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小石潭记第 2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记得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吗?学生借助游踪回忆文本内容。(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这无
2、名小潭魅力何在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和柳宗元一起探山访水,看看小石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小石潭的景物有何特点呢?参照这一句式,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结合上节课对文章文意的疏通,找出小石潭的景物,注意圈画文中的相关语句。(2)运用上述句式,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3)带着自己的思考,小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小组结论,并在班级内分享展示。3.成果展示3.成果展示预设 1:这是一个曲径通幽的小石潭。语句:从小丘
3、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教师点拨:作者如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的呢?明确: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预设 2:这是一个水清见底的小石潭。语句:(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教师点拨:作者如何写出小石潭的清澈的呢?明确: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水
4、尤清冽”从正面直接写出了小石潭的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潭中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预设 3:这是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教师点拨:你是如何感受到小石潭石头的奇特之处呢?明确: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预设 4:这是一个树木青葱的小石潭。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教师点拨: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明确:这里
5、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张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预设 5:这是一个群鱼戏水的小石潭。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教师点拨:作者在这里是如何将群鱼写的这么精彩的呢?明确: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游鱼。“佁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作者通过定点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预设 6:这是一个曲折崎岖的小石潭。语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明
6、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教师点拨:作者是如何描绘小石潭的曲折崎岖的呢?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写出了岸势的参差不齐,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4.活动小结4.活动小结作为一篇游记,本文在写景时不仅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还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运用修辞,激发想象。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成就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特点的分析,形成整体认识,明确作者写景的不同手法,为后续的情感研读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二)(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如此奇美的小石潭,会引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
7、词句。背景链接:背景链接: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己任。弱冠之年(20 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不料革新失败。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 33 岁。改革同僚王伍也被贬谪,后因病郁郁而终;王叔文先是被贬谪,第二年又被赐死。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整整十年,他谪居永州,内心凄凉而孤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被贬期间,柳
8、宗元年近 70 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而柳宗元因“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即因为是“戴罪”之身,不能为母守孝。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内心的忧郁、无奈、悲苦又是何其复杂!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能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词句。(2)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归纳概括作者的心情,感受心情的变化。(3)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形成小组结论,在班级内分享,教师相机指导。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引起内心之“乐”,于是,兴致勃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乐:佁然
9、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时而动,时而静,“似与游者相乐”,好像故意跟人捉迷藏逗乐一样,“我”完全沉浸其中,得到自然的慰藉,“乐”在其中!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顺着潭西南而望,水源曲折,幽深不可测,再加小石潭周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心中被贬谪的孤寂、郁闷立刻被触动唤起,无限凄凉尽在心头。教师点拨:本文既有“乐”又含“忧”,既有同游者数人,却仍感孤寂,觉得“寂寥无人”,这样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明确:(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孤凄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
10、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孤凄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这种虽有人却似无人的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作者被贬永州,一个荒僻之处,人生理想大受打击,再加上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更是雪上加霜,内心有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作者因听水声而心生喜悦,继而发现石潭,心旌摇荡,迷醉其间,细赏游鱼,与鱼同乐,其乐为寄情山水之乐,而这种快乐毕竟是短暂的
11、。作者才华卓著却为朝廷抛掷永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心中自然长存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小石潭景色秀美却为竹树所囚,闲置荒郊无人欣赏,遭遇凄清,作者和小石潭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心中凄凉、孤寂、悲苦之感顿生,片刻欢愉俱散。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缘景溯情,深入理解游记中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及其深层原因。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我们穿过文字,随着作者一起探山访水,一颗孤独的“心”,巧遇一块孤独的“潭”,成就一篇千古美文。小石潭不大,潭中那一汪清水不多,但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读
12、一遍课文,在文字中触摸柳宗元复杂的情愫。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便寄情于山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人文字背后那份独特的孤独寂寞与清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拉通,化有形为无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当
13、堂练习当堂练习结合游记的线索,背诵全文。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基础作业:我们学完桃花源记,知道桃花源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更寄托着陶渊明的理想。结合所学谈一谈,小石潭只是作者描写的一处景物吗?拓展作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钻翎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柳宗元柳宗元游 踪发现小石潭水清石怪树青潭中景物水清鱼乐小潭溪流溪源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幽深冷寂记录同游者移步换景景物特写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