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的历史沿革和内涵政史学院政史学院苗碧苗碧 110710051长城的起源“楚长城”说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有长城,号曰方城。”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载:“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考古资料证实“列城”说 列城的连接“城”说 城的扩大和延长“堤”说 对遗留堤坝的利用“封”说 新说法“封”示意图东周列国长城 最初作用重在限定相互之间的边界,而非最初作用重在限定相互之间的边界,而非抵御游牧民族抵御游牧民族 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楚和齐 列国相互之间修筑了大量长城 之后,在抵御骑兵攻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之后,在抵御骑兵攻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 战术上的转变:车战到骑兵战术 赵、秦
2、、燕习弓马 农业中国与游牧草原的分离农业中国与游牧草原的分离 秦、赵、韩的北界长城 汉族势力扩张至草原边缘 限制边疆人民进入草原,主动分离(对内作用)难以整合游牧和农耕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强迫劳役的大量使用,由封建走向帝国秦代长城秦代长城照片既有连接、改线也有大量新建秦代长城是秦帝国自我选择的一种边疆界限 对内政策的反映 史记载: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匈奴兴起在此之后 秦长城加速了匈奴的兴起处理过剩军队的需要 征伐南越 修筑秦驰道、秦直道等等对秦代长城的认识汉长城 规模空前的防御工程 最长 长城真正开始发挥抵抗游牧民族的作用 汉长城和秦代长城相比,最大的变化时在西部得到
3、了很大延伸。这既展现了汉代疆域的扩张,也反映了汉代中央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强烈对抗。延伸西部长城的目的:控制西域,形成对抗匈奴的同盟 防御性占领,避免为匈奴所占对汉代长城的认识 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长城修建的低谷时期 宋长城宋长城(图为现在残存于山西岢岚的一段)(图为现在残存于山西岢岚的一段)金界壕自嫩江西岸、西至大青山的所谓大定、明昌的这条南路界壕 约2500公里分支、内外以及北部进入今俄罗斯和蒙古的界壕 约700公里金界壕遗址照片金界壕遗址照片明长城全图明长城明前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 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增建烟墩、烽堠、戍
4、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明中叶(14481566)长期的大规模兴筑 主要分布于九边重镇,包括著名的辽东边墙明后期(15671620)长城的重建和改线 蓟镇 黄崖关长城 重要的防御工程 战术:历代长城防御工程在阻止小股敌军入侵掠扰方面,都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 战略:长城作为整体防御工程所起作用也是明显的对明长城的认识 长城建设史上工程技术的最高峰长城建设史上工程技术的最高峰 首先是在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关城 水关 墙台 敌楼 烽燧、烽台 其次,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 最明显:大量用砖包砌 规模空前的边境开发规模空前的边境开发 长城修筑工程 移民实边 军屯、民屯、商屯 游牧民族内附 互市 官办的贡市、关市、马市民间的民市、月市、小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清长城 康熙的“不修边墙”令 实际也有修筑 一种说法:沿运河、黄河等修建了规模很大的长城,但很粗糙,存留很少谢谢大家,有请龚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