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73048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专题十四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高频考点呈现】【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考点二 “一国两制”构想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高频考点剖析】【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考点一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2、充分体现了人 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 民族的团结。 3.“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 (2)建立法律体系。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3)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

3、生。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政党 地位 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 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 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政党 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

4、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 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 系 合作 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合作 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 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4浙江高考1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答案】A 【解析】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

5、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 名北平为北京 ” ,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选 A 项;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 年全 国范围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 B 项;同理,且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 年 1 月 1 日前,排除 C 项;根据报影“已于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直属各单位自十月一日起实行务必如期实行” ,实行日期 为十月一日,排除 D 项。 2 (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 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 恳地坦白地商

6、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集中制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 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 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正确;民

7、主集中 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3 (2018.4浙江高考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99 年 3 月,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A 【解析】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

8、国方略,故 A 项正 确;B 项是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 B 项错误;1980 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发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重要讲话, 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 C 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 始于 1980 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考点考点二二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构想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1997 年 7 月 1 日、1999 年 12 月 20 日,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 华民

9、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 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3)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2.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阻碍因素 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 本原因。

10、 “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2)有利因素 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 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北京高考19)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

11、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 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 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 。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 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 “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 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

12、除 A 项; “一国两 制”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C 项;香港 1997 年回归,澳门 1999 年回归,排除 D 项。 2 (2017.4浙江高考16)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 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 A 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 统一大业道路

13、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 B 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 织,故 C 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 D 项错误。 3 (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 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 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

14、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万隆会议期 间”是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 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54 年,日内瓦会议是新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 ,故 C 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

15、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 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 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 D 项 正确。 4 (2014上海单科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 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50 年不变。这体现了 (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D 【解析】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故 D 项正确,A、B、C 项 错误。 考点考点三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现代中国的外

16、交关系 考点回顾考点回顾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 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2.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1)扬眉吐气: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

17、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 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这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 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 邻友好关系。 考点深化考点深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

18、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 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 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 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 (1)新中国建立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对抗。

19、 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 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 期争端。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

20、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 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考题印证考题印证 1 (2019江苏高考11)1949 年 10 月 3 日, 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 (见 右图) ,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

21、中国,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 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 国家的主人,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 (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 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 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

22、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 国,故 A 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 B 项 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 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 D 项错误。 3 (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 “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 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

23、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 治多极化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 A 项错 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 B 项错误;70 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 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 D 项错误。 4 (2018江苏高考12)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 “处理国与国之间

24、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 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 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 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 集团政治方式, 势 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 A 项正确;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

25、民共 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除矛盾,故 C 项错误;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与材料中“1984 年 10 月,邓小 平”不符,故 D 项错误。 【高频考点练兵】【高频考点练兵】 11954 年 9 月 21 日人民日报报道:“(20 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 共一千一百九十

26、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 热烈欢呼。 ”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1954 年”及“伟大文献”可知,这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 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该部宪法,故选 C 项。 2(2019襄阳二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27、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 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 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而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 1949 年,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 B 项;材 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 D 项。 3(2019南昌一模)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28、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 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 者享受这种权利”,强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故选 D 项;社会主义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义, 排除 A 项;材料仅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方面,排除 B 项;1954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不同 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29、纲领的临时地位性质,排除 C 项。 4(2019南充一模)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 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原因是( )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故选 C 项; 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1979 年,排除 A 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 2008 年,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2019南通二模)1954 年 7 月 7 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

30、告时提出,根据“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 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 ”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 【答案】A 【解析】不关门且“参加国际事务”体现重视国家利益外交,体现 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 开放性,故选 A 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除 B 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是错误的, 它也是外交的一个影响因素,排除 C 项;万隆会议是在 1955 年,排除 D 项。 6

31、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 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 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可知 B 项正确;A、D 两项不能由材 料得出,故排除;C 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故排除。 7(2019洛阳一模)20 世

32、纪 50 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 世纪 60 年 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 合”可知弱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故选 A 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排除 B 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突破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 C 项;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33、后,中国缓和了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 D 项。 8(2019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结 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 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 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 是“预先注定”的, 可知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 C 项。 9(2019

34、株洲一模)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 C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A 项;1971 年,我 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B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 D 项。 10(2019徐

35、州一模)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 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 报的发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说的“公报”是指 1972 年的中美联合公报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顺 利解决指的是日内瓦会议,故 A 项错误;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 1971 年第 26 届联大,故 B 项 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 年,故

36、C 项错误;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故 D 项正确。 11(2019南充一模)国务院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 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 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

37、 D 项;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 A 项;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突出反对霸权主 义,维护世界和平,排除 B 项;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 C 项。 12(2019德阳二模)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 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 年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 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

38、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 等 18 个,从材料上看,其罗列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均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外交,故选 A 项;题干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 B 项;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13.(2019 江苏苏锡常镇 5 月)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

39、针。 国务卿艾奇逊在 1949 年 2 月 28 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 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 的报告时就说, 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 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 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 月 3 日,这一报告作为 NSC 41 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 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 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

40、 000万7 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 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 样的事实:近 20 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招致自己对华 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摘编自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 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2 分) (2)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2 分) (3)综

41、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 1949 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9 分) 【答案】 (1)原因:美国敌视社会主义阵营,希望通过贸易遏制新中国的发展。(2 分) (2)背景: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严重受损,美国与盟友关系紧张。(2 分) (3)小论文(例文) 中美关系总体朝着健康良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时有分歧。(2 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几乎隔绝。 (2 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且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于是尼

42、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 和,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3 分) 新时期以来,中美两国合作交流的程度大大加深,但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 世界和平为外交政策的目标,所以两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仍有摩擦。(2 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并结 合所学归纳。第(2)问,据材料二“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 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 4 000 万7 500 万美元的经济代价”归纳。第 (3)问,属于小论文题,解答的关键是围绕中美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关系的特征及背景进行分析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热门考点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