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沙(唐代)胡曾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 公元 前 7 7 0 7 7 0 年 公元 前 2 2 1 2 2 1 年 公元 前 4 7 6 4 7 6 年 公元 前 4 7 5 4 7 5 年匈匈奴奴燕燕齐齐楚楚秦秦宋宋吴吴越越晋晋赵赵魏魏韩韩齐齐燕燕楚楚秦秦晋晋七国形成七国形成三家分晋三家分晋:赵、魏、韩:赵、魏、韩(公元前(公元前403年)年)田氏代齐田氏代齐(公元前(公元前386年)年)1.1.形成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至中间东南西北至中间(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庞涓孙膑赵魏齐桂
2、陵救命啊!减灶计围魏救赵 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国的土地。公元前260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1.1.目的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2.
3、时间、人物时间、人物公元前公元前356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政治1.建立县制建立县制,由国,由国君君直接派官吏管理直接派官吏管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世卿世禄)(世卿世禄)3.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对有军功者授予爵
4、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损害旧贵族利益,利于新兴地主掌权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富强兵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崛起,但商鞅个人的命运却以悲剧结束,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场变革的成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一场变革的成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君虽死,变法犹存!商君虽死,变法犹存!成功徙木立信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思考:根据所示材料及本课相关内容,你认为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取信于民2.秦孝公的支持3.顺应历史潮流二、启示: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三、都江堰1.时间:战国后期。2.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4.作用:防洪、灌溉。5.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玉垒山鱼嘴防洪灌溉课堂小结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二、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富国强兵内容:(1)政治:建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军事:奖励军功。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
6、定基础。三、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牛刀小试课后反思1.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2.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3.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
7、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4.田家炳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感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有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是开拓事业的指路明灯,正如前人所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人们要掌握知识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他的捐资很大部分放在兴学育才上,做了四件善事。5.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6.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7.圣诗的溯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8.有时,面对芸芸众生的世界,我常为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瑟瑟和弦地奉上一曲;而身临那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灵魂,我只能进行一种自我的人生挣扎和灵魂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