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爱的心语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蛇蛇冯至冯至 蛇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 语言富有音乐美,节奏美;语言富有音乐美,节奏美;情感讲求含
2、蓄与节制,表现出高雅、绅士情感讲求含蓄与节制,表现出高雅、绅士的风度;的风度;意象独特丰富,意象的选择富于智慧;意象独特丰富,意象的选择富于智慧;意境能引起人的思索,蕴含哲理与智慧,意境能引起人的思索,蕴含哲理与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怎样赏析诗歌怎样赏析诗歌 分析诗从意象入手,因为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分析诗从意象入手,因为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背后是情感和意境。意象的背后是情感和意境。要知道诗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话语权力,就是要要知道诗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话语权力,就是要找到诗歌的找到诗歌的“暗示暗示”的哲理。的哲理。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为意象群,表达一个复杂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
3、成为意象群,表达一个复杂的情感和景象,让读者能够进行情景的再创造,隐情感和景象,让读者能够进行情景的再创造,隐现一种哲理,这就是意境。现一种哲理,这就是意境。知识卡片一、作家作品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自主学习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集则有山水东欧杂记。
4、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自主学习二、写作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慈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自主学习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子,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
5、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自主学习三、审美视窗冯至,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我心中始终把他当老师来看待。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义平生师友间”。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近的人。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自主学习冯至先生就
6、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奇特,这样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但是,在八十多年的生命中,也有几个知己。我个人认为,冯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漫长的开会历程中,有多次我们住在一间屋中。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谈,对时事,对人物,对社会风习,对艺坛奇闻,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丝毫分歧。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而谈。自以为人生幸福,莫大于此。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与时俱增,原因当然就在这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三、近义辨析1浅显浅薄浅显:浅近明了,容易懂。浅薄: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例句:给学生们上课
7、,我一般都使用儿童的语言,尽可能地_。我是一个_的人,我不知道怎样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未经涉世的内心。答案浅显浅薄自主学习2原形原型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原始的模型,特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 人。例句: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了“周老虎”的_,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在对秦可卿真实身份层层解读中,这一人物的_ 已经浮出了水面。答案原形原型自主学习重点突破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整体赏析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蛇的游走蛇的游走我的寂寞是一条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蛇的意象蛇的意象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
8、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表达了恋人不在身边,诗人倍感“寂寞”之情。第二节写第二节写“蛇蛇”的的“相思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乡思为相思谐音)间接表现法:间接表现法:“我我”的寂寞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姑娘的乌丝。取取“蛇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的浓郁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我”对姑娘的相思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暗示出来。古典诗词中制造古典诗
9、词中制造“双关双关”的手法很多,谐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晴晴”与与“情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有趣而微妙微妙达到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达到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谐音双关手法谐音双关手法“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又如南朝乐府又如南朝乐府西洲曲:西洲曲:“采莲南塘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由于“莲
10、莲”与与“怜怜”音同,音同,“莲子莲子”也即也即“怜子怜子”,“青青”即即“清清”,“青青”即即“莲子莲子”的颜色。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的颜色。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真的纯真。“丝丝”与与“思思”双关,意即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李商隐在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灰泪始干”。第三节写“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11、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梦境”的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应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年轻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合作探究蛇一诗一改蛇的传统意象的特征,将其变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通人性,有灵性,成了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侣伴”。诗人借这一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热烈
12、的单恋情思。诗歌创作中的比喻手法(1)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未知的事物变成已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很具体,把平淡的事物说得很生动。精讲点拨(2)比喻的本体,不是客观物象,也不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诗人在生活中所捕捉到的“感觉”,是一种基于心理学范畴的存在形态。如郭沫若的诗炉中煤,诗人以火红而炽热的“炉中煤”比喻自己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绪”,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张力,很容易使人在诵读之余联想到诗人情感的热烈和心理的激荡。精讲点拨(3)比喻的喻体的选择主要来自于诗人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与想象。它与比喻本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审美关系,既是对诗人感觉的美化
13、,更是引起读者进一步想象与联想的基础。精讲点拨一、文本审美1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本诗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二、四行押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审美写作2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体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的。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喻,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审美写作二、写作迁移在这首诗中,作者用“蛇”这个意象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请你选择某一意象,写一首现代诗,表达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审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