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47216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中石兽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要有所思考和质疑。纪昀的河中石兽读来饶有趣味,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2.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实践出真知”哲理。3.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激趣导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2、躬行。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二、作者简介三、读准字音和停顿1.字词读音边听教师范读,边标注拼音,同时标出停顿。(也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圮(p) 募(m) 棹(zho) 杮(fi) 湮(yn) 啮(ni) 溯(s) 欤(y)2.停顿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3、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4、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疏通文意1.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通顺无障碍。请一位同学单独朗读,老师和同学点评字音、停顿是否准确。2. 齐读课文,强化字音。3.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请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或向老师提问。4. 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1听课文录音(播放“课文朗读”),熟读课文。2结合手中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4教师强调应掌握的重点字词和句子。(ppt出示)(1)重点字词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 (经过、过

5、了)(年)曳铁钯 (牵引,拖着) 湮于沙上 (埋没)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如是再啮(冲刷) 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2)重点句子: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然则天

6、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第二课时一、深入探究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点拨: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到。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3.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

7、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原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一次:僧人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结果没找到。第二次:僧人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结果没找到。第三次:讲学家认为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结果没找到。第四次:老河兵认为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果然找到了。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点拨: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8、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二、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揭示道理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颠”的评价来反映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1)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2)再如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三、拓展延伸1.文体知识笔记小说四、课堂小结1.课文精要2.主旨归纳本文就两个石兽掉到河中十余年后,通过寺僧、将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最终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事物的原有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地相信权威。五、作业布置1.推荐课外阅读纪晓岚趣事。2.课外推荐阅读读物阅微草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中石兽》创新优质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