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43935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3.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郁达夫1.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及其典型意义;理清文章基本思路,把握其“形与神”。2.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复杂的情感。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中“秋”的文化内涵。4.关联阅读。学习目标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郁达夫很早(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之后随着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他在日本生活期间受尽了屈辱和歧视。1937年,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五年之后他被日本人抓去被强迫做翻译官,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便暗中保护和解救很多革命同志。1945年,日本人残忍

2、地将他杀害。1952年,我国政府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他。之后,郁达夫被称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作者简介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3、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任务一: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及其典型意义;理清文章基本思路,把握其“形与神”。1.标题的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请回答并感受题目的意境与味道。“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以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2.在作者笔下,“故

4、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清、静、悲凉“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是这篇散文的文眼)3.朗读课文312小节,思考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描写了哪几幅图景?秋晨小院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日胜果图(11)4.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最怀念这些景物呢?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从作者怀念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深沉、宁静、古朴、厚重、悠远。故都之秋,天上地下,声色花影,都赋予以生命的音符,奏起生命的悲歌。任务二: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

5、语言鉴赏能力。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复杂的情感。1.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爱之深、爱之切。中间主体部分,描写了五幅图景,即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最后以议论收尾,仍然赞颂北国之秋,故都的秋可以说是郁达夫用心谱写的对北国之秋的一曲颂歌,这样在结构上就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清、静、悲凉”之情愫贯串于全文之秋景中。2.故都之秋可写的景物很多,如颐和园秋色、香山红叶、长城秋景等,这些都是名胜古迹,文中提到了“在南方每

6、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为什么作者不选取这些景写呢?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平凡常见的景物表现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3.既然作者笔下的秋景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是不是景物一点声音也没有,万籁俱寂呢?不是,有鸽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

7、的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何止一个“愁”字了得。写这么多声音却越发让人觉得寂静,是因为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4.阅读“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探究: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落蕊?花蕊满地,是视觉;脚踏花蕊,是触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写出了作者的细致体察,凄清感伤。灰土上留下来扫帚丝纹的落寞,正是作者内心的落寞。所谓“深沉”,就是郁达夫对于生命消亡的独特的、深邃的体会。5.阅读“秋

8、蝉的衰弱的残声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探究:作者为什么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个审美意象,它用生命歌唱,蝉声哀伤、忧愁。北国的秋蝉,因为树多,蝉的啼唱随处可听,秋天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肝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在故都的悲凉。任务三: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中“秋”的文化内涵。1.作者将故都之秋,写得优美而又动人,却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1)个人经历:郁达夫,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10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10年。1930年参加左联,常受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期间,上海杭州

9、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得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任务三: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中“秋”的文化内涵。(2)社会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3)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情愫已根植于作者内心,这影响作者对秋的体验。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

10、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的看法呢?说说你的理由。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还有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等语句可以看出,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岁月轮回,夏去秋来,郁达夫为什么要苦苦挽留秋天呢?南归一书中,冰心写自己害怕见不到母亲最

11、后一眼,从北平赶到上海,就为了最后看一眼病重的母亲。而郁达夫呢?本文写于1934年8月,日本侵略者占据着东三省的土地。“祖国你快点强大起来吧”(郁达夫沉沦)。作为一个希望祖国强大起来的爱国文人,作者感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所以连用两个“赶”字,害怕再晚一点就再也看不到故都。在南归中,冰心 陪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而郁达夫呢?他自己说,是“想在没有被入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旧日皇都”。他女儿郁飞说:“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50岁的郁达夫却在苏门答腊丛林被日军秘密杀害。作者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沉重心情去品味故都的秋

12、色、秋声、秋意,去思考故都的秋的人生况味的,而本文,也成了作者与故都的诀别书!1.请你从写景角度分析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差异。荷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故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细描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不著一“人”字;故则巧构了一幅“文人赏秋图”,“人”字嵌合其中。荷写景呈变异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故则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任务四:关联阅读。2.请你从抒情角度分析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差异。荷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

13、界是朦胧封闭的,有开端并无中继,忧愁、烦躁的情绪才现端倪便不复详说,此时此地的他是深掩情感的;故则是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情意世界是开放的、明朗的、温暖的。3.请你从语言角度分析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差异。朱氏之笔浸润了古典语言与外国语言的营养,并加以充分的消化、创新,以纯正的书面白话文呈现出来,即便在今天读来也不觉其陌生、拗口;郁氏同样有着古典和外国语言的滋养,但不避古语和外语借用的痕迹。4.请你从人性角度分析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差异。两名篇种种不同特点源自两位作者的性格、经历的差异。朱自清是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郁达夫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故都,是郁达夫一生的最爱,然而,一直到被害,他也没能再回到故都,请以我的故都的秋,别了为题,写一段文字,三百字左右。随堂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4-2《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