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63875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4 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3.哲学来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4.哲学有正确和错误、科学和非科学之分。5.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思想、观念)6.方法论: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7.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7.具体科学知识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8.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2)联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1.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3、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理说、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水、气、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元素说、原子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

5、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从内容上看)(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4.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

6、、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1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7、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具有阻碍作用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3.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运动的规律性(运动、规律)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

8、法论(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

9、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

10、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

11、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2、。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量变与质变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内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13、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

14、统一中把握对立。4.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与实践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

15、.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

16、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

17、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

18、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社会存

19、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

20、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5.2社会历史的发展1.物质资料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

21、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关系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关系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23、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24、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2)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5、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地位及要求: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6.1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

26、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在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

27、活目标。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3)如何培育

28、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广大青年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在

29、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产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3)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社会历史性特征:主体差异性:具有阶级性;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民群众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1)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

30、的因素。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2)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而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得到。(3)努力奉献

31、的人是幸福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32、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第七课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4)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

33、度等是文化的载体。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4.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

34、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7.2正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家及特点(1)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5、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6、,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

37、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重要性: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

38、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4)如何发扬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39、兴的中国梦。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1)含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2)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样性(1)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

40、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如何对待各民族文化态度: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关系: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2)对策: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民族思

41、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对策: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

42、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43、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决定因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44、,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2)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

45、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3.

46、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怎样建设文化强国(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坚定文化自信(1)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含义: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