2)“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3)“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提示:3.3.郁达夫笔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哪里?在陶然亭的芦花上,在钓鱼台的柳影里,在西山的虫唱声中,在玉泉的夜月下,

6、在潭柘寺的钟声里,在租赁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落蕊里,在秋蝉的残鸣里,在秋雨后都市闲人的互答声里,在秋枣的淡绿微黄里,更在“我”那秋情郁结的心海里!提示:4.4.在故都的秋中,对不同地方的秋的态度、故都的秋的秋景描写等方面,在故都的秋中,对不同地方的秋的态度、故都的秋的秋景描写等方面,作者都有自己的选择,请在文中找一找,看看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的选择,请在文中找一找,看看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在文中,作者进行了三次选择。不选择选择理由第一次第一次江南之秋北国之秋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具有十足的“秋味”第二次第二次故都的重大历史人文景观破屋、蓝色牵牛花、槐树落蕊、

7、秋蝉残声、秋雨、秋果等故都秋天常见的景物来写这些常见的景物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对秋味的要求第三次第三次长寿北国之秋对北国之秋深深的眷恋之情5.5.概括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概括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第第1 1段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第2 2段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第3 3段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第4 4段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第5 5段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第6 6段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第7 7段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第8 8段段-结结尾尾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提示:6.6.

8、分析故都的秋的行文结构分析故都的秋的行文结构。部分部分段落段落结构结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总起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3-12段分写记叙清晨所见、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秋凉枣树奇景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3-14段总写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提示:7.7.划分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划分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第7-10段写“景

9、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提示:8.8.找出荷塘月色的文眼、线索,完成表格。找出荷塘月色的文眼、线索,完成表格。文眼文眼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明线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暗线情感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提示: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文段,时长为3-5分钟。发到班级微信群分享交流。作 业贰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中又有哪些情感呢?这些情感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1.朱自清先生说,写景,就是“以文字作画”。即写景是用文字像绘画一样将所写之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声、有色、

10、有情、有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熏染和感动。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可谓是“以文字作画”的写景艺术典范。活动一:赏读风景寻特点活动一:赏读风景寻特点故都的秋写了五幅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或: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话秋凉、秋树奇景图)。二、学习活动二、学习活动小组讨论:故都的秋中描写了小组讨论:故都的秋中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示例:示例:2.2.对比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思考并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对比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思考并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完成表格。完成表格。内容内容特点特点秋院图秋院图

11、物物“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等平常景物色色“碧绿”“青天”“蓝朵”冷色调:冷清、悲凉声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凄清、孤独、悲凉人人“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秋槐图秋槐图触觉触觉“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清视觉视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听觉听觉“声音有没有”味觉味觉“气味也没有”感觉感觉“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图秋蝉图“衰弱”“残声”“嘶叫”悲凉提示:内容内容特点特点秋雨图秋雨图看雨看雨

12、“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话雨话雨“缓慢悠闲的声调”悠闲、无聊、感伤、悲凉、寂寞评雨评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像样秋果图秋果图全盛时期全盛时期“淡绿微黄”清、静的淡色成熟时期成熟时期“叶落”“枣子红完”“清秋的佳日”“Golden Days”3.3.诵读、鉴赏荷塘月色第诵读、鉴赏荷塘月色第4646段,思考段,思考每每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面来写的?段落景物第第4 4段段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第第5 5段段写荷塘上的月色: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

13、飘渺的特点第第6 6段段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树、远山、路、灯光、蛙声、蝉声等景物提示:活动二:赏读文字析技巧活动二:赏读文字析技巧1.1.分析故都的秋中写秋的主要技巧。分析故都的秋中写秋的主要技巧。提示:(1)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2)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3)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4)语言上:多用整齐语句、排比语句,具有工整、雅致之美,雅俗共赏、感情浓郁、造势饱满、富于联想,朗读起来具有音

14、韵之美。2.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荷塘月色第月色本是难状之景,荷塘月色第5 5段中,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段中,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泻”“”“浮浮”“”“洗洗”“”“画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词的特点。提示: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

15、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总之,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3.3.荷塘月色第荷塘月色第6 6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 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景的异同。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段落段落

16、第第2 2段段第第6 6段段相同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不同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2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提示:(1)与第2段的比较: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2)叠

17、字叠词的妙处:4.4.读荷塘月色第读荷塘月色第2 2段,赏析其写景艺术。段,赏析其写景艺术。景物景物句子句子妙处妙处荷叶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以比喻写荷叶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高雅典雅荷花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

18、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荷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荷波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韵荷韵“叶子底

19、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提示:5.5.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分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表格。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分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表格。课文课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景景用一种眼光(热情的眼光)看多样景物,视域扩展至全北平城包括郊外,可称为散点透视以一处窄小的景物和背景为透视目标,采用多种眼光,从不同角度看,故而能看出景物的变幻形色,可称为聚点透视情情直

20、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情意世界是开放的、明朗的、温暖的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此时的他是深掩情感的语言语言古典语和外语共用,如“租人家一椽破屋”“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黄酒之与白干”等颇有文言遗风,而“我的不远千里”又略显欧化倾向。节奏鲜明,起伏跌宕,句式变化殊多,长短结合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句式相同、节奏相近,无多变化,有平直之感,但在反复品读之后能获得语中韵味作者作者作者生性放达,喜与人

21、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提示:写推荐词。“溪畔文学社”拟推出“名家散文经典推荐”专栏,现向全校征集散文名篇,班级决定推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请分别写一下推介词,每篇100字左右。要求:能够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个性特色,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业作业叁第三课时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杜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将个体命运与民生疾苦、时代家国紧密相连,创作出诸如“国破山河在

22、,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一系列响彻文学史的诗歌,通过他史诗般的笔触,后世一代一代的读者不仅可以感受他内心世界的真切、深沉、博大,而且还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人生。生逢动荡不安时代的郁达夫和朱自清,也用他们的笔书写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感受。二、学习活动二、学习活动活动一:品味活动一:品味“景语景语”里的里的“情语情语”1.1.刘勰在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

23、怀,秋秋景使人感伤。景使人感伤。结合这句话谈谈故都的秋写景和抒情的关系。结合这句话谈谈故都的秋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这篇文章借秋景五幅图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寂寞凄凉之情,正属于哀景哀情的类型。2.2.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对此,你如何看待?者为什么避而不写?对此,你如何看待?(1)身世性格:作者自幼丧父,家境困窘,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长期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造成了个人性格的抑郁善感。(2

24、)文艺审美: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由此,他对秋审美倾向是欣赏秋之悲,而这种“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他的审美倾向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3)时代背景: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在此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该文。此时的故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是衰败与沧桑;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提示:3.3.品味故都的秋的景中情。品味故都的秋的景中情。故都的秋如何表现北平秋

25、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分析情景关系,体会画外之意。示例(以第3段为例):作者主要选取了一系列的平常而特殊的意象,用恰当的修饰词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以表达自己的情态意趣。“天色”:很高很高、碧绿的,给人以一种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这里的阳光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闹写静。“牵牛花”:蓝朵,作者喜欢的是冷色调。“秋草”:几根稀稀疏疏尖细且长的秋草,让人感受生命的衰竭与凄凉。“房屋”:残破的房屋才有历史沧桑感,因为这是故都。总之,所写的景是破败、狭窄、单调、平凡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的生活;其次是透露着文人

26、的清雅和韵致,此外还体现生活上的漂泊、寂寞、清贫,以及心态上的悠闲、散淡、宁静、隐忍。所用的表现表情和心态的词语句子,如“向院子一坐”“朝动细数着”“静对着”“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等词语,让人读出赏秋人悠然的神态。庭院清秋不单是一幅秋景图,而是可以题为“赏秋”的传神图。后面几幅图,无论是接着写槐树、写秋蝉,还是写秋雨、写秋果,作者无不是带着浓厚的兴味一边描摹着,一边欣赏着。在淡淡的忧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秋之“清”“静”“悲凉”特点的玩味与欣赏。4.4.合作探究: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合作探究: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

27、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寥、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提示:5.5.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荷塘月色描写的景色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荷塘月色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

28、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提示:6.6.厘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厘清作者的感情思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提示:活动二:探析传统文化中活动二:探析传统文化中“秋秋”的审美意蕴的审美意蕴1.1.文中有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29、了”,你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句话?,你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秋是古诗词常用的意象,由于秋风袅袅,树叶飘零,田野萧瑟,故而中国古代文人总会给秋加上一层凄凉悲愁的色彩。屈原诗中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呈现的是一种萧瑟凄凉之景,伤感离别之情。后代文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秋自然就成了悲的隐喻。提示:2.2.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官愉

30、快”;二是;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你觉得故都的秋属哪个层次?为什么?。你觉得故都的秋属哪个层次?为什么?提示:属于“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层次,具体分析略。活动三:对比阅读辨活动三:对比阅读辨“郁味郁味”审美审美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清、静、悲凉”,而,而“悲凉悲凉”的秋味表现出一的秋味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心理?种特别的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心理?“同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

31、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显然,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雅。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雅和俗是相对立的。俗是平民百姓的,缺乏文化熏陶的。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孙绍振解读郁达夫的1.1.对比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与郁达夫故都的秋。对比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示例示例:2.2.如何理解故都的秋第如何理解故都的秋第1212段的中国诗文中段的中国诗文中“赞秋赞秋”的议论性句子?的议论性句子?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生命悲凉之美的杰作。中国古代文人从宋玉起就定下悲秋的

32、调子,往往将秋天的肃杀作为秋景的基调。而郁达夫笔下的秋,虽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但秋天的悲凉中有了别样的情感、小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凉也是美的。因为郁达夫认为“忧郁”即艺术本身,写此文也未必没有淡淡的犹豫。但作者把这种“忧郁”当作美来欣赏,这是郁达夫与众不同的审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提示:郁达夫和朱自清都用自己的才情创造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绝美世界:现实世界让郁达夫辗转奔波,所以郁达夫在北平炽热的秋景里寻求陶醉;现实世界让朱自清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在自己的荷月世界里暂时受用一会儿。他俩都创造了美,但美得不同:一个是忧郁的文人用绝美的笔调抒写对北平之秋的赞歌,这曲赞歌有点清静,有点悲凉;一个是苦闷和困窘的文人在混乱大时代的暂时逃避,到自己创造出来的荷月世界喘会气。朱自清和郁达夫意在表达自己,不经意间折射出时代对个人的冲击,无论如何,他们的表达都留住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了他们生活的时代,映照了一代又一代人。小结小结1.查阅相关资料,探究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郁达夫为何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推荐阅读: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中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孙绍振解读郁达夫的。2.查阅相关理论资料以及诗文,梳理在文学史中“秋”意象的审美传统,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选做)。3.预习我与地坛(节选)。作业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ppt课件4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