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敦颐爱莲说目 录情境导入研读课文学习目标课文总结自读课文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解 题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
2、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文体介绍学习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重点)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正字音自读课文蕃fn淤泥y濯zhu清涟lin不蔓不枝mn亵玩xi隐逸y鲜有闻xin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宜乎众矣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一词多义香远益清动词,远播。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3、子的独立性。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花之富贵者也宾语前置的标志。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东西。者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的人。判断句的标志。反复诵读 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多只沾染(污秽)洗水波过分艳丽更加竖立亲近而不庄重疏通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4、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隐居避世叹词,表示感慨应当少研读课文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01“莲”A、请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B、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5、。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02A、分析“菊”正衬的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B、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
6、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03A、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谓”“噫”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课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