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曾被封为荆封为荆国公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文,又称,又称王文公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家,他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他在诗、
2、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有补于世于世”,“以适用为本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21年年1212月月1818日日-1086-1086年年5 5月月2121日)日)司马光司马光(10191019年年1111月月1717日日-1086-1086年年1010月月1111日)日)北宋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字君实君实,号号迂叟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
3、水先生。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资治通鉴通鉴。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了大官僚大地主和
4、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罢黜新法,恢复旧制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宋神宗写作背景 “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书信的意思。古人的意思。古人写信,
5、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1 1、“报报书书”、报任安书(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2 2、“与与书书”、如:与朱元思书(吴均)、如:与朱元思书(吴均)3 3、“上上书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4 4、“答答书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等,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文题解说:文题解说:强聒强聒重重念念冀冀君实或见君实或见恕恕也也辟辟邪说邪说难壬难壬人人不不恤恤国事国事 胥胥怨者民也怨者民也会会晤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度度义而后动义而后动qing qing g
6、ugu chngchngj j shshppnn rnnn rnxxxxddwwdudu再三考虑。再三考虑。读文正音读文正音批驳批驳 计划计划考虑考虑顾念,忧虑顾念,忧虑全全1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政见不合“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矛盾不可调和“具道所以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写信原因:回应回应司马光司马光的的抨击抨击,陈说推行新法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的缘由。品读2 2、措辞有何特点?、措辞有
7、何特点?措辞彬彬措辞彬彬有礼有礼3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语调语调含蓄委婉含蓄委婉暗藏锋芒暗藏锋芒品读 盖盖儒者儒者所争,所争,尤尤在于在于名实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之理得得矣。今君实矣。今君实所以所以见见教教者者,以为,以为侵官侵官、生事生事、征利征利、拒谏拒谏,以致以致天下天下怨怨谤谤也也。盖:发语词盖:发语词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儒者:这里指读书人尤:特别尤: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名义和实际 得:清楚得:清楚所以:所以:.的原因的原因 见:动词前相当于代词
8、,我见:动词前相当于代词,我 以致:因而招致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毁谤怨谤:怨恨毁谤 译译:读书人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特别在于于名义和实际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清楚了。现在君实您指教了。现在君实您指教我我的原因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因而招致天下人的天下人的怨恨和毁谤。怨恨和毁谤。第2段某
9、某则以谓则以谓受命于受命于人主人主,议议法度而法度而修修之于朝廷,以之于朝廷,以授授之于之于有司有司,不为侵官;,不为侵官;举举先王之政,先王之政,以以兴利除弊,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理财,不为征利;不为征利;辟邪说辟邪说,难壬难壬人人,不为拒谏。,不为拒谏。至于至于怨诽怨诽之多之多,则,则固固前知前知其其如此如此也。也。则:却则:却以谓:以为,认为以谓:以为,认为 人主:君主,皇帝人主:君主,皇帝议:议定议:议定 修:修正修:修正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授:交给授:交给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举:施行举:施行 以:表
10、目的,来以:表目的,来辟邪说:辟邪说:批驳批驳不正确的言论不正确的言论难壬人:难壬人:排斥排斥巧言献媚的小人巧言献媚的小人前:预先前:预先 如此:这样如此:这样 译译:我我却却认为认为从从皇帝皇帝那里接受命令那里接受命令,商议商议法令制度,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又在朝廷上修正修正,把它把它交给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施行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有利(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来兴办有利(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整顿财务整顿财务,(这)不能
11、算是(与民)争夺财利;(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批驳不正确的言论不正确的言论,排斥排斥巧言谄媚的小人巧言谄媚的小人,(这),(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1.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观点?解析文本解析文本2.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12、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光忤逆“人主人主”旨意,违背旨意,违背“先王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扣帽子】思路清楚、逻辑明晰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辩论高手】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
13、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生事/不不为征利为征利/不为拒谏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咄咄逼人】习:习惯习:习惯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以:把以:把 恤:忧虑,顾念。恤:忧虑,顾念。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乃:才乃:才 量:估量、考虑量:估量、考虑众寡:多少众寡:多少 抗:抵抗,斗争。抗:抵抗,斗争。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为何为何”汹汹:大吵大闹汹汹:大吵大闹 人人习习于于苟且苟且非一日,士非一日,士大夫多大夫多以以不不恤恤国事、国事、同俗同俗自媚于众自媚于众为为善善,上,上乃乃欲变欲变此,而
14、某不此,而某不量量敌之众寡,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欲出力助上以抗抗之,之,则则众众何为何为而不而不汹汹汹汹然然?人们人们习惯习惯于于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把不不顾念顾念国家大事、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当做好事,皇上才才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考虑政敌的政敌的多少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抵抗抵抗他们,他们,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第3段盘庚之迁,盘庚之迁,胥
15、怨胥怨者民也,者民也,非特非特朝廷士大夫朝廷士大夫而已而已。盘庚不。盘庚不为为怨怨者故改其者故改其度度,度度义义而后动,而后动,是是而不见而不见可悔可悔故也。故也。如如君实责我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以膏泽斯民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曰今日当当一切不事一切不事事事,守守前所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知。胥:全,都胥:全,都 非特:不仅非特:不仅而已:语气词,罢了而已:语气词,罢了 为:因为为:因为 度:计划度:计划度度义而后动:义而后动:考虑考虑到(事情)到(事情)适宜适宜就采取行动。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是:认
16、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如:如果如:如果 膏泽膏泽斯民:斯民:施加恩惠施加恩惠给人民给人民当:应当当:应当事事:做事。前一事事:做事。前一“事事”字是动词,后一字是动词,后一“事事”字字是名词。是名词。守:墨守守:墨守 知:领教知:领教盘庚迁都(的时候),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对上位者怨恨的的全全是老百姓,是老百姓,不仅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因为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计划,他,他考虑考虑到(事情)到(事情)适宜适宜就采取行动,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反悔
17、的地方的缘故。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就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惠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领教的了。的了。1.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习于苟且”解析文本解析文本 人人 士大夫士大夫“不恤国事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同俗自媚于
18、众”上上“欲变此欲变此”2.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天下“怨谤怨谤”众众“汹汹然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利、拒谏”造成的。造成的。解析文本解析文本3 3、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19、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知。”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王安石借“盘庚迁殷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度义义而后动而后动”是是而不见而不见可悔,可悔,表达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以及自己施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行变法的坚定决心。无无由由会晤会晤,不任区区不任区区向往向往之至!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由由:机会 会晤会晤:见面见面 不任不任:不胜不胜 区区区区:小
20、,用作自称的谦辞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向往:仰慕仰慕【翻译翻译】没有没有机会机会见面,内心不胜见面,内心不胜仰慕到了极点仰慕到了极点!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第4段答司马谏议书指责保守派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无所作为、墨守成规墨守成规书信常规书信常规的结尾的结尾交代回信交代回信的缘由的缘由驳斥司马驳斥司马光的观点光的观点 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变法是正确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
21、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的决心。总结全文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1.1.行文简洁行文简洁,结构严谨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结构非常严谨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使文章短小精悍。2.2.反驳
22、的方法多样反驳的方法多样(1)(1)直接直接反驳反驳,如如“为天下理财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为征利”。(2)(2)举出根据举出根据进行反驳进行反驳,如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廷,以授之于有司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而是合理合法的。(3)(3)举出史实举出史实进行反驳进行反驳,如如“盘庚迁都盘庚迁都”。3.3.气势磅礴,
23、寓刚于柔。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挡。(3 3)擅用反语,如)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然?”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主题归纳主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