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8 1998年年1 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人类要在2121世纪生存下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去,必须回头2500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前孔子(前551前前479)名)名丘丘,字,字仲尼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教育家家。论语论语是记载是记载孔子孔子及其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言行的书,是儒家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的重要经典著作。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
2、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四书:四书:论语论语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子孟子五经:五经:诗诗书书 礼礼 易易 春秋春秋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
3、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四海之内皆兄弟。欲速则不达。朽木不可雕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弄清思路,理解课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难点:孔子的主张。难点:孔子的主张。解题:解题:季氏季氏?颛臾颛臾?关键词语是:关键词语是:将伐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伐:攻
4、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是非正义的事。颛臾(颛臾(zhuny)冉(冉(rn)有)有 社稷(社稷(shj)彼相(彼相(xing)矣)矣 虎兕(虎兕(s)出于柙()出于柙(xi)椟(椟(d)近于费(近于费(b)相(相(xing)夫子)夫子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康”是谥是谥号,号,“子子”是尊称,前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冉有(前冉有(前55
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岁。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季路(前季路(前542前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做季康
6、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文中人物文中人物孔子、冉有、季路、季氏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权臣家臣(学生)老师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争权夺利礼治仁政文文 谋谋 武武 勇勇背景简介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要
7、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朗读把握朗读把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物的身份和语气。叙述人叙述人孔子孔子冉有冉有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见于于孔子曰:孔子曰:“季氏将有事季氏将有事于颛于颛臾臾 。”译文:译文:季氏将要攻打季氏将要攻
8、打(附属国附属国)颛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拜见孔子,臾,冉有、季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行动。”理解文章理解文章状语后置谒见,拜见孔子曰:孔子曰:“求!求!无乃无乃尔是过尔是过与与?夫颛臾,?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
9、要讨伐它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呢?”无乃无乃与?与?:相当于相当于“恐怕恐怕吧,吧,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是”宾前宾前尔是尔是过过:责备你,责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名作动,过错责备责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以:用,让,介词;为:担任,动词 以 之为:把(他)封为 之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译文:那颛臾,从前周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啊这,指示代词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 1、文章共写了孔子
10、与冉有的几次对话?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2、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3、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想一想想一想1.1.对于对于“将伐颛臾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课文第一段问题课文第一段问题明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明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地说成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有事”,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接
11、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理由有三:理由有三: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不可伐不可伐不必伐不必伐不当伐不当伐2.2.对于攻伐颛臾,对于攻伐颛臾,孔子是什么态度,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冉有曰:冉有曰:“夫子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欲也。”译文:译文:冉有说:冉有说:“季康子想要攻季康子想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这样做样做)呀。)呀。”指季康子,当时对大
12、夫、老师、长者都可称“夫子”“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用什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么方法驳斥?推卸责任(开脱自己)。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陈力就就列列,不能者,不能者止止。危而不持,颠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扶,则将则将焉焉用彼相矣?用彼相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要辞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要辞职职,(盲人盲人)站不稳却不去护持,将要跌站不稳却不去护持,将要跌
13、倒却不去搀扶,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呢?焉:何焉:何省略句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列:职位就:担任,居止:不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且尔言过矣且尔言过矣,虎虎兕兕出于出于柙柙,龟玉毁于龟玉毁于椟椟中中,是谁之是谁之过与过与?”译文:译文: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犀牛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过:过错;独角的犀牛关猛兽的笼子木匣子与:同“欤”思考:孔子又一次驳斥了冉有的什么观点?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夫子欲之,吾二
14、臣者皆不欲 孔子是怎么样驳斥冉有的?孔子在孔子是怎么样驳斥冉有的?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画出相关的句子来。些比喻?请画出相关的句子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椟中。引证引证类比类比比喻比喻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面对孔子的责问,冉有是怎样辩解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2、3、4段段冉有
15、曰冉有曰:“今今夫夫颛臾,颛臾,固固而而近于费,今不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取,后世必为为子孙子孙忧忧。”冉有说:冉有说:“颛臾,城墙坚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在不占领 ,日后一定会给子孙,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留下祸害。”而:递进,而且语气词,放在句首表议论,句尾表感叹为:成为译文:译文:固:形容词作动词,坚固忧:动词作名词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求!君子疾夫夫舍曰舍曰欲欲之之而而必必为为之之辞辞。丘也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有国有家者,不患寡,不患寡而而患不患不均,不患贫均,不患贫而而患不安。患不安。不说托辞、辩解之辞那替指国君和卿大夫而:却
16、,表转折之:代词,指那样做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君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怕贫人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均匀。困而怕分配不均匀。小结: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令孔子憎恨。盖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夫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之。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连词,表原因,因为倾覆,颠覆,之政权被推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17、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无所谓贫;上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定。译文: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相相夫子,夫子,xixi ng,ng,辅佐辅佐远人不服,远人不服,而而不能不能来来也;也;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来来邦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而不能守也;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
18、叛鲁的大夫;叛鲁的大夫;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而:却;吾恐季孙吾恐季孙之之忧,不在颛臾,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而在而在萧墙萧墙之之内也。内也。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 译文: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
19、在鲁国国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内呢。内呢。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想想: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想想: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
20、冉有和季路却违背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了这些原则。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而在萧墙之内也。”小结小结: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祸起萧
21、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沿用至今。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朗读课文4、5段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正确之举:正确之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
22、离析而不能守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思考思考孔子的治国主张孔子的治国主张盖盖均均无贫,无贫,和和无寡,无寡,安安无倾。夫如是,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故远人不服,则修修文德文德以来之;即来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二人无德二人无德二人无能二人无能二人兴乱二人兴乱潜台词:潜台词: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和主张。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总结:“均”和“安”,都是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的体现。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