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o 第一节 概论o一一.对儿童、青少年的理解对儿童、青少年的理解o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o社会一个重要群体,o人生必经的重要时期等o 思考:什么是青少年?思考:什么是青少年?学习探讨作为社会工作者应有的儿童、青少年观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重点理解分析90后和00后)二十一世纪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青少年观?关于社区青少年;社会青少年;边缘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等o 二关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定义o 是现代性的一种产物,是为了应对各种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产物,是为了应对各种现代性问题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的一种职业化、专问题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的一种职业化、
2、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维护与促进现代业化的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维护与促进现代性的健康成长,帮助与支持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性的健康成长,帮助与支持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弱势群体。o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应该具有救济、治疗、预救济、治疗、预防、发展防、发展的功能 o 主要内容涵盖了儿童青少年生存、教育、健康、生存、教育、健康、就业、矫正、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就业、矫正、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以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求以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o 三.对儿童青少年事务的理解o 主要是围绕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劳动主要是围绕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教育、劳动就业、生活娱乐、
3、婚姻家政、社会交往、社会就业、生活娱乐、婚姻家政、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基本需求和儿童青少年群体生存与发展参与等基本需求和儿童青少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状况,政府及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依照有关的状况,政府及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政策和制度,在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定法律、政策和制度,在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的社会群体进行教育、开发、监督和管理年龄的社会群体进行教育、开发、监督和管理等过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服务事项。等过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服务事项。充權導向的青少年社会工作o(一.)充權的信念:充權工作學者(Solomons 1976)認為充權工作是一個工作過程,向無權無勢的服務對象,進行一連串的行
4、動介入,減少其無權感(powerlessness)。另一學者Staples指出充權工作過程是讓服務使用者獲得應有權力,發展這種權力,爭取及運用與行使權力的過程。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挑戰是創造一個環境,讓無權的弱勢社群,去發現、發展其自身的能力,應有的權力,並認同他們可以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困難,掌握自己的生活前途!o(二)以充權導向為工作手法o 青少年工作者角色轉移則由輔導員 counsellor,轉於教練 coach。擔任青少年的充權教練!o 1.重視過程也是結果(Process&Product)透過一連串參與處理事務,解決問題,意見表達的過程,可提升青少年自我掌握的能力(Self efficie
5、ncy)。o 2.重視建立平等關係 相信青少年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願意用心去聆聽青少年的切身關注,透過平等生活共同尋索出路。o 3.重視資訊開放o 知識就是力量,協助青少年掌握關注事務的知識和資訊,有助提高批判和決策能力。o 4.重視強項能力發揮 盡力發展青少年的內在潛能(Potential)及個人資質,讓其強項(Strengths)得以發揮,確認青少年對自身問題的掌握感。o 5.重視集體力量(Collective Power)從提昇個人能力到群體意識提昇,透過集體力量,促使不平等的程度、意識得以改變。o充權工作背後是基於信、望、愛;基於信,信得過青少年有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基於望,對青少年懷
6、抱希望;基於愛,愛不至於濫權、弄權,而在於去權、放權,讓青少年在愛與尊重中成長。关于杭州青少年空间o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o(一)发展背景o(二)发展阶段o 1以教育为主的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o 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o 3.以全面服务特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三)一些国家青少年社会工作简介o 美国o 香港第二章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论 儿童青少年发展问题涉及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儿童青少年发展问题涉及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遗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2、是遗传还是环境是决定发展的更重要因素?如果是两者同时起着主要的作用,那么它们如何共同影响
7、个体?3、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儿童发展是技能和行为不断积累的产物,还是包含着质的飞跃和阶段性变化的过程?4、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大人安排好了就能很好的成长吗?儿童是积极探索的还是被动接受的?5、个体的成长是稳定的还是开放式的变化?在什么程度上遗传和早年经历建立起终身的行为模式?是不是有“关键期”?以后的经历能否抵消早年的消极影响?6、发展在各个阶段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不同情境下儿童的表现是否一致?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其它o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类行为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模型:系统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系统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o 系统发展观系统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是系统发展变
8、化的结果,强调系统内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发展意义;o 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强调人-环境的拟合。o 两理论日趋融合,合力掀起研究领域中的一次新浪潮,这就是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o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瑞纳(Bronfenbrenner)提出。o o 他认为:传统研究者眼中的环境过于狭窄传统研究者眼中的环境过于狭窄只局限于只局限于儿童周围随时发生的事件和情况,他把环境视为一系列儿童周围随时发生的事件和情况,他把环境视为一系列相近结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学校以及儿童每天生活在相近结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
9、学校以及儿童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街道、社区环境。环境每一个层次都被认为对儿其中的街道、社区环境。环境每一个层次都被认为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童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o 他认为生态系统包括小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小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外系统(esosystem)和大系统)和大系统(macrosystem)等四个系统,家庭是小系统的一)等四个系统,家庭是小系统的一种,中间系统为两个小系统的连结,外系统为种,中间系统为两个小系统的连结,外系统为外在的环境脉胳,大系统是由外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的环境脉胳,大系统是由外系统、中间系统、小
10、系统受彼此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影响小系统受彼此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影响。理论假设o1.一个人有能力与其所在环境互动,能和其他人发生关联是与生俱来的能力o2.人在情境中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人与环境在此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的关系o3.基因及其他生物因素经常被视为是各种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o4.相互适应(goodness of fit)是一种个人与环境间互惠性历程的结果,是经由一位适应良好的个人在一个具有滋养性的环境中相互交流而获得的o5.个人的行为是目标取向的,是有目的的,人类为了适者生存而竞争,因此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环境给个人的主观意义内涵o6.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所在的
11、环境之中o7.个人的人格是个人和环境经年交流的长期发展的结果o8.个人生活经验是可以产生正向改变的o9.所谓的问题指的是生活中的问题,要了解个人问题应将个人置于其所生活的整体空间来理解o10.为了协助案主,社工人员应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o 理论要点理论要点:人处于生态系统中人处于生态系统中,某个要素哪怕是最微不足某个要素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改变都将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道的改变都将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影响着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生存和发展。要达到生态系统其他各个要素的生存和发展。要达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必须认识到他们之间是平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必须认识到他们之间是平等、
12、和谐、联系的等、和谐、联系的,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发展来达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发展来达到另一方的发展到另一方的发展,如果那样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如果那样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和谐发展系统的不和谐发展o 核心观点核心观点:不存在不适当的人,也不存在不适当的环境,不存在不适当的人,也不存在不适当的环境,在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上或许有相对的和谐或在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上或许有相对的和谐或者不和谐。者不和谐。相关概念:相关概念:生命周期、人际关系、胜任能力、角生命周期、人际关系、胜任能力、角色、生态地位、适应力色、生态地位、适应力生态系统理论提供给社会工作者:o 1.一个更宽广、更统一更为综合的视野,对人类及其
13、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有全盘和动态理解o 2.对事情的主题和部分可以持多重的观点和思考方式o 3.鼓励采用一种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有弹性的方法o 4.鼓励采用多重方法,并促进各种评量工具和助人程序的使用按生态系统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主张:o 1。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是二元论,即人与情境以及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o 2。社会工作实践发生在人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面上o 3。交互作用发生在系统与环境的交面上o 4。在交互关系中,两个系统都受到变化力量的影响o 5。当交互作用促进有机体生长和发展并同时改善环境,从而为所有依赖环境提供养料的系统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时,社会工作实践的开展是最为成功的个体与环境交流的框
14、架(TIE)o(一)介入评量 诊断:个体在环境中情况(生活中的问题,环境压力,人际历程等)o(二)构成要素 应对行为:面对环境,人有意识地努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某些控制.资料和应对模式:环境品质:o(三)生态图 绘制生态图的步骤:o 1.先画一个圆表示家庭系统,家庭成员性别分别用几何图形来表示o 2.画出另外的圆圈,来代表与这个家庭有互动的其他系统或组织(如学校、亲友、医院、等)o 3.将这个家庭或案主与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品质或联系用直线和箭头表示出来。(如 直线、虚线、锯齿线等,箭头表示能量流向)实务工作者要与案主分享这幅图,以赢得他的积极参与。干预策略:o 1.增进适应的技巧:降低个人源于
15、压力经验所负责出来的挫折感,可分为内置资源(指的是自尊心及问题解决的技巧)和外在资源(包括家庭,社会网络及组织支持)o 2.增进个人胜任能力:去除环境障碍,增进个人的人格力量o 3.重组生活空间o 4.重新调整时间的步调、时程和韵律,如生理时间,心理时间和文化时间o 案例背景o 案主,男,14岁。现在就读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中预备班(9)班,特别爱好体育,曾经在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上得过奖。四年以前由于母亲有外遇,父母离婚,案主由父亲抚养。父亲从事运输行业,早出晚归,案主生活无人照料、学习没人辅导、心事无人倾诉。于是,结交了一些行为不良的朋友,常常晚回家,学习处于不及格,常常违反校纪校规,如,损坏
16、公物,扰乱上课秩序等。有时还出入网吧。去年有了继母。继母43岁,曾从事宾馆服务行业,自己有一个比他大2岁的男孩,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很重视,目前为了帮助他补习功课,辞职在家。但是,案主觉得,继母是外人,常常有抵触情绪,从来不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在继母的眼里,他是没有主见,经常犯错误的孩子。父亲觉得这孩子是可以教好的,苦于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o 这是一个多层面的实践手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工和案主的真诚和创造性、勇气和常识。它是个案主和社工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并不是纯粹的功能执行者,而是有目的的主体。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
17、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当采用优势视角的时候,你可以期望你工作的本质和你与案主关系的激发将发生惊人的变化。o 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o以优势为本,即坚信存在于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的能力o何为优势?o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当人们挣扎、应对和抗争虐待、创伤、疾病、困惑、压迫甚至其自身的易误性之时,人们能够从他们自己、他人和他们周围的世界获得东西。人们获益于其反复尝试,即
18、使是那些施加伤害的东西。人们不但获益于成功的经验,而且获益于困难和失望经验。o 优势视角还不是一种理论,尽管在此方向的发展已经日趋明显(Rapp,1998)。它是它是做事和与人相处的一种思维方法。做事和与人相处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为检验实践世界提供了一个好的放大镜。任何实践的手段,最终都得靠实践者和案主的解释。它包含着假设、花言巧语、道德和一系列方它包含着假设、花言巧语、道德和一系列方法法。任何实践方法的重要性和有用性不在于它可以独立去测量事实,而是在于它如何更好地为案主服务;如何提升我们的价值;如何为特殊环境里的案主增加改变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希望和憧憬。优势视角特点优势视角特点 o每个个人、团
19、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o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o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o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o关怀、照顾和脉络。o如何发现优势?如何发现优势?o 仔细聆听;o 适时询问有关问题生存问题o 支持问题o 例外问题o 可能性问题o 评价问题 o以优势为本的实践要素:o承认痛苦承认痛苦;o激发优势的话语激发优势的话语;o情境中的行动情境中的行动.o以优势为本实践的主要策略:o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o对问题给予较少的关注;对问题给予较少的关注;o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谈论问题。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谈论问题。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所
20、坚持的六项原则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所坚持的六项原则 o 1。助人过程的首要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症状和缺点。o 2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的和伙伴性的关系一种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权力,而非一个人凌驾于另外一个人之上的权力。o 3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案主是助人工作的指引者。我们可作为关怀社区的生活顾问。o 4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o 5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的方法鼓励助人活动应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景之中。o 6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在进行正规的精神健康治疗或者提供正式的社会服务之前
21、,应优先考虑原生的资源。青少年优势或抗逆力视角的核心理念青少年优势或抗逆力视角的核心理念 o 1高危青少年可以做得到。高危青少年可以做得到。o 2所有的个人都有内在的抗逆力所有的个人都有内在的抗逆力。o 3人和地方可以创造差异。人和地方可以创造差异。o 4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言传身教胜于一切。o 5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我们对内在能力的信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我们对内在能力的信念开始的。念开始的。o记者记者6年追踪问题女孩年追踪问题女孩o 她想说话,但父母和 姑父母都是聋哑人o 她想与人沟通,但她耳朵 渐渐失聪无药可救o 她非常渴望好好活着,但 绝望一次次缠绕着她o 昨天再次自杀,谁能拦住她 生理学、心理学
22、、社会学理论o 成熟势力学说 o 精神分析学说o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o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o 信息加工理论 o 生态学o 社会文化理论 第三章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儿童青少年成长与发展 n 第一节 个体发展阶段论n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 年龄性年龄性特征和多样性多样性特征 n生理发展(动作和感觉技能)n认知发展(语言和智力)n社会发展(情绪、道德、自我认同、性别角色、友谊和同伴关系)n请大家自学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请大家自学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8 8阶段发展理论、哈维格阶段发展理论、哈维格斯特发展任务理论等斯特发展任
23、务理论等感觉统合问题及其预防 o 所谓感觉统合就是大脑将o 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o 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o 综合处理,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使个体和谐有效地运作。大脑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发生运作失灵,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o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丽丝博士认为:七岁以前,人脑像一部感觉处理器,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印象。儿童在这一阶段经常动个不停,忙于寻找各种感觉刺激,很少用大脑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是他们的感觉运动发展这一阶段是他们的感觉运动发展期,期,
24、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如能通过适当的运动以获得感觉运动的经验,那么对日后读书、写字等认知学习、保持稳定的情绪以及适应社会所需具备的感觉统合能力等,都将有极大的帮助。o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o 1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有此孩子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o 2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计算,抄错题等。o 3听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o 4本体统合失调:表现
25、为缺乏自信心,消极退缩,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手脚笨拙等。o 5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爱哭、爱玩生殖器等。o一般而言,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主要一般而言,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以下几种:o 胎位不正所产生的固有平衡失常;o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o 早产或剖腹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o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o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支撑力不足。关键期理论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叫”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
26、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儿童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抓住“关键期”进行良好的教育,如同农民不误农时进行播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期对于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来讲,如果本质上的刺激没有发生在一个特定时期,这个区域的功能就会丧失,而且无法再重新获得。o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近千名儿童进行研究,认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lOO,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48岁,又获得30(达到80),其余的20在817岁这9年中获得。o 婴儿个月时,是学习咀嚼的最佳时期。这时可喂干的食物。这样一个月后,他就能伸手抓住东西
27、。o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o 岁半岁半是教育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敏感期。父母应高度重视这个阶段,这时期儿童学的将大多数成为他以后生活中有益的习惯。o 岁是学习书法的最佳时期。o 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o 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o 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敏感期。o 学习音乐、绘画的敏感期也在幼儿阶段(岁培养音乐素质;岁培养某些体育天才)。依恋理论o 依恋概念: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结。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早期依恋的性质还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依恋发展的阶段 o
28、鲍尔贝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o(1)前依恋期(03个月)。无分化社会性反应阶段。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o(2)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分化性社会化能力发展阶段。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o(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依恋特定对象的持久感情联结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
29、依恋情感,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婴儿借助自主运动能力主动接触依恋对象,主动寻求依恋对象对他的关注 o(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这时,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母亲的离开是暂时的,并不是抛弃他,母亲是爱他的,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开始习惯与同伴或不熟悉的成人进行交往。儿童也学会了延迟等待,这种延迟等待给儿童提供了以独立的方式探索自己的世界的重要基础。o 霍夫曼(Hoffman,1977)将儿童早期的同伴关系发展过程为四个阶段:o(1)整体移情阶段:儿童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情绪苦闷的信号,使自己也感到不愉快。o(2)自我中心移情:儿童知道别人是苦闷的,但
30、他们只在自己也感到苦闷时才作出同病相怜的反应o(3)儿童开始了解到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是不同的。o(4)儿童对他人体验的真正移情开始发展。这时的移情能力使儿童体会到他人的内心情绪状态,能与同伴建立更密切、和谐的合作关系,以完成共同活动和达到共同目标。鲍尔拜称这一发展为目标修正同伴关系依恋的类型 o 心理学家艾恩沃斯(MaryAinsworth)应用“陌生陌生情境测验情境测验”将婴儿区分为四种不同依恋类型。o 第一类是安全依恋型安全依恋型(secure),这一类人数最多,约占60%。他们与母亲分离时明显不安(担心、惦记等),母亲回来时主动迎接(热切地扑向母亲、要母亲抱等),与母亲亲热一会儿之后很快平
31、静下来并继续玩耍;o 第二类是不安全不安全-回避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一类约占20%。他们总是专注于玩具或周围环境事物,母亲离开时不哭不闹、无动于衷,母亲回来时似乎视而不见甚至回避,与母亲分离或重聚都表现得比较冷漠;o 第三类是不安全不安全-矛盾型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他们表现为过份地“粘”着母亲,母亲离开时非常愤怒或十分消沉,母亲回来时却又行为矛盾,一下子哭着要母亲抱,真的要抱他了却又赌气似地“硬要”挣脱出来。与母亲重聚并不能使他们得到安慰并平静下来。这一类儿童约占10%。o 第四类称为不安全不安全-不规则型不规则型(insecure-
32、disorganized):他们时而表现为第二类,时而表现为第三类的情形,不太规则。后三种类型都称为不安全依恋型。促进成长和改变的核心条件o 米歇尔认为:o 1.案主生活圈的因素(40%)o 2.良好助人关系的质量因素(30%)o 3.安慰剂效应(15%)o 4.技术操作和理论原则(15%)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o 一。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因素o 易感因素(个人的、环境的)具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倾向o 促发因素(个人的、环境的)引发心理问题或使心理问题显著恶化o 维持因素(个人的、环境的)出现问题后使问题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o 保护因素(个人的、环境的)阻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对案主作出积极反映有意
33、义保护性因素包括:o 一.个性倾向性o 二:支持性家庭环境o 三:外部支持系统风险因素o 风险:个体在一个特定时期感染病或健康状况改变的可能性o 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分析 P36P36 个性倾向性 恶劣家庭环境 外部支持系统缺乏几个重要的概念o1.1.气质气质是一种稳定的、独立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继发认知、动机等心理特征,是由情绪等衍生来的心理特征,它是人与人之间,除了高矮胖瘦等在生理上,或在智力上的个别差异以外,另一项与生俱来的个别差异。儿童气质特点归纳为9个方面:1、活动量;2、规律性;3、对新刺激的反应;4、对生活改变的适应能力;5、反应强度;6、情绪状况;7、注意力坚持度;8、注意力分
34、散度;9、感觉阈。儿童气质类型:安乐型、困难型、慢吞型 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o2.自尊o 是一个人自我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尊亦是直接影响个人成就的关键,大量研究可以证明,拥有高自尊的人必定能够主动把握时机创造较高的成就,而低自尊的人即使面对机会也会消极地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从而自我放弃。o 高自尊与低自尊的特征3.依恋类型o4.心理控制源o 是有关个人性格及/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它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内心状态。内在控制源者认为事情的结果是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关的,而外在控制源者则认
35、为结局不是由个人所控制的。o Seligman将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o5.自我效能感o 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o 分“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
36、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o 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产生“行为结果不可控制”的结果期待时,会产生“无助感”。o6.防御机制o 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o “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o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o 自恋性防御机制: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o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
37、幽默等。7.父母教养方式o 背景资料o 刘某,女,1988年8月出生,小学毕业后一直辍学在家,没有一技之长。现在与外公、外婆同住,父母对她很少关心,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要靠低保维持生活。患有哮喘病,体形十分肥胖。性格内向自闭,很少出门与人交流,曾经有过自杀行为。案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各自又再组建了家庭,把案主扔给了年迈的外公、外婆后就不闻不问。案主的生活基本上都要依靠外公、外婆的退休金,小学毕业后案主不想拖累外公、外婆主动要求休学。案主患有哮喘病,由于用药的关系导致病理性的肥胖,对自己的外形十分的自卑,小学毕业后就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家中,几乎从不出门,更不敢与陌生人说话。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
38、爱,和外界又缺少交流,案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曾经有过自杀的行为,幸好被外公、外婆发现,及时制止。案主目前在家自己看看书,学点知识。o 背景资料o 仲某,男,1987年7月出生,初中肄业。上海市宝山区人,性格内向,懒散、无上进心。经常迷恋网吧,彻夜不归,与不良青少年接触密切。o 案主自幼父母离异,此后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婚,案主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全家靠政府的低保度日,生活上非常艰难。在小学时,案主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由于长期缺少必要的母爱和家庭的约束,到了初中便一落千丈,无心学习。无所事事的案主平日里就天天逛网吧,痴迷于网上游戏,经常彻夜不归,总是和他那群“哥们”混在一起。这样,他连
39、初中都没毕业就结束了自己的读书生涯,最终也只能拿到初中肄业证书,连最起码的劳动手册也无法办理。风险因素与发展风险因素与发展o关于多变风险模式关于多变风险模式 o 理论假设:P.36在儿童应对他们环境网络中的压迫性因素和保在儿童应对他们环境网络中的压迫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技巧较低时容易产生行为问题。护性因素的技巧较低时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当环境网络中的压迫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与儿当环境网络中的压迫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与儿童的应对技巧平衡时其中之一的任何少许改童的应对技巧平衡时其中之一的任何少许改变都会导致儿童行为的转变。变都会导致儿童行为的转变。这个观点使我们得以摆脱单变量的分析模式这个观点使我们得以
40、摆脱单变量的分析模式弹性弹性(保护性因素)o 第一类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它与公众对弹性的理解一致,认为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o 第二类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o 第三类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倒。o(1987年)提出弹性即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性过程。o 在儿童的弹性发展中在儿童的弹性发展中,保护性因素是通过哪些途径保护性因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o(1)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
41、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o(2)减少由于(长期的)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o(3)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弹性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提高来实现。o(4)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期而创造机会。弹性研究中发现的弹性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重要效应几个重要效应1.1.压力缓冲效应压力缓冲效应:Gore和Aseltine(1995)通过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胜任感(mastery)和社会性一体化等具有明显地减消心境压抑的作用,即,具有压力缓冲效应(stress-bufferingeffect);而生活重压、过度劳累以及糟糕的人际关系,与一年之后高水平的压抑心境高度相关。研究还发现,
42、以上所述因素的压力缓冲效应有特定的范围。比如,来自朋友的支持并不能减轻家庭压力的影响,反过来亦是如此。来自朋友的支持对男孩有缓冲作用,但对女孩却没有这种效应。Gore和Aseltine认为在女孩子身上,社会关系中的支持与感情投资更可能是紧密纠结在一起的。Belle(1982)也注意到,女孩交流情感秘密的倾向更强,意味着那些提供支持的人也可能把自己的压力带到这种关系之中。2.2.间接链锁效应间接链锁效应:是指虽然有些变量看似与儿童发展到成人的某些结果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变量的确起了重要作用。比如,Masten,Morrison,Pelle-grini等(1990)指出,个人素质低(如低IQ)、家
43、庭不完全、父母养育质量低劣,与青少年时期的破坏性行为、消极生活事件均有关联。他们强调了良好养育对本来可能发生的毒品滥用、触犯法规和少年早孕起到预防作用。Small(1995)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酗酒与父母及邻里对他们的活动缺乏有效监控密切相关,若父母和邻里同时监控不力,青少年酗酒的事情就会频繁发生。Kuh和Maclean(1990)则发现,父母离异会使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工作职位低下,会使其子女患心理疾病、青少年时早婚的可能性及婚姻破裂的可能性增加,再婚率也偏高。这些结果显然是以早期父母离异所造成的后果为中介的 o3.3.敏化和钢化效应敏化和钢化效应 :o 压力及逆境会不会增加或减少对今后消极
44、经历的脆压力及逆境会不会增加或减少对今后消极经历的脆弱性弱性,若增加了对今后消极经历的脆弱性若增加了对今后消极经历的脆弱性,就是敏化就是敏化效应效应,反之则是钢化效应。这两种效应皆可能发生。反之则是钢化效应。这两种效应皆可能发生。决定压力及逆境具有敏化或钢化效应最重要方面是决定压力及逆境具有敏化或钢化效应最重要方面是,先前的压力经历被认为是否可以控制先前的压力经历被认为是否可以控制,是否成功应是否成功应对过去了对过去了,以及这种压力经历是否增加了控制感、以及这种压力经历是否增加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弹性并不只是蕴居于健康的个性或积极经历之中,弹性还来自于曾经以某种形式
45、与压力抗衡过,机体成功应对过有害于其系统的经历。案例分析第四章第四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程序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程序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评估程序o 一。评估一般程序一。评估一般程序:o倾听、收集资料、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会谈和观察、与儿童及有重要影响的他人会谈 o二。评估的主要维度二。评估的主要维度关键的资料变项 重要的生态系统 相关的资料来源o三。三。评估原则评估原则(心理测量学):P。44-45o四。四。评估应注意事项评估应注意事项:P.45评估原则(心理测量学)o 1.评量应使用标准化的程序o 2.功能的每一方面都需要使用多个项目来进行采样o 3.这些项目应是能够合计起来的资料,为功
46、能的每一方面提供可量化的分数o 4.这些分数应是标准的,使个体能够与相关参照群体进行比较o 5.有关发展的各种变数应根据发展的年龄层次有相应的参考群体o 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观点,评量程序必须是可信的准确的评估应注意事项评估应注意事项o 1.在儿童实际年龄和行为年龄水平的差异o 2.症状出现的频次和持续时间o 3.症状出现的数量o 4.社会劣势程度o 5.行为难以驾驭程度o 6.青少年的人格或整体适应情况o 7.儿童心中痛苦感的程度o 评估工具评估工具:关于儿童行为问题、o 家长心理卫生、o 儿童和家长的自尊、o 控制源、o 社会支持、o 生活事件和变化、o 家庭功能、o 婚姻满意度、o 家长
47、满意度 对案主进行预估o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个人的o 环境的o 目的是了解案主生活经历、认知、情绪、行为等特征,环境系统和互动情况o 分析解释资料分析解释资料:组织资料,推理解释、认定问题。o 收集方法:观察、询问、已有资料利用、向专业人士询问、访问调查等案例讨论第二节 观察和会谈 观察观察会谈种类会谈种类:以儿童为中心的会谈、与父母的会谈、核心家庭会谈、学校会谈、法庭会谈会谈阶段会谈阶段:初始阶段 中间阶段 结尾阶段 o 在观察和询问亲子关系时、应该把以下几在观察和询问亲子关系时、应该把以下几点作为初诊会谈的内容点作为初诊会谈的内容:o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安全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
48、忽视而出现的问题o 父母满足孩子对身体照顾、食品、住处和衣服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忽视而出现的问题o 父母满足孩子青少年期对情绪关怀、温暖、接纳和爱的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虐待或忽视而出现的问题o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是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对 控制、摆脱限制和纪律的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惩罚、虐待或过分纵容而出现的问题o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早期)对智力刺激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忽视而出现的问题o 父母满足孩子(青春期)对与年龄相称的自主权和责任心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要求过高或疏于管理或过度保护而出现的问题o 在家庭评估的内容中,应该包括父母关系,以及在家庭评估的内容中,应该包括
49、父母关系,以及他们共同满足孩子需求的能力。以下各点值得进行他们共同满足孩子需求的能力。以下各点值得进行常规探查:常规探查:o 所有参与养育孩子的人:包括其生身父母、继父母、养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o 当孩子与在婚或同居父母同住时: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以及分担照顾孩子的程度o 单亲家长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o 如父母分居离异,一方与孩子同住,另一方定期看望孩子,双方养育孩子的配合情况o 在家庭评估的内容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内容在家庭评估的内容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内容是家庭的地理情况与社会关系。以下是一些需是家庭的地理情况与社会关系。以下是一些需要常规评估的重要条目:要常规评估的重要条目:o 家庭在社区中
50、的地理位置,与学校、商店、大家庭等的距离,有无被孤立隔绝的问题o 人口数与房间数的比例,有无拥挤问题o 生活质量,有无安全或卫生方面的问题o 父母的经济来源、经济需求或收益权 o 在为有多重问题的家庭进行咨询,并有多个在为有多重问题的家庭进行咨询,并有多个咨询机构参与时,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非常关咨询机构参与时,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非常关键点,以对家庭环境进行更广泛的生态评估:键点,以对家庭环境进行更广泛的生态评估:o 参与咨询机构的名单o 各机构参与咨询的时间长短o 各机构参与咨询的原因o 对儿童的观察对儿童的观察o 儿童对问题、应对策略和防御模式的描述o 儿童对父母和老师针对自己的问题所持观点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