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元宵节的起源02元宵节的习俗03元宵节的故事04元宵节的盛况CONTENTS01元宵节的起源元宵佳节倍思亲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做上元”。中原一带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平潭古早最热闹的民间活动日,这一天,管家闺女、大小姐获准走出闺房,丫环陪侍,逛街,赏花灯,好生热闹;少爷、书生观灯猜谜,风度翩翩;商人、小贩,赶集摆摊,红红火火。平潭民间有扎花灯、舞龙、舞(戏)狮、踩高跷、鳌山、放烟花(花炮),烧互塔、演藤牌操等活动。民间做上元,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几日,乡里按族亲房头,游花灯、闹灶火、抬花轿、舞长龙,放鞭炮的队伍摆长龙沿街串巷,过各家门主人要放鞭炮,高潮迭起,家家喜庆。正月十五夜,家家户
2、户吃汤圆(元宵丸),甜的,用糯米磨成的粉,伴水加糖搓成的小丸子,吃起来又甜又嫩,粘粘上口。家里还要挂长明灯笼,为灶神送行据说,这一天灶神要去向玉帝禀报民间收成。正月十五日,民间百姓还要到寺庙、观音堂、宗祠祖厅进香点烛,祈求新年平安、康泰、风调雨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
3、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节日起源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
4、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02元宵节的习俗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民 间 习 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
5、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正月十五吃元宵踩 高 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
6、群众喜爱。正月十五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条板凳,三盏灯,每家每户自发凑起来,首尾相连,就是一条活灵 活现的龙灯舞。平潭的“灯牌蛇”巡游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又称龙牌灯,为民间传统街头文艺演出形式之一。出游时,每人扛一架灯座(座上安装3盏灯),
7、手拿一根柱杖,歇息时可将龙牌统一搁在杖上。龙牌首是用竹篾扎制的龙头;龙尾由七八人用粗绳拉紧。龙牌灯长的可达百余米,“长龙”过街,牌灯放彩,极为壮观。游“灯牌蛇”正月十五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舞狮子迎 神 赛 会 说到“迎神赛会”的来历
8、,平潭寺庙大观记载,相传清乾隆14年间,平潭风沙成灾,原福清金山寺的香炉飞入平潭隆应境。隆应境曾是清朝水师海坛镇右营驻军点,右营的黄厝村因此而得名“隆应境”。金山寺的香炉飞入隆应境后,右营人也建造了一座金山寺,并塑有五皇大帝神像供奉,自此后,平潭风沙逐年减少,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们争传是五皇大帝坐位平潭才得以平安和谐。从那以后,元宵节抬五皇大帝朔像巡游就成了一种民俗。元宵节恰逢十五,也是每月的月圆之时,古代的文人喜欢在一轮圆月之下赏花灯,吟诗作赋。清末民初平潭开始流行元宵节吟“折枝诗”的活动。折枝又名诗钟,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格的传统文学,清初从福建兴起。折枝诗为七言律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两句自
9、成诗,如折花之枝,逞艳扬芬。折枝像是两句七字的对联,但在写作应用手法上,比对联严格得多,显得更加工整,更加有欣赏价值。吟唱“折枝诗”03元宵节的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神 话 传 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
10、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关于灯的传说 元宵节恰逢十五,也是每月的月圆之时,古代的文人喜欢在一轮圆月之下赏花灯,吟诗作赋。清末民初平潭开始流行元宵节吟“折枝诗”的活动。折枝又名诗钟,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格的传统文学,清初从福建兴起。折枝诗为七言律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两句自成诗,如折花之枝,逞艳扬芬。折枝像是两句七字的对联,但在写作应用手法上,比对联严格得多,显得更加工整,更加有欣赏价值。吟唱“折枝诗”04元宵节的盛况元宵节的盛况标题文本预设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标题文本预设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元宵节灯会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下(文本选项)中调整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元宵节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