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林 庚1理解“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品味关键语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新诗创作和研究唐诗完全的统一起来。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作者简介文学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实事求是,客观)(2)创见性(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3)专业性(针对性、
2、专业术语)文体知识一、(1-3)陈述现象、提出疑问:“木叶”为何被诗人钟爱二、(4-6)解答疑问:“木”与“树”不同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三、(7)作出结论:“木 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一字千金。结构梳理速读课文(1-2段)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作用: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
3、的线索就是“树叶”。线索: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作者就先说树,再说叶,接着说树和叶的结合“木叶”最后是“木叶”的发展“落木”(树-叶-木叶-落木)速读课文(4-6段)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绿叶发华滋。皎皎云间月,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灼灼叶中华。1.在4-6段阐释中,“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
4、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意象颜色感觉韵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微黄 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浓阴匝地干燥不湿润饱含水分空阔洗净绵密之意,斩断柔情春夏之交疏朗清秋气息飘零之意褐绿色繁密绿色 褐绿中透着黄色合作探究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2.“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3.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
5、”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2.“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是
6、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但作者没有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在说理分析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小结1、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引人入胜。2、读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梳理出清晰的文脉。文章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弄清行文的顺序、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抓住体现文章论证思路的连接词。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逻辑之美。主 题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