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厘清武高妙的劝说艺术,厘清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秦伯的。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2 2、析文中人物形象。、析文中人物形象。气质如华,以柔克刚华春莹华春莹铿锵有力,有理有据赵立坚赵立坚幽默风趣,不卑不亢汪文斌汪文斌中国外交官“外交天团”春秋时期形势简图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冲晋争霸,郑国首
2、当其冲。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从军事力量军事力量上看:郑国是上看:郑国是寡不敌众寡不敌众,大敌当大敌当前前,兵临城下兵临城下从从情势上情势上看:郑国是看:郑国是危在旦夕危在旦夕,计无所出计无所出从从地理上地理上看,秦偏西,郑偏东,中间是晋。看,秦偏西,郑偏东,中间是晋。郑国处于郑国处于腹背受敌腹背受敌,进退失据进退失据的状况,的状况,郑国的危机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学习活动一:预习自检学习活动一:预习自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
3、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
4、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也已连用加强语气用:任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
5、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而:连词,表修饰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有益于君:于君有益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敢:表尊敬的谦辞 烦:烦劳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6、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
7、的夹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取独。也,表判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通餍餍,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8、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子犯:狐偃的字。敝:损害与:结
9、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 学习活动二:烛之武的外交艺术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烛之武退秦师文章虽短,却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请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行文思路,并勾画出表现烛之武外交艺术的语句。行文思路(关键词):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相关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烛之武2.2.烛烛之武何许人也?之武何许人也?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圉正”(yy、养马的长官),大概、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相当于西游记西游记里所说的里所说的“弼马温弼马温”吧。被举荐使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思考思考:语言:举重若轻、不卑不亢、步步深入外貌:老态(今老矣)心理:心中有怨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发牢骚)动作:奋不顾身(夜缒而出)烛之武本身富
11、有才华,但壮年时不受重用,危机关头才被临危受命。虽然心中苦闷,但也依然,只身出使敌营,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为什么是烛之武?为什么是秦伯?A.秦晋围郑,国家危在旦夕需要有人站出来。B.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成为备选人物。C.郑伯任用烛之武烛之武成为谈判代表。D.秦晋围郑,晋为主,秦为辅;郑得罪晋,而没有得罪秦秦可以争取。E.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没在一起单独与秦接触的机会。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秦晋围秦晋围郑郑临危受临危受命命战争原因两军分驻埋下伏笔提供条件夜缒出城开端发展说退秦说退秦师师高潮3、烛之武仅用了短短百余字就劝退了秦军,
12、请结合勾画的语句具体分析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军的。烛之武劝退秦军,其言辞体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游说艺术。请你走进烛之武,透过他的语言表述探究其中运含的说话技巧。重点研读第三段,梳理一下烛之武的游说层次,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劝退秦军的?如何一步步说服的相关语句劝说角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亡郑利晋,与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为秦着想,诱之以利:舍郑有利,存郑利秦表格续相关语句劝说角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13、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巧设离间: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荐未来,劝秦谨慎:望未来,晋将阙秦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秦晋围秦晋围郑郑临危受临危受命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离晋师撤离坦然知亡,解除戒心(示弱)阐明利害,晓之以理(有害)为秦着想,诱之以利(有利)层层深入分析利弊开端发展高潮引史为例,巧设离间(离间)推荐未来,劝秦谨慎(瓦解)结尾说话技巧1、示弱:以礼示人,主动示弱。以退为进,既承认自己面临的不利局面,衬托对方的强大,满足对方心理预期,同时降低对方戒心。2、利诱:以实示人,主动分析。向秦伯分析了亡郑
14、的害处、舍郑的好处,一利一弊,利弊对比,秦伯不会不动心。3、离间:以史示人,挑明局势。充分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引史为例,指出晋言而无信;推测未来,晋将阙秦。促使秦伯下定决心退兵助郑。学习活动三:形态迥异的人物画像 左传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本文虽然短小,却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形象可以概括为“三士”辩士、勇士、志士,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三种身份。2、文中提到了三位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形象鲜明,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果你是
15、一个士人,你更愿意投效三位君主的哪一位?请结合课文说明理由。)3、你认为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知难而上勇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一己之力说退秦师。1.辩士、勇士、志士 烛之武郑 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善于决策,政治手腕了得。晋 侯清醒理智,有着霸主的胸怀和谋略。郑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
16、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护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
17、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郑 伯晋文公秦穆公文章中对佚之狐只有一句话: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精准刻画其过人之处:对局势发展研判精准;对烛之武的智慧判断精准;对秦晋之间的关系判断精准;对郑伯的知人善任判断精准。3.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佚之狐烛之武任务:小组讨论 整合探究 左传具有明显的崇德尊礼的儒家思想特征,“礼”可以说是
18、左传一书的灵魂。在书中,作者反复用“礼也”的肯定语气来赞赏某事合乎礼,用“非礼也”的否定语气批评某事不合乎礼。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理解春秋时期“礼”的思想内涵。任务:小组讨论 整合探究 接上(2)二是“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对国家的前途不利,这是不明智的。三是“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这里的“仁”指“仁义”,“知”指“明智”“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这三个中心词都与“德”相关,可以称作“仁德”“智德”“武德”,而“德”又是内化了的“礼”。所以,晋文公选择退兵,也是在践行“礼”的准则。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礼”包含着儒家所倡导的“仁”“信”“忠”“义”“知”“武”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个人行为和国家邦交的准则。任务:小组讨论 整合探究 探究2:秦国背弃与晋国的联盟,转而与郑国结盟,还派了人帮助郑国守国,其行为是否合乎“礼”?秦穆公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对君主来说,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联盟只是暂时的利益结合体,在这个联盟之中,他首先要保护的是秦国的利益,其次才是秦、晋两国联盟的利益。如果他盲目地为了联盟而攻打郑国的话,那么对秦国来说,他便是一个不合格的君主。为了国家利益,他可以放弃原有的联盟。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行为是合乎“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