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洵苏洵六国论文体知识:文体知识:1.1.论,论,是古代是古代散文散文的一种的一种文体文体,以,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分为两种:分为两种:(1 1)政论)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 2)史论)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供治国借鉴。2.2.六国论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史论。“六国论六国论”是省略式短语,是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倒装省略句,应是
2、应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齐、楚、燕、韩、赵、魏韩、赵、魏六个国家。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六国也曾“合纵合纵”对抗秦国,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秦国“远交近攻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瓦解,相继灭亡。苏洵,苏洵,字明允字明允,号老泉号老泉,
3、汉族,眉州眉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均被列入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畅,笔势雄健,著有著有嘉祐集嘉祐集二十卷,及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包括:包括:“韩柳韩柳”、“三苏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
4、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将军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与契丹、西夏作战6060余次,余次,败多胜少,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20万万两,绢两,绢3030万匹;向西夏纳银万匹;向西夏纳银1010万两,绢万两,绢1010万匹,茶万匹,茶3 3万斤。这万斤。这样样“陪邻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结果,助
5、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六国论的。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地缘战略战略写作目的写作目的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对妥协政策进行讽刺。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赂赂l l秦秦 六国互六国互丧丧sngsng 率率shuishui赂秦耶赂秦耶yy 小则获小则获邑邑y y 思思厥厥juju先祖父先祖父 暴暴pp霜露霜露 无无厌厌 yn yn 草草
6、芥芥jiji 下咽下咽 ynyn 与与yy嬴而不助五国也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洎j j牧以谗诛牧以谗诛 革灭革灭殆殆didi尽尽 当当tngtng与秦相较与秦相较 或未易或未易量量lingling 悲悲夫夫 f f 为为wiwi秦人积威之所劫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日削削xuxu月割月割 苟苟gugu以天下之大以天下之大第 一 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赂秦”国家的角度来说,赂秦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从“不赂秦”国家的角度来说,失去了助力第 二 段思考: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考: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对
7、比论证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先祖父先祖父:开疆辟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尺寸之地”后人后人:割地赂秦“今日割五城五城,明日割十城十城”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艰难不易艰难不易草率随意草率随意鲜明的对比“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夸张)六国屈服退让六国屈服退让秦国加紧侵略秦国加紧侵略“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这个比喻地突出了这个比喻地突出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对 比比小邑小邑大城大城得百倍得百倍失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欲大患大患数量上数量上得难得难献易献易有限有限无厌无厌奉繁奉繁侵急侵急程度上程度上不尽不尽不
8、灭不灭道理上道理上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六国论课件(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六国论课件(35张PPT)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第 三 段第三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第三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所为六国所为赂秦赂秦:韩韩、魏魏、楚楚割让土地割让土地不赂秦不赂秦赵赵齐齐燕燕与与嬴而不助五国嬴而不助五国亲附秦国亲
9、附秦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土,义不赂秦。丹以荆卿为计丹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惜其用武而不终谋略不当谋略不当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思考: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考: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举例论证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举例论证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破灭的结果破灭的原因剖析“不赂者以赂者丧”证明假设论证假设论证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第
10、四 段总结六国总结六国“赂秦赂秦”的原因的原因 苏洵明确地指出,只有提升自身的实力,不为他国的不为他国的政治、经济或军事的政治、经济或军事的“积威积威”所胁迫,所胁迫,这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为积威之所劫为秦积威之所劫赂秦得一夕安寝秦兵又至不为不为积威之所劫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北宋不为辽积威之所劫用兵、用武用兵、用武第四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四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假设论证假设论证理清结构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11、(2 2、3 3):论证中心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第第2 2段段:论述: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韩、魏、楚)第第3 3段段:论述: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齐、燕、赵)(齐、燕、赵)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 4、5 5):作出结论):作出结论 第第4 4段: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段: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第5 5段: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段: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层层层层推推进进作品主旨作品主旨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意在
12、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辽、西夏的积为借鉴,不要被辽、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赂而胜之道。托古论今 讥时之弊六国破灭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赂赂 秦秦 力力 亏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数量上程度上程度上道理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赵亡之悲剧(总(总 分)分)(第一段)(第一段)(总分)(总分)(第二段)(第二段)(总分)(总分)(第三段)(第三段)为国者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所劫哉(第四段)(第四段)(引古)(引古)(递
13、(递 进)进)毋从六国毋从六国破亡之故破亡之故事事(第五段)(第五段)(讽今)(讽今)(并(并 列)列)不战胜负判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智力孤危败亡(分(分 总)总)抚今追昔,以史为鉴抚今追昔,以史为鉴1 1、六国论中、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 2、六国论中、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是因为“,”。3 3、六国论中、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4 4、六国论中、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主旨的句子是“,”。答案答案1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 3、暴霜露斩荆棘、暴霜露斩荆棘4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