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解析与专练 考点: 1. (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2. (清)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3. (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4. 汉初三杰 5.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节选)与史记荆轲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
2、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实词推断 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实词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实词推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五、联想推
3、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实词推断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屡试不爽:爽,差错。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实词推断 “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
4、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考题对接】 一、(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明)丘濬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尧弼,以年至乞致仕。上命乘传以行陛辞,特敕光禄赐酒馔,内帑赐宝镪三千贯。于时同朝公卿,谓公行不可无言以赠。既而西洛耿公适来,代公与其僚倪张二公议,谓予与公同官;且偕出翰林,有斯文之好,而以赠言见属。 公,蜀人也。自古蜀多文学之士,入皇朝来,百年于兹,而蜀之文名,始大著于公。
5、公始以尚书蔡氏传发解于乡,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擢官翰林、在馆阁二十余年,凡国家大制作、大纂修,无不与焉。既而出教两京太学,为天下儒宗。晋陟春官长贰者,逾十年,稽古礼文之事多所建明。属朝廷更化,大礼仪、大丧纪,丛于一时。如祧庙祔庙之议,皆百年以来无前比者,经公裁酌,遂为定制。他如亲藩典制,外夷朝聘与夫学校科贡之类,举有成规。公于春官邦礼之任,可谓克称而无负矣。然而喋喋者,犹或不满于公,岂孔子所谓命也哉? 盖天之于贤人君子也,每欲成全而扶持之,使其道大行于天下。然亦或有泥之者,使之不尽行。虽若废之,而实所以振励激昂之,使成全其大者焉。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
6、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盖当道学大明之世,众人剿说雷同之时,进步于极高之颠,求罅于至足之余,甚欲以其所见表著于世,补昔人之所未备,而为之忠臣。然以拘于职务,方为圣天子所委注,未暇也。兹以年至,方将具疏,乞身于九重,以偿其夙昔之志。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公归矣,古之圣贤不求合于时,而求合于道;不求知于人,而求知于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其所著述多在晚年,及是时成一家之言,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恶知喋喋于我者,非所以尽忠益于我者哉?公其念之哉!好恶出于一时,是非定于百世,人其如命何?公行矣,予且尾公后。公居西蜀
7、,我居海南,相望数千里间,幸而不死,尚及见书之成。 (选自丘濬集,有删节) 【注释】内帑国库。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春官: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 (2)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陟春官长贰者 陟:提升,提拔。 B属朝廷更化 属:适逢。 C方为圣天子所委注 委注:信任,重用。 D以偿其夙昔之志 偿:回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8、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偕出翰林 示赵弱且怯也 B使成全其大者焉 蛟龙生焉 C兹以年至 请以剑舞 D尚及见书之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周尧弼公告老还乡所作的赠序,作者因与周公同朝为官,且同出翰林院,还有共同的诗文爱好,所以在众人提议下,当仁不让地接下了写序的任务。 B作者回顾了周公在翰林院、两京太学、礼部等处的工作经历,盛赞周公在典章制度修纂和礼仪文化改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周公才干的钦慕之情。 C文章中提及的“喋喋者”对于周公的不满和催行,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而实质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
9、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 D作者不仅是周公的同僚,更是周公的知音,他在叙写周公的履历和遭际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甘愿追随周公而去。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自 幼 有 志 于 圣 贤 之 学 翻 阅 简 册 辄 有 著 述 之 意 其 在 太 学 也 尝 与 诸 生 疑 辨 辑 录 成 书 归 而 进 于 朝 矣 一、(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答案】 1(1)但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竟 然催促他走,(这)难道不是上天想成全周公向来怀有的志向,急切地只担心他延迟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 (2)弥补先儒的不足,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在天
10、地之间留下不朽的盛名,这是我向来对周公的期待啊。 【解析】 (1)关键词“趣”,同“促”,催促;“汲汲”,急切地;“惟”,只;“未决”,没有下定决心。 (2)关键词“阙”,不足;“垂”,留下;“素”,向来。 2D【解析】D句意: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偿:满足、实现。解释错误 3A【解析】A均为连词,而且,表并列; B语气词,无实义/兼词,“于此”; C介词,因为/介词,用;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4C【解析】C“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面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辞官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错。将客观效果当作主观意图了。这其实是作者化不利为有利,鼓励、劝慰周公的。
11、5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 翻 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 【解析】句意为: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 “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的主语都是“公”,故中间应断开; “其”指的是“周公”,其前应断开; “在太学也”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 “与诸生疑牌”“辑录成书”是周公在“太学”时所做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 “归而进于朝矣”是周公问朝后做的事情,前面应断开。 【译文】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人周尧弼,因为年老辞官
12、退休。皇帝命令他乘坐驿车离开朝廷,特别赐给他光禄大夫的职位和酒席,从国库中赐给他三千贯钱。那时同朝为官的公卿大臣,都说周公离开朝廷,大家不能不写文赠送。不久西洛耿公正好到来,代替周公和他的同僚倪、张二位商议,说我和周公在同署任职;而且都是翰林院出身,爱好共同的诗文,于是让我写下文章赠别。 周公,是蜀地人。自古蜀地多出文学之士,本朝至今一百多年,然而蜀地文风盛行的名气,是从周公开始发扬光大的。周公最初是凭借尚书蔡氏传在乡试中取得魁首,进入朝廷策对,被朝廷赐进士及第,提拔到翰林院。在翰林院二十多年,但凡是国家的大型撰写、编修,没有不参与其中的。不久出任南京和北京国子监教员,是天下儒学的宗师。升任礼
13、部的正副职长官。过了十年,在考查古事和礼乐仪制方面多有建树。适逢朝廷改革,大型礼仪、重要丧仪,都集中在那一时期。比如远祖庙和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的议论,都是百年以来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经过周公的裁度考虑,于是成为固定的礼制。其他的像分封帝王宗室亲属的典章制度,外国朝见天子和学校科举之类的事,都提出了固定的礼制。周公在礼部负责国家礼治之事,可以说是尽职尽责而没有辜负朝廷。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有的还对周公不满,难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意吗? 大约上天对贤者和君子,往往想要成全,因而扶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德行在天下广为流传。然而也有时会出现拘泥不化的人,使他们的德行不能完全推行。即使看上去像是在为难
14、他,但实际上是以此来激励振奋他,使他的成就更大啊。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大约正是道学昌盛的时代,众人都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的时候,周公还能在极高的境界中进步,在极满的境界中寻求不足,他很想用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昭著于当世,补充前人没有完备的地方,这样来做一位忠臣。然而他被职务所拘束,又被天子所信任,因此没有闲暇的时间。现在他因为年纪到了,才准备疏文,向朝廷辞官退休,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于是催促他动身,这难道是上天想要成全周公的夙愿,急切地让他离开,唯恐他行
15、动缓慢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周公回乡了。古代的圣贤不追求符合时世,而追求符合道义;不追求被他人所了解,而追求被上天所了解。只要还有一口气,这个志向不容稍有懈怠。他的著作大多在晚年,到了那时就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补充先贤的缺失,给后世树立典范,留下不朽的名声在天地之间,这是我向来期望周公能做到的。怎么知道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不是在尽显忠义有益于我的呢?周公您还是想想这个吧!人的喜好和憎恶出于一时,是非曲直在百世之后才有定论,人能拿命运怎么样呢?周公你走吧,我即将跟随在你的后面(退休)。你住在西蜀,我住在海南,遥遥相望几千里,希望我不会亡故,还能见到你著作完成。 二、(清)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16、 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清)刘曾 夫楼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 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汉阴之西北隅,秦、晋诸君子建夫子庙,面江背湖,创开巨丽,后起危楼,宏模壮规,与晴川、黄鹤二楼,鼎峙相望,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楼也。 嗟乎!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当其时,笔削独断,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而公谷左胡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抢攘于金戈铁马之间,而讨贼大义,如揭日月,
17、东鲁心传,若合符节。是岂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经生家占毕穷年,皓首一室,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也耶?则夫子所读之书,必谓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如当日周德虽衰,而鲁有仲尼;汉祚虽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则坐老洙、泗,而东周之志,托诸空言;一则固守弹丸,而歼吴灭魏,竟成遗憾。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穷如是耶! 今试登楼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间,月明星稀,横槊而赋者,犹有存焉者乎?东指吴会,彼楼船铁锁,拥三世之业而据长江之险者,犹有存焉者乎?于乎!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
18、者乎!吾愿登斯楼者,无徒咏汉阳芳草与晴川黄鹤,同作眺览嬉游之想,盖所以作忠臣义士之气,而非以供骚人墨士之娱。此春秋楼之所以有记也。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 (2)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 肖:刻画 B笔削独断 削:删除 C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 赞:夸奖 D汉祚虽微 祚:福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托春秋以见志 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遗迹于往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然因之重有慨矣 臣之壮也,
19、犹不如人 D今试登楼而望 吾尝跂而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不凡,第一句对此楼命名为“春秋楼”发出疑问,既扣住标题,又便于下文展开议论,起到一石二鸟之功。 B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保存蜀国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汉朝血统,而这也是春秋的忠义精神体现。 C经学专家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遵循春秋的纲常去发掘。 D文章虽题为“记”,实际上以“议”为主,议中有史实,议中有见识,议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读来顿生无限感慨。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铜 台 湮 销 吴 宫 草 埋 亦 知 数 千 百
20、年 后 摩 荡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与 鲁 之 东 山 遥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楼 者 乎! 二、(清)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答案】 1(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解析】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2C【解析】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 3B【解析】B“
21、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 4C【解析】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 5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解析】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
22、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译文】 楼为什么用“春秋”来命名呢?考据春秋是鲁国历史,东周以来,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先圣孔子担心年代久远君臣大义不能阐明,不得已用尊崇鲁国的方式来尊崇周王朝,借助春秋来表达心志,这就是有“春秋”这本书的原因。 像汉代从汉灵帝、汉献帝以来能保守先王的府藏,不以向东迁都为异,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想
23、要用保存蜀国的方式来保存汉朝血统,记述春秋的志向,而这也是有“春秋”之人的原因。 汉水南边的西北角,秦晋的君子在那里建夫子庙,面朝大江,背对湖水,开阔美好,后边建起高楼,规模宏伟壮丽,和晴川楼、黄鹤楼形成三方对立之势,在上面刻上夫子读春秋的画像,这就是有“春秋”这座楼的原因。 唉!春秋这本书是万世的道德标准。当创作之时,删改决断,就是像子游、子夏那样有文学才华的人也不能添加一词,公谷左怎么能够得其全貌?关夫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起自行伍之间,在战争之中忙忙碌碌,讨伐贼子的节义像日月运行一样光明,与孔子的想法完全吻合。难道一定要像经学专家那样穷其一生,钻研经典到老,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
24、帙残编?夫子所读的书籍一定是春秋,然而对此我还有感慨啊。 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就像当初周王朝虽然衰微,但是鲁国有孔子;汉朝虽然衰微,但是蜀国有关夫子。但是一个老于洙水泗水,东周之志只能寄托于文词议论;一个固守弹丸之地,歼吴灭魏的志向最终成了遗憾。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为什么遭遇的困窘像这样! 现在试着登楼远望,那武昌夏口之间,月命星稀,横握长矛作赋之人还在吗?向东指向吴会之间,那楼船铁锁,拥有三代功业占据长江天险的人还在吗?唉!铜雀台已经湮灭不在,吴宫已被荒草埋没,也同样知道几千几百年后,振荡日月,仗恃乾坤,高大巍然和
25、鲁国的东山遥相对峙的还有这春秋楼吗?我希望登上这座楼的人,不要只吟诵感叹汉阳芳草和晴川黄河,一同抒发观赏游玩的想法,能够用来抒发忠臣义士的志气,不仅仅来供文人墨客的娱乐。这就是我创作这篇春秋楼记的原因。 三、(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唐)柳宗元 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及刘梦得书,往复甚善。类非今之长人者之志,不唯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甚盛甚盛!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谕,乃得悦服。用是尚有一疑焉。兄所言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此诚当也。乘理政之后,固非若此不可;不幸乘弊政之后,其可尔耶?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
26、。苟然,则贫者无赀以求于吏,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市于吏,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兄若所遇如是,则将信其故乎?是不可惧挠人而终不问也,固必问其实。问其实,则贫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赋矣,安得持一定之论哉?若曰止免贫者而富者不问,则侥幸者众,皆挟重利以邀,贫者犹若不免焉。若曰检富者惧不得实,而不可增焉,则贫者亦不得实,不可免矣。若皆得实,而故纵以为不均,何哉?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富者税益少,贫者不免于捃拾以输县官,其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已,必将服役而奴使之,多与之田而取其半,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主上思人之劳苦,
27、或减除其税,则富者以户独免,而贫者以受役,卒输其二三与半焉。是泽不下流,而人无所告诉,其为不安亦大矣。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然使其大幸而役于下,则又不可。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堵虽驱之不肯易也。检之逾精,则下逾巧。诚如兄之言。管子亦不欲以民产为征,故有“杀畜伐木”之说。今若非市井之征,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推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递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实?不得其实,则一社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须一定制,而后兄之说乃得行焉。蒙之所见,及此而已。
28、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理,则其说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说其在可用之数乎? 因南人来,重晓之。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议,愿同梦得之云者。兄通春秋,取圣人大中之法以为理。饶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无所论刺,故独举均赋之事,以求往复而除其惑焉。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盖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 又闻兄之莅政三日,举韩宣英以代己。宣英达识多闻而习于事,宜当贤者类举。今负罪屏弃,凡人不敢称道其善,况又闻之于大君以二千石荐之哉!是乃希世拔俗,果于直道,斯古人之所难,而兄行之。宗元与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驰者也,兄一举而德皆及焉。祁大夫不见叔向,今
29、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书虽多,言不足导意,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选自柳宗元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这是一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2)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富者操其赢以市于吏 市:收买 B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 省:反省 C若曰检富者惧不得实 检:查看 D而人无所告诉 告诉:报告申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必劳申谕,乃得悦服 设九宾于
30、廷,臣乃敢上璧 B兄所言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 弃甲曳兵而走 C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又闻兄之莅政三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信的开头,柳宗元明确表明,有利于民生是“政理”之本。他赞赏元藇与其他“长人者”不同,来信所谈的是“以富庶且教为大任”,而不仅仅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可见,他对当时统治者搜刮赋税、盘剥掠夺的现象,表示不满。 B柳宗元在信里除了揭露当时贪官污吏“贿赂行而征赋乱”的弊政以外,更积极提出“均赋税”的主张,即通过彻底清查户口、核实田产、严格法制、推举贤者等措施,革除弊政,以
31、利发展生产。 C柳宗元认为,关心民众,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渠道,不能“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泽不下流”。而文中所说的“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D这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主要是同他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信中对“征赋乱”痛加批判,更对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同情。全信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有诸多启示。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兄 云 惧 富 人 流 为 工 商 浮 窳 盖 甚 急 而 不 均 则 有 此 尔 若 富 者 虽 益 赋 而 其 实 输 当 其 十 一 犹 足 安 其 堵 虽 驱 之 不 肯 易 也 三、(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答案】 1(1)像这样,如果不统一划定田界,核实民户贫富的名实是否相符,却暂且重新改变做法,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2)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却勉强谈论它,应该被长辈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无法得到你深切中肯的言论。 【解析】 (1)“一定”,统一划定;“核”,核实;“姑”,暂且;“其”,语气副词,表反问,怎么能。 (2)“强”,勉强;“为所”,表被动,被;“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来”,使动用法,使来,这里引申为得到。 2B【解析】B.“省”,察看、过问。句意为于是穷人更加挨饿死亡而无人过问。 3A【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