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革热登革热1概述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2概述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区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我国以输入性为主,目前防疫形势依然严峻。34病原学 登革病毒(DV)属于黄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共有四个血清型,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5理化特性 pH79最稳定-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登革病毒。50 30分钟或54 10分钟、56
2、0千周/秒超声波、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乳酸、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和去氧胆酸钠敏感。6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7传染源、宿主 人和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猕猴、长臂猴、恒河猴、狒狒等)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深山、丛林性深处的疫源地,猴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猴-蚊-猴循环。城市型疫源地,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人-蚊-人循环。8传播途径患病者患病者潜潜伏期:伏期:3 31 14 4日日常常见为见为5 58 8日日健康人士健康人
3、士外潜外潜伏期:伏期:812日日带病带病毒毒蚊蚊9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10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不同型别毒株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或多次感染。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11免疫性 登革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人感染登革病毒后产生的IgM和IgG抗体均可以中和登革病毒,对同型产生免疫力,但对异型无保护。12季节分布 由于本病的媒介是伊蚊,
4、发病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在3-11月,海南高峰在4-6月,广东为8月,13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输入性流行区所有职业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感染机会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任何种族均可患本病,但是在1981年古巴的登革出血热流行中,黑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人。14发病机制带毒伊蚊叮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 第一次病毒血
5、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复制第二次病毒血症普通型出血/休克型15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314天,一般天,一般57天天 主要临床特征主要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者表现为双峰热)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出血倾向出血倾向 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16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
6、革休克综合征(DSS)17典型登革热 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疼痛,发热和眼球后疼痛,24小时内体温可达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的第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的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峰热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病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虚弱感觉常需病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18 皮疹:于病程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
7、皮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天。天。19202122232425 出血:约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天。2627282
8、9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统计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统计98.2698.2662.5362.5361.1561.1571.0871.0852.652.659.3559.3519.6719.6712.3812.388.028.0220.8620.8661.561.50.0020.0040.0060.0080.00100.00发热肌肉痛皮疹头痛面红骨关节痛眼眶痛出血腹痛呕吐畏寒构成%30登革出血热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有典型登革热表现;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病情进展中有鼻腔、
9、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血,常见肝肿大 血球容积增加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31 4型登革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但以第型登革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但以第型最为常见。型最为常见。1985年起在我国出现的登革出血热亦是由年起在我国出现的登革出血热亦是由第第型登革病毒引起的。型登革病毒引起的。32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具有DHF表现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
10、重,出现皮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汞柱以下)等危象,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病情凶险,病死率高。WHO将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33预后登革热的病死率约为登革热的病死率约为3/100003/10000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5%5%10%10%34预防原则控
11、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隔离病人 (白天防被伊蚊叮(白天防被伊蚊叮咬)(次要)咬)(次要)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伊蚊,预防被伊蚊叮:消灭伊蚊,预防被伊蚊叮咬咬 (重点)(重点)提高人群抗病力提高人群抗病力:暂无可供应用的疫苗:暂无可供应用的疫苗35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断。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36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等。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37 二、隔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之日起不少于6天。38 三、防蚊、灭蚊 1、每3-5天定期清刷水缸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和蚊卵。2、生物灭蚊蚴 3、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4、疫点及半径100米周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39 5、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四、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做好防蚊措施。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