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陋室室铭铭教教学学目标目标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5.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6.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重重难难点点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2.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难点)教教学学过程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
2、以豪华气派让人惊 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 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 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 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陋室,即简陋 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4.翻译课文。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 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 “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 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 为琐事萦怀的心
5、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 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 贤的抱负和志趣。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 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 后文的“德馨”。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 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课课堂堂小结小结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