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六国论复习课复习课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二、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其实:古,那实际上;今,转折副词。其实:古,那实际上;今,转折副词。2.思厥先祖父。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祖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承接关系。然后: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承接关系。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
2、,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话题至于: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话题。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人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人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者虚构的有情节的事情。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者虚构的有情节的事情。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能够,许可等。8.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又。再:古,两次;今,又。9.率赂秦耶。率:古,全部,一概;今,率领,草率。率:古,全部,一概;今,率领,
3、草率。10.始速祸焉。速:古,招致;今,迅速。速:古,招致;今,迅速。11.刺客不行。不行:古,不到不行:古,不到去;今,不同意。去;今,不同意。1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古,结交;今,跟。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分析。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大:形作名,大的地盘。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道理。理,名作状,按道理。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后,名词作状语,在后,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之后。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击退。
4、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作动,坚持到底终,形作动,坚持到底。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事,名作动,侍奉。礼,名作动,礼待。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事,名作动,侍奉。礼,名作动,礼待。西,名词作状语,向西。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10.则无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名作动,咽下。下,名作动,咽下。四、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洎牧以谗诛(无标志,诛,被杀)2.2.判断句: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是故燕虽小国而
5、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也)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四、按要求解释下面多义词。1.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介词,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呢)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介词,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6、,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介词,拿)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介词,凭着)3.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连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因果连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但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连词,但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转折连词,却)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连
7、词,却)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转折连词,可是)(表转折的连词)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承接连词)4.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代词,代燕赵之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它,代赵国)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代词,自己的)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六国)其孰能讥之乎其孰能讥之乎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吾其还也(表示商量的语气,还是)吾其还也(表示商量的语气,还是)5.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8、势。(代词,代秦国)(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的标志/的)6.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副词)7.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跟,和)8.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9.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以前)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练习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逝尊长敬称。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
9、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提示:提示:B B项中项中“厌厌”应为应为“满足满足”。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n)思厥先祖父(ju)抱薪救火(x)B如弃草芥(ji)暴霜露(bo)弊在赂秦(lu)C燕赵之君(yn)洎牧以谗诛(j)为国者(wi)D当秦相较(tn)革灭殆尽(di)日削月割(xu)答案:答案:D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D率赂
10、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答案:答案:D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 始:起初。B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C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D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为。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礼遇。答案答案 B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相继。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D非兵不利 兵:兵器。答案:B 7对句子中加点字的
11、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 亡:失去。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答案 B10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以趋于亡 A/B/C/D/答案答案 B B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
12、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B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答案 D 1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 答案 D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
13、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
14、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
15、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16、责怪)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丰厚)D佐当寇之韩、魏(支持)答案C 解析厚:优厚,优待。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以五倍之地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 而不免于灭亡 而见利之浅 C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世 且不知天下之势 D 常为之深思远虑 以为必有可自安之计 答案答案C 解析解析C项均为项均为“的的”。A项前为项前为“凭借凭借”,后为,后为“来来”。B项前为项前为“却却”,后为,后为“而且而且”。D项前为项前为“对对”,后为,后为“认为认为”。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史论,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
17、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答案答案B 解析解析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是秦国进攻殽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危险了。4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3分)(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分)答案(1)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2)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解析文言文翻译除兼顾直译、意译之外,还要注意其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之”“疾”,(2)中的“委”“折”。另外,(2)句中“以”后面的省略成分要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